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直肠或结肠某段神经的发育异常:肌间和粘膜下神经丛并不缺乏,但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病变肠管呈痉挛状态,丧失蠕动能力,以致近段肠管继发扩大、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过去都采用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结肠和直肠。手术的创伤大,国内报导死亡率达5.6%;有时还后遗肛门狭窄、大便失禁、闸门综合症等并发症。1972年以来,我院采用针刺、穴位注射、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共26例,其中18例追踪观察1/2~3年;多数病例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扩大的肠管张力恢复,蠕动及排空良好,获得初步疗效。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某段直肠或结肠的严重发育畸形。病变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局部痉挛、狭窄和丧失蠕动功能,以致粪便大量淤积,使近端肠管极度扩大,肠壁肥厚,形成了巨大的结肠。病儿出生后表现便秘、腹胀、呕吐、消瘦、衰竭,半岁以内约有50~70%死亡。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这一严重危害婴幼儿的疾患,均采用手术治疗,如Swenson氏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某段直肠或结肠的严重发育不全。由于病变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局部痉挛、狭窄和丧失蠕动功能,以致粪便大量瘀积,使近端肠管极度扩大,肠壁肥厚,形成了巨大的结肠。病儿出世后表现便秘、腹胀、呕吐、消瘦衰竭,有的文献报导半岁以内约50~70%死亡。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这一严重危害婴幼儿的疾患,均采用手术疗法。什么Swenson术,Duhamel术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手术方法,都是从局部观点出发,认为只有机械地切除病变肠段,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体弱的婴儿身上,施行腹部会阴联合手术,切除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经肛门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断 ,结、直肠一期吻合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 10例。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获得成功 ,无术中、术后近期并发症。结论 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安全有效 ,手术创伤小 ,近期效果良好。适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相似文献   

5.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95-796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出现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目前,治疗的方法有多种,绝大多数需要开腹或借助腹腔镜处理肠系膜,切除病变肠管,其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正>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钡透检查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而钡透前灌肠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钡透检查的准确性,2000年1月至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中,采用针刺,穴位注射(人参),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26例,多数病例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扩大的肠管张力恢复,蠕  相似文献   

8.
肛门直肠肌层切除术(即直肠后壁肌层部分切除及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是先天性巨结肠症治疗方面的又一进展。该法最初做为经腹会阴根治性手术的补救措施,用于Swenson法及State—Rehbein法等手术后狭窄段遗  相似文献   

9.
非开腹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2002年3月~2004年8月,我院共施行非开腹改良Soave手术6例,将复杂的腹会阴手术转变为一种“微创型”手术,使手术创伤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腹部无切口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前结肠灌洗赵红斌(广西区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症;结肠灌洗;术前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结肠远端及直肠缺乏神经节细胞的肠道发育畸形,是小儿消化道畸形中一种常见疾病,病变部位肠道呈痉挛性狭窄,其近端肠管扩张肥厚。临床...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缺陷。先天性巨结的病因,为直肠甚至结肠的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该段肠管丧失了正常蠕动机能,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致使类便通过障碍,临床出现便秘或肠梗阻症状,上位肠管因蓄便积气  相似文献   

12.
过去先天性巨结肠症均用手术治疗。1972年以来我院采用耳针,穴位注射、内服中药及扩张痉挛狭窄段肠管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兹将有完整病史和X线检查资料的12例作初步分析。本组12例都是一岁以内的患儿,均有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典型病史和体征。钡灌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钡透检查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而钡透前灌肠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钡透检查的准确性,2000.01—2007.03本科共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5例,将其钡透检查前灌肠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术治疗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0年7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与协作医院,共计对68例术前诊断为小儿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分别实施了非开腹手术,即经会阴切口施行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对其适应证、具体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 术中及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非短段型巨结肠者7例,术后巨结肠症复发,改为开腹手术;其余61例(54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短段、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7例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短者2年,长者6年,巨结肠症均未见复发.结论 经会阴实施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末端肌层切开手术,治疗小儿短段型、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方法安全可行、操作简便、免开腹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实践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便秘的危害以及再次手术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 9例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便秘再手术病例。结果 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 ,除 1例失去随访外 ,8例随访 6个月~ 14年 ,远期疗效均满意。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便秘的主要原因为肛侧直肠切除不够 ,吻合口狭窄 ,近端结肠切除不够和内括约肌痉挛等。  相似文献   

16.
石彩晓 《中原医刊》2004,31(12):61-62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1886年Hirschprung首先描述了先天性巨结肠症,因而又称Hirschprung's病。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居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它是由乙状结肠远端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使肠道呈持续性痉挛状态,粪便不能排出,导致近段结肠代偿性扩张,肥厚而成巨结肠。传统的治疗为婴儿期采用扩肛、灌肠来帮助排便,待一岁以后再行巨结肠根治手术。我院外科自1988年开展了在新生儿期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先天性巨结肠症(以下简称巨结肠)(Hirschsprung′s)报道于1886年,近百年来,该病的诊断方法不断地改进,现概括为以下几种。1.直肠造影证明肠管狭窄段和继发扩张段。2.直肠肌层病理证明神经节细胞缺少。3.直肠肛门测压证明直肠肛门压力上升和肛门松弛反射消失。4.吸取直肠粘膜组织进行化学检查,证明直肠粘膜内  相似文献   

18.
李方龙  陈永田 《河北医学》2000,6(6):487-490
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和外科处理。方法:1985年4月至2000年3月共收治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4岁-40岁。无神经节细胞段在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2例。直肠4例。1例作了结肠造瘘。5例作了IKeda法手术。结果5例作了根治手术的病人排便功能扰。结论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便秘史,钡剂灌肠检查和/或肛门直肠测压。IKeda法手术是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1].男性稍多于女性,有遗传倾向.巨结肠94%生后排便延迟、便秘、呕吐及腹胀[2],我院采取经肛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后腹部无切口,患儿恢复迅速.手术的改进对护理亦提出新的要求,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既不用开腹,也不需腹腔镜,在微创的情况下实现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根治术式。方法 采用经肛门斜行切断直肠(前高后低),处理直肠、结肠系膜,拖出病变肠管并予以切除,结、直肠I期斜面吻合的方法,治疗短段型(5例)及普通型(18例)巨结肠共23例。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无须扩肛,随访1-12个月,排便正常,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 非开腹式,经肛门拖出并切除病变结肠,是一种全新的手术路径。它在实现对巨结肠根治的同时,获得了最佳的美容效果,并降低了一定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