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关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Y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再通后QTc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发病6h内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相关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45)和未通组(n=19)。结果:溶栓后再通组QTcd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溶栓后比较明显缩小(P<0.01);溶栓后24h再通组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未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QT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cd变化也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对QTd的影响,QTd的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分成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7天、14天、21天和睦周的QTd、QTcd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QTcd呈逐渐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未再通组QTd、QTcd变化不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可降低QTd、QTcd,同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叶忠  张克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4):363-363,366
为研究QT离散度(QTd)对扩张性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52例DCM、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明显延长(P<0.05)。发生LownⅢ—Ⅳ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QTcd、QTmax明显延长(P<0.05-0.01),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相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P<0.05)。DCM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应加强对此类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5.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及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根据溶栓是否再通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测量每例患者QT离散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延长,(P<0.05),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比溶栓未通组的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 QTd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及溶栓成功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秦红  李乃庆  冯红兵 《华夏医学》2004,17(2):165-166
目的:分析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病例38例。溶栓药物尿激酶,每例150~20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人。治疗前后观察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判定再通及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38例中再通29例,其中25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与心梗部位无相关。结论: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与心梗部位无关,可作为临床判定溶栓成功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c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溶栓后2h以及出院时的QTc max、QTc min以及QTcd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QTcd值在入院时的统计学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患者QTcd值在入院后24h和出院时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室性心律失常者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在QTcd上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QTcd80ms者和QTcd80ms者在心律失常发生率上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消失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实施溶栓治疗,可以有效降低QTcd,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注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c离散度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可以为心律失常的防治、预后的预测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郭龙枝  高寒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0-1921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倍他乐克治疗组,疗程均为8W,观察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倍他乐克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倍他乐克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105)。结论:倍他乐克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的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李超 《吉林医学》2011,32(28):5911-5912
目的:分析心电图QTcd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按照QTcd数值分为两组:QTcd≥60 ms组,QTcd<60 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30 d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60 ms组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30 d死亡率均高于QTcd≥60 ms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cd≥60 ms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会较大,且与急性心肌梗死30 d死亡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佟以东 《黑龙江医学》2006,30(6):401-402
目的观察1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治疗前后4周QTd、QTcd的演变。方法162例AMI病人分成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12、24 h、2~7 d、14 d、21 d、28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QTcd进行对照。结果AMI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QTc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4%、56.3%和81.6%。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再灌注可使QTd、QTcd显著降低,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至2016年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90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90例,分别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测定HRV各项指标(时域指标:SDNN、RMSSD、SDNNIndex,频域指标:LnTF、LnLF、LF/HF),比较AC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HRV指标,并根据ACS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Lown分级Ⅲ-Ⅴ级组(恶性心律失常组)32例和Lown分级Ⅰ-Ⅱ级组(非恶性心律失常组)58例,分析这两组的HRV指标变化。结果 ACS组的HRV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wn分级Ⅲ-Ⅴ级组的HRV指标明显低于Lown分级Ⅰ-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RV与ACS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ACS的病情发展、猝死和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联用冠心宁极化液治疗急性心梗(AMI)前后QT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改变,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 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的QTd和QTcd,记录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的QTd和QTcd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用冠心宁和极化液能降低AMI的QTd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QT离散度变化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 (QTd) ,校正后离散度 (QTcd)的影响及其对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5 0例确诊为AMI的患者 ,分成溶栓组和未溶栓组 ,测定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QTcd ,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FVA)、猝死 (CSD)及心衰 (HF)的QTd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QTd、QTcd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组FVA、CSD及HF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 ,室颤、心衰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 ,QTd变化可作为预测AMI溶栓后发生室颤、心衰及猝死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桦  刘海燕 《吉林医学》2009,30(20):2417-2418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95例,检测其体表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高血压LVH与非LVH的QTd分别为(62.4±24.3)ms及(51.5±23.7)ms,LVH明显高于非LVH者(P〈0.05)。直接相关分析显示QTd与LVH、LVM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呈正相关。室性心律失常Lown′sⅢ级以上者QTd明显高于Lown′sⅡ级以下者。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9%,明显高于QTd〈60ms者(14.9%)。此标准预测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7.95%和29.85%。结论:高血压伴LVH者QTd明显高于非LVH者,其QTd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s分级有关,其中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QTd〈60ms者,故QTd可作为预测高血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阳军  李向平 《河北医学》2004,10(8):726-72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了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 2 4h内的QT间期离散度 (QTD) ,并对比观察心梗患者一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 :急性心梗患者QTD和QTcd大于冠心病对照组 (P <0 .0 5 ) ,而急性心梗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短期心脏事件的较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 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 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