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肾损害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54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分为肾损害组29例,非肾损害组25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1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凝血酶时间(1Tr)的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SLE组D—D、VWF-Ag、TM和t-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肾损害组上述四项指标明显高于非肾损害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PT、Am明显缩短(P〈0.01);TT和FIB两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VWF:Ag、TM、FDP和t—PA的水平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损害明显关联,指标水平随着肾损害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TNF-α及其可溶性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Bs)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5例SLE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TNF—α、sTNFB1、sTNFB2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TNF—α、sTNFBs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LEDAI积分提示SLE活动组的患者血清中sTNFR1、sTNFR2表达水平高于SLE非活动组患者(P〈0.001);抗dsDNA抗体阳性组血清中TNF-α、sTNFRs水平均高于抗dsDNA抗体阴性组(P〈0.01)。SLE患者肾脏受累组中TNF—α、sTNFBs水平均高于非肾脏受累组(P〈0.001)。另外,SLE患者血清中sTNFBs表达水平与TG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388、r=0.436(P〈0.01)。结论:sTNFRs与SLE患者血清中TG水平存在正相关,与疾病活动性及肾脏受累亦呈正相关,因此有可能作为判断疾病活动和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可溶性Fas(sFas/Apo-1)水平的变化及其狼疮活动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SLE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sFas水平,分析其与SLE评分(SLEDAI)、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血浆sFas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LEDAI评分高的SLE患者血浆sFas水平高于SLEDAI评分低者(P<0.01);血浆sFas水平与SLEDAI、血沉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血清C3水平(P<0.0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P<0.05)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SLE患者的血浆sFa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并且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2例SLE女性患者(SLE组)及40例体检健康女性(HC组)血浆HMGB1水平;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HMGB1及RAGE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SLE患者血浆HMGB1及 PBMCs HMGB1、RAGE mRNA 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 组患者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水平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BMCs RAGE m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血浆 HMGB1水平与抗核抗体滴度、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HMGB1 mRNA表达水平与RAGE mRNA表达水平、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P<0.05),与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 HMGB1及 PBMCs HMGB1 mRNA在SLE患者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炎症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并探讨其与cTnI关系。方法入选79例脓毒症患者经肘静脉途径采血,测定血浆Apelin、cTnI、NT-proBNP等指标;同期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NC组)。结果①血浆Apelin水平,与NC组比较,A组有升高趋势(P〉0.05)、B及C组有明显升高(P〈0.01);与A组比较,B组有升高(P〈0.05),c组升高(P〈0.01);②血浆cTnI水平,与A组比较,B组有升高(P〈0.05),C组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升高(P〈0.05);③血浆NT—proBNP水平,与NC组比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有升高(P〈0.01);与B组比较,C组升高(P〈0.05);④人院时APACHE1I评分,与NC组比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组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脓毒症相关心肌损伤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与cTnl水平有相关性(r=0.482,P〈0.05),与NT—ProBNP有正相关(r=0.517,P〈0.05),与入院时APACHEII得分有正相关(r=0.429,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升高,脓毒症相关心肌损伤患者血浆Apelin水平随病情加重而明显升高,与cTnI、NT.ProBNP水平及APACHE1I相关,提示血浆Apelin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163例淋巴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同时在99例健康人中检测这三项指标作为对照。结果:淋巴瘤患者FI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背(P〈0.01),PT、APTT较健康对照者延长(P〈0.01);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凝血各项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化疗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之间凝血各项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0.05);对化疗有效患者化疗后FIB显著低于化疗前,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化疗无效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凝血功能的紊乱,FIB与淋巴瘤患者化疗疗效存在相关性,因此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指标,为临床发现和预防出血及血栓形成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18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60例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增高,且活动期组较稳定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治疗前的IL-18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水平(P〈0.05),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与病情活动正相关(r=0.49,P〈0.01)。结论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3、IL-12、IL-2和IFN-γ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8例SLE患者(活动期16例,稳定期42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13、IL-12、IL-2和IFN-γ的含量。结果 SLE活动组、稳定组血清IL-13、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组IL-13又较稳定组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略高于稳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2、IL-2与对照组比较,稳定组略高,活动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疾病活动组与稳定组比较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IL-2与IL-13呈负相关(r=-0.52,P〈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紊乱,IL-13、IL-12、IL-2及IFN-γ可能参与SLE的发病、发展,且IL-13、IL-12、IL-2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轶  耿辉  宋丽晶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4):91-91,9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分别测定CHD患者(120例)及对照组(50例)血浆中HCY水平。结果:CHD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临床类型患者,HCY水平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其中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UAP、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与UAP、AM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0.1,2,3支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浓度呈逐级增高趋势,0支病变组与其他各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1支与3支病变组或2支与3支病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支与2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伶0.05)。结论: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浆HCY水平越高,提示HCY水平变化与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CHD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胆道梗阻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13例胆道疾病患者分成四组:A胆道结石组、B胆道结石+胆道感染组、C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组、D壶腹癌+胆道梗阻组。比较四组间FIB的差异,分析C组中FIB升高者与正常者间的生化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A、B组间与C、D组间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B组间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FIB≤4g/L者与〉ag/L者组间胆红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梗阻是导致血浆FIB升高的原因,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若Fib〈ag/L可能表示肝功能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的测定对疾病活动性及治疗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免疫组织化学法)法检测皮损FLT-1及KDR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FLT-1和KDR的含量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和免疫指标(ANA、ds DNA等)的相关性,研究用FLT-1和KDR指标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并进行SLE病例的前瞻性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活动期均高于非活动期(P<0.01),抗核抗体(ANA)高滴度组高于ANA低滴度组,dsDNA抗体阳性组高于dsDNA抗体阴性组,肾损害组高于非肾损害组;且SLE患者皮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水平与SLE患者SLEDAI呈正相关。结论:FLT-1和KDR与SLE发病有关,可反映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同时定量检测可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活动和转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及其特异性受体(BAFF-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 SLE患者33例,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 SLEDAI)评分,分为活动组20例和缓解组13例。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BLyS 、BAFF-R水平,观察SLE患者血清BLyS、BAFF-R水平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白细胞(WBC)、补体C3、C4和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组患者血清BLyS、BAFF-R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 P<0.05),缓解组患者血清BLy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缓解组与对照组血清BAF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清BLyS、BAFF-R水平均与SLEDAI呈正相关关系(P<0.05);BLyS水平与ANA呈正相关关系(P<0.05);BAFF-R与ANA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BLyS、BAFF-R水平与ds-DNA无明显相关关系( P >0.05);SLE 患者血清 BLyS、BAFF-R 水平与 WBC、C3、C4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 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BLyS、BAFF-R水平与SLE病情密切相关,对SLE病情的评价有重要价值,且BLyS可能比BAFF-R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I正)患者肾损害的关系。方法:SLE患者210例,根据是否伴发肾损害分为狼疮肾组(LN)和非狼疮肾组(NLN)。评估每例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并同时检测空腹血尿酸、补体C3、补体C4、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尿酸对LN的预测价值。结果:LN组与NLN组患者相比血尿酸水平[(383.243±55.622)umol/L vs(246.257±92.283)umol/L]、SLEDAI[(11.970±5.275)vs(7.600±4.175)]升高(P〈0.01),补体C3[(491.62±245.30)mg/LVS(584.77±235.72)mg/L]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尿酸水平升高和补体c3是I州的危险因素。以血尿酸水平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是0.921(95%CI=O.870-0.972,P〈0.01)。结论:SLE合并肾损害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无肾损害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是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uuA)水平,探讨AuuA与SLE及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其对SLE病情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7例SLE患者(其中伴有LN38例),53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和27名健康对照者血清AuuA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对34例活动期SLE患者进行随访检测,比较治疗前后AuuA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AuuA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LN组AuuA水平明显高于非LN组(P〈0.01)。治疗后随病情转归血清Auu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AuuA与SLE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SLE患者并发肾脏损害的诱发因素之一。动态检测血清AuuA水平对临床上监测SLE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尿液TNF—α、TGF—β1、IL-6、MCP-1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SLE患者86例,依据患者SLEDAI评分分为两组:疾病活动组(SLEDAI≥10分,52例,c组)和疾病非活动组(SLEDAI〈10分,34例,B组)。笔者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A组)。收集受检者晨尿,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尿液TNF-α、TGF-β1、IL-6、MCP-1水平;对活动性狼疮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后再次记录患者SLEDAl评分,并检查尿液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各指标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C组患者以上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B组以上4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A组。而C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SLEDAI评分下降,其尿液4种细胞因子水平也降低,相关分析显示以上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尿液细胞因子的检测可以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对患者疗效的判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补体Clq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erythematosus,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60例SLE患者、40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补体Clq的水平,比较各组人群血清中Clq水平的差异,研究血清中Clq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关系。结果 SLE组的血清Clq水平(152±30mg/L)显著低于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198±25mg/L)及健康对照者(187±28mg/L),P〈0.05;SLE活动期Clq水平(134±34mg/L)明显低于SLE稳定期(162±25mg/L),P〈0.05;补体Clq水平与SLE的活动性(SLEDA1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3。结论血清Clq水平在SLE中降低,血清Clq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及其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正常人、104例SLE患者和56例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正常人组、CTD组和SLE组间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3,P〈0.01)。将所有SLE患者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和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EDAI积分、IgG水平、GLO水平、胸膜炎和心包炎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HB、C,、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者(t=2.757,P=0.013)。SLE患者中抗Sm或抗C,q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抗Sm或抗C1q阴性组(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等反映SLE病情的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nuA)水平与狼疮肾炎(LN)病理类型及其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34例进行肾脏病理,非狼疮肾炎7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AnuA水平,并与LN病理类型及活动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中血清AnuA水平(107.2±86.5)RU·mL-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7.4±14.0)RU·mL-1(t=8.37,P〈0.05);狼疮肾炎组血清AnuA水平(115.0±87.0)RU·mL-1明显高于非狼疮肾炎组(68.1±49.3)RU·mL-1(t=4.28,P〈0.05);各肾脏病理类型的血清An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型III型LN患者血清AnuA水平高于V型II型,V型又高于II型(P〈0.05)。血清AnuA与活动指数(AI)呈正相关(r=0.69,P〈0.05),与慢性指数(CI)无显著相关性。血清AnuA水平与肾脏病变临床活动度的关系表现为:血清AnuA水平由高向低依次为肾炎复发组、尿蛋白复发组、部分缓解组、持续活动组和完全缓解组;肾炎复发组和尿蛋白复发组显著高于其它活动度组(P〈0.05),肾炎复发组又显著高于尿蛋白复发组(P〈0.05)。结论 AnuA水平与SLE患者肾脏损害显著相关,不同肾脏病理类型的血清AnuA水平表达有差异,可用于评估临床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