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笛  袁佳  胡晓雁  刘雪松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479-2483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测定华蟾素醇沉过程中吲哚类生物碱含量和转移率的近红外光谱法.方法:收集华蟾素醇沉过程样品,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对照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吲哚类生物碱浓度,经过异常样品的剔除、光谱预处理和波段选择,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吲哚类生物碱浓度分析值之间多元校正模型,并对醇沉过程的未知样本进行含量和转移率预测.结果: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达到0.961 3,RMSEC,RMSEP分别为0.172,0.169,计算模型的RPD为4.13,说明该模型可进行定量分析.结论:在中药醇沉过程中近红外光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准确、无损的检测方法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及产地蟾皮中抗肿瘤活性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品种及不同产地蟾皮中所含抗肿瘤脂溶性活性成分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以及水溶性活性成分吲哚类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比较。方法:应用HPLC法测定广西、湖南、陕西产黑眶蟾蜍,江苏、安徽、河北、山东产中华大蟾蜍蟾皮中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的含量,并采用分光光度法,以5-羟色胺盐酸盐为对照测定其所含吲哚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山东产蟾皮中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未检测到,其余6个产地蟾皮中酯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的含量分别在0.0612-0.5760、0.1163-0.4950mg/g,其中河北产蟾皮中酯蟾毒配基含量最高,江苏产蟾皮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最高。7个产地蟾皮中吲哚类生物碱含量在0.5150-1.300mg/g,其中江苏产蟾皮中吲哚类生物碱含量最高,河北产含量最低。结论:不同品种蟾皮差异不大,但不同产地蟾皮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研发以蟾皮为主药的抗肿瘤制剂时,应建立蟾皮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彭璇 《四川中医》2014,(2):74-77
目的:运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联用正交实验考察各影响因素显著性,筛选出干蟾皮吲哚类生物碱纯化最佳工艺,为其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干蟾皮总生物碱富集工艺。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洗脱流速为考察因素,生物碱含量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工艺,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干蟾皮吲哚类生物碱的最佳纯化工艺为:6BV的90%乙醇在洗脱流速为4ml·min-1条件下富集纯化,吲哚类生物碱含量为5.21%,浸膏收率为3.45%。结论: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联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干蟾皮总生物碱的纯化工艺,该方法稳定,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以劲酒中药材提取液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近红外光谱密度在线检测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241,校正均方差为1.37g/L,预测均方差为1.48 g/L,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为0.98562,交叉验证均方差为1.90 g/L。结果表明,外部验证样品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没有显著性差别。近红外光谱方法可以快速、简便的用于中药提取液的密度在线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建立热毒宁注射液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中绿原酸和栀子苷质量分数、固含量、密度的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实时反映浓缩状态,实现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收集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中样品,同时采集浓缩过程在线NIR光谱,经过异常点剔除、光谱预处理和波段选择,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NIR光谱与绿原酸和栀子苷质量分数、固含量、密度分析值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测。结果:PLS模型中,绿原酸和栀子苷质量分数、固含量、密度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 5,0.994 3,0.986 2,0.987 9,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分别为0.112,0.368,0.148,0.013;验证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 2,0.992 5,0.981 6,0.982 3,预测误差均方根分别为0.181,0.302,0.128,0.016,相对预测偏差均6.0%,能够满足中药生产过程中质量分析要求。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速无损且准确可靠,可用于热毒宁注射液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中绿原酸和栀子苷含量、固含量、密度等质控指标的快速分析及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IR)法对制川乌提取、浓缩液中的单酯型生物碱类成分(MAs)进行快速定量分析.方法 应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法搜集103个制川乌样品的NIR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法建立NIR信息与MAs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 制川乌提取、浓缩液中MAs的近红外透射光谱模型建模的光谱范围为9 264.35~7 274.11 cm-1,校正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RMSECV)为1.171,相关系数(r)为0.999 4;经外部验证,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321,r为0.992 1;经相关性统计学分析,MAs的预测值与HPLC参考值的r为0.999 0,P<0.001,说明NIR法与HPLC法测定MAs相关性较好,可以较准确预测其覆盖范围的MAs的量.结论 本法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环保等特点,可用于制川乌提取、浓缩过程中MAs量的在线监测,进而较准确地判定提取、浓缩终点.  相似文献   

7.
蟾蜍类药材中吲哚生物碱和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蟾蜍类药材中吲哚生物碱和蟾毒配基类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法,并对蟾酥、蟾皮、蟾衣中2类成分进行分析。方法:吲哚生物碱类,Nucleosil C18柱,乙腈-0.5%磷酸二氢钾溶液(6∶94,磷酸调pH 3.2)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0℃;蟾毒配基类,Alltima C18柱,乙腈(A)-0.3%乙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5 min,28%~54%A;15~35 min,54%A),流速0.6 mL.min-1,检测波长296 nm,柱温30℃。结果:五羟色胺、N-甲基五羟色胺、N,N-二甲基五羟色胺、N,N,N-三甲基五羟色胺、蟾蜍噻咛依次在0.079 6~0.796,0.097 2~1.945,0.074 4~0.744,0.103~2.05,0.067 2~0.672μg线性关系良好;五羟色胺和N-甲基五羟色胺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依次为98.6%和91.3%;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依次在0.004 83~0.614,0.007 9~1.006,0.007 95~1.016,0.009 7~1.24,0.009 6~1.22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依次为101.6%,102.5%,101.0%,99.1%,98.9%。结论:蟾酥中吲哚生物碱和蟾毒配基类成分含量均较高,蟾皮中含量次之,蟾衣中含量最低甚至检测不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栀子萃取浓缩过程栀子苷和固含量变化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HPLC和烘干法结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热毒宁注射液栀子萃取浓缩过程中栀子苷和固含量指标的定量测定模型。结果栀子苷和固含量定量模型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4和0.98,验证集预测偏差分别为7.09%和5.59%,模型性能稳定,预测效果良好。结论近红外光谱透射技术可以有效反映栀子萃取浓缩过程中药效成分含量变化信息,可用于热毒宁注射液萃取浓缩过程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结合HPLC含量测定对丹参多酚酸盐生产的关键工艺--柱层析进行在线质量分析及控制的可行性.方法:对NIR透射光谱和丹酚酸B的含量进行PLS回归分析,并系统考察光程、波数选择、预处理方法对建模效果的影响.结果:2 mm光程优于1 mm光程,在2 mm光程下,最优的波数范围为6 102.1-5 446.3cm-1、预处理方法为矢量归一化,对预测集样本的均方根误差为0.234 mg/mL、R2为0.995 2.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生产过程在线检测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复方大黄汤浓缩过程中浓缩液密度、含固量、大黄酸和甘草酸质量浓度4个指标,建立该复方浓缩过程中多项指标的快速定量分析方法。方法:运用近红外光纤透射光谱法对复方大黄汤浓缩液进行快速测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黄酸和甘草酸的含量,选择51个样品进行内部交叉验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别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密度、含固量和指标成分含量之间的校正模型,应用采集的10个未知浓缩液样品进行外部验证预测。结果:复方大黄汤浓缩液近红外光谱与密度、含固量、大黄酸及甘草酸质量浓度的外部验证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59,0.9996,0.9970和0.992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2.50×10-3,0.17,7.57,67.10。结论:近红外光谱技术适用于复方大黄汤浓缩液的评价指标测定,且具有分析快速、简便、稳定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华大蟾蜍皮无机元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乃玉  顾振纶 《中成药》2003,25(9):748-749
目的:对中华大蟾蜍皮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中6种元素进行含量测量。方法:采用原子发射光谱法进行定性,并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其中6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结果:钙是中华大蟾蜍皮中含量最高的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12.
蟾皮的水溶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华大蟾蜍皮的水溶性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手段分离纯化蟾皮的水溶性化学成分, 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蟾蜍环酰胺D(bufogargarizanine D,1), 脱氢蟾蜍噻咛(dehydrobufothionine, 2),环(脯氨酸-甘氨酸)二肽(cyclo(Pro-Gly)dipeptide,3),环(丙氨酸-丙氨酸)二肽(cyclo (Ala-Ala)dipeptide,4), 尿嘧啶(uracil, 5), 胸腺嘧啶(thymine,6),腺苷(gland glucoside,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7为首次从中华大蟾蜍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蟾酥鲜浆中成分组成的差异,探讨蟾酥药材质量差异较大的原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的蟾酥鲜浆中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蟾毒灵3种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比较不同产地蟾酥鲜浆液相色谱图谱的相似性。结果:不同产地蟾酥鲜浆中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蟾毒灵含量及三者之间的组成比例和液相色谱图谱有较大的差异。在不考虑加工过程对成分影响的前提下,只有山东、辽宁、安徽产的蟾酥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且液相色谱图谱相似度较大。结论:不同产地的蟾酥鲜浆成分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应完善蟾酥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其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本草考证,研究蟾蜕与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考察古今本草文献记载,比较蟾蜕和本草记载的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来源、采集和使用情况。结果经考证,蟾蜕与本草记载中蟾蜍其它各药用部位的描述均不符合。结论蟾蜕应为药用动物蟾蜍的一个新的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规范蟾皮的生产、质量标准制定及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蟾皮的理化性质、提取工艺、定性、定量及临床应用加以分析和综述,并指出目前蟾皮及含有蟾皮的中药制剂在生产过程、质量标准制定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可为蟾皮加工炮制、生产和临床安全用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选干蟾中吲哚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吲哚类生物碱浸出量、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对提取次数进行考察;选择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溶媒用量等为影响因素,应用均匀设计优选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提3次,浸泡15min,加水量为14倍、12倍、12倍,提取时间为100min、80min、80min.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能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哈蟆油与蟾蜍输卵管水试鉴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观察了浸泡时间、水温等因素对哈蟆油及蟾蜍输卵管体积膨胀倍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水试的仪器、操作、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蟾酥鲜浆中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蟾酥鲜浆在不同温度放置时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随放置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以指导蟾酥的加工。方法:采用HPLC测定在常温、冷藏和冷冻条件下贮存不同时间的蟾酥鲜浆中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结果:常温和冷藏下贮存,3种成分的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前24 h内升高的幅度较大,3种成分间的组成比例亦发生较大的变化。结论:蟾酥鲜浆加工成蟾酥前应先在常温下放置>24 h,再进行干燥加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中华大蟾蜍具有抗结核活性,筛选抗结核活性成分。方法对中华大蟾蜍水提物进行葡聚糖凝胶分子筛分离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法(RPLC)分离,并采用微孔板Alamarblue法将分离所得12组分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研究。结果第1、6、10组分表现出对供试结核分枝杆菌的明显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339.98mg/ml、20.00mg/ml、2.95mg/ml。结论中华大蟾蜍含有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成分,该有效成分分子量接近14KD,并表现出弱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us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的干燥加工品。蟾酥粉为蟾酥的酒制加工品。该研究针对现行蟾酥标准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结合前期研究,构建改进的蟾酥药材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包含采用优化的薄层鉴别方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HPLC特征图谱;完善一测多评法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其用于38批蟾酥药材中蟾蜍甾的含量测定,制定合理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参照药材拟修订方法,对不同批蟾酥粉进行【性状】、【鉴别】(薄层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水分)和【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研究,起草蟾酥粉的质量标准。该研究为完善《中国药典》2020年版蟾酥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