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酯单药序贯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序贯治疗在挽救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抗病毒治疗后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对ADV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组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组,每组60例。TDF组给予TDF 300 mg/d,序贯治疗;ETV组给予ETV 0.5 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8周。给药的治疗基线、12周、24周和48周分别进行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时间点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观察肾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TDF组治疗48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为63.3%(38/60), ETV组为78.3%(4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57.8% (26/45)、13.6% (6/44)、0,ETV组分别为60.4%(29/48)、14.9% (7/4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均良好,治疗过程中未发生因血肌酐升高停药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ADV治疗后疗效欠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单药序贯治疗是一种疗效理想、安全的挽救治疗方案,抗病毒疗效优于替诺福韦酯单药序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环孢菌素A与康力龙联合方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07月~2012年06月因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39例(采用环孢菌素A与康力龙联合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34例(采用康力龙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9%,经统计学比较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环孢菌素A与康力龙联合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复治慢性丙型肝炎疗效预测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时病毒动力学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疗效的关系。 方法 选择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用复合干扰素 15 μg、每周 3次皮下注射 ,疗程 2 4周 ,检测治疗前、治疗中 1、2、3d和第 1、4、8、12、2 4周及停药后随访 6个月的丙型肝炎病毒RNA变化情况 ,判断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及随访 6个月后持续应答率及其与治疗前后病毒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 结果  31例患者完成治疗 ,持续应答与无应答及完全应答与无应答治疗前病毒载量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获持续应答者中早期病毒血症的下降较非持续应答者明显 (P <0 .0 5 ) ,治疗 12周时丙型肝炎病毒RNA阴转病例的治疗末应答及持续应答率显著高于阳性病例 (P <0 .0 5 ) ,治疗前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 (P >0 .0 5 )。 结论 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中 ,基线病毒载量及治疗后早期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下简称慢肝)是否存在免疫机能紊乱,活血化瘀疗法是否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方法慢肝患者120例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将120例慢肝随机分为辨证组(A组)21例,活血化瘀组(B组)15例,辨证加活血化瘀组(C组)65例。结果慢肝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治疗后C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在辨证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中药,能调整慢肝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提高治疗慢肝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学应答差异与治疗前宿主细胞3种干扰素作用相关分子ISG15、OAS2和IFNAR1 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门诊就诊的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治疗前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治疗后6个月HBVDNA载量(拷贝/ml)下降≥2log10,同时有血清ALT显著下降者列入病毒学应答组(n=16),其余列入无应答组(n=12).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PBMC中ISGl5、OAS2、IFNAR1的表达水平.根据公式k=-(1/log10E)判断待测基因与GAPDH的扩增效率是否一致,并计算相对表达量.结果 ISG15、OAS2、WNAR1与GAPDH的扩增效率分别为2.15、2.21、2.20、2.19;扩增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73、0.997、0.997,扩增效率较一致,可以用2-△Ct方法进行分析.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ISG15表达水平分别为0.007±0.006,0.090±0.080;0AS2分别为0.004±0.004,0.022±0.019;WNAR1分别为0.230±0.160,0.023±0.017.其中,应答组ISG15和OAS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应答组(P<0.001),IFNARl水平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01).结论 在PEGIFN治疗前对患者PBMC进行ISG15、OAS2和IFNAR1mRNA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有助于预测PEGIFN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和IFN-γ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集服药前、服药12、24、36及48周时的外周血,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IL-2和IFN-γ的水平进行检测。选取10名健康献血员作对照。将两种细胞因子检测结果以平均值为界分成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和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L-2、IFN-γ两种细胞因子的高水平组的完全应答率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无应答率明显低于低水平组(P〈0.05);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患者血清中IL-2和IFN-γ水平大多数较治疗前上升。高水平组血清中IL-2、IFN-γ水平显著上升,上升幅度较大,以后逐渐下降。结论:IL-2和IFN-γ水平变化与应答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前高水平IL-2、IFN-γ及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2和IFN-γ上升水平较高者,应答效果就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对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2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33例重用丹参静滴,对照组 121例常规中药煎剂口服,同时设健康人组 108例。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血液流变性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重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 (P<0. 05 ),并且接近健康人组;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 (P>0. 05 )。结论 血液流变性和凝血指标的改变可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判断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膦甲酸钠治疗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对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用膦甲酸钠治疗 11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和2 0例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 ,并选择同期的 11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和 2 0例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作对照。结果 :治疗结束时 ,膦甲酸钠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4 2 1%和 6 1 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3%和12 9% ) ;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HBVDNA阴转率 (75 0 %和 80 0 % )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8 2 3%和 2 7 3% ) ;治疗结束后 3个月膦甲酸钠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2 9 4 %和 4 0 7%。结论 :膦甲酸钠对重度黄疸型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合干扰素 (CIFN)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 选择 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用复合干扰素 15 μg、每周三次、皮下注射 ,疗程 2 4周 ,观察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随访 6个月的临床症状、体征、ALT及HCVRNA变化情况 ,判断治疗结束时应答率 (ETR)及随访 6月后持续应答率 (SR)及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完成治疗 ,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HCVRNA阴转率分别为 90 %和 4 5 4 5 %(P <0 0 5 ) ,HCVRNA持续应答率分别为 70 5 8%和 2 0 % (P <0 0 5 ) ,提示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疗效。治疗前基线ALT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 (P >0 0 5 ) ,治疗 12周时HCVRNA阴转病例的治疗末应答率显著高于治疗 12周时HCVRNA阳性病例。较多的不良反应是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 ,平均外周血白细胞由第 1周开始下降 ,第 4周降至最低值 ,第 14周恢复正常 ;外周血血小板由第 2周开始下降 ,第 6周降至最低值 ,第 16周恢复正常。 结论 复合干扰素15 μg可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 ,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外科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一般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指标、TNM分期和基因突变状态等,但即使临床特征相近的患者对同一治疗方案的应答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早期评估和预测各项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可以对影像进行全面、定量的分析,在肺癌诊疗中显示出重要价值和潜力。本文就影像人工智能在肺癌疗效评估和预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急性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发展规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它们在乙肝慢性化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炎病人血脂变化与病毒病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脂的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法和ABC ELISA法对 4 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 5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TC ,TG ,HDL C和TNF α ,IL 6的测定。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与慢性乙肝患者相比较 ,血清平均TC水平显著降低 (t=2 0 6 2 ,P <0 0 5 )。在慢性丙肝患者中IL 6的水平与TG呈正相关 (r =0 878,P <0 0 5 ) ,与HDL C呈负相关 (r =- 0 837,P <0 0 5 ) ;而在慢性乙肝患者中 ,TNF α的水平与TG呈正相关 (r =0 779,P <0 0 5 ) ,与HDL -C呈负相关性 (r =0 6 92 ,P <0 0 5 )。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的病原学类型是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收集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临床资料,分为抗病毒组63例(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和非抗病毒组93例,分析两组治疗效果、HBV-DNA阳性率及肝功能检查结果。结果抗病毒组总有效率(54.0%)显著高于非抗病毒组(38.7%);病死率(33.3%)显著小于非抗病毒组(52.7%);HBV-DNA阳性率(26.5%)小于非抗病毒组(50.0%);TB、ALT、AST、PT均显著低于非抗病毒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组有效率、病死率、HBV-D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抗病毒联合血浆置换可显著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游媛  陈岚  肖鄂 《西南国防医药》2012,55(7):767-769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CLIA法定量检测361例乙肝患者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水平,分析其与HBV-DNA水平、肝功能检测结果、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HBsAg、HBeAg与HBV-DNA定量呈正相关(r=0.6336,0.4032,P〈0.01),HBsAb、HBeAb、HBcAb与HBV.DNA定量呈负相关(r=-0.2582,-0.3864、-0.3568,P〈0.01);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与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HBsAg、HBeAg、抗-HBc含量在急性乙肝和亚急性重症乙肝患者中较慢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和肝硬化患者低(P〈0.05)。结论ECLIA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含量可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定量检测结果与肝功能异常无明显关联,但与临床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9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对 98例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 ,并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含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 M)、血糖、血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结果  6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 64 3 %) ,血糖升高 6例 ( 6 1%) ,高脂血症 15例 ( 15 3 %) ,HBeAg阳性 45例 ( 4 5 9%) ,抗 HBe阳性 5 3例 ( 5 4 1%) ,HBV DNA载量 :10 3~ 10 52 6例、10 5~ 10 715例、>10 719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5 0~ 12 0U/L 2 6例 ,<5 0U/L 6例 ,总胆红素 >17 1μmol/L 71例 ,<17 1μmol/L 2 7例。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乙醇性脂肪肝较常见 ,可伴有糖及血脂的代谢紊乱。慢性乙型肝炎经保肝治疗后HBV DNA阴性、抗 HBe阳性的病人 ,肝功能始终异常 ,临床上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术 ,以排除合并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可能 ,同时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及其调控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HBVpreC/C基因及其调控序列的变异和特点。方法对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扩增的HBVDNA各3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42例病人,HBVC基因调控序列发生T1762A1764双突变者20例,其中HBeAg阳性者7例,HBeAg阴性者13例(P<005);22例发生T1673G1799双突变。前C变异中,18例发生A1896变异,其中HBeAg阳性者6例,HBeAg阴性者12例(P<0.05)。C区变异中,AA5、AA38、AA60、AA87、AA97、AA130、AA135都是变异的热点。前C/C区还存在有插入、缺失等不同变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HBVC基因及其调控序列变异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与体内的免疫清除与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相关,从而容易导致疾病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的可行性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52例有肝脏穿刺病理结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研究组)和2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肝脏扩散峰度成像资料,并收集研究组的肝功能实验室指标.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脏平均扩散率(MD)和平均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及死亡组,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及12周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PA、PTA、血氨、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ALB、血清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评分增加、血氨增高及PTA降低是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很好预测因素(P<0.01),PA及血清Na降低亦是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2周生存率为34.48%。结论Child-Pugh评分、血氨、PTA、PA、血清Na与患者预后相关,提示降低血氨、改善凝血状态、纠正低蛋白血症及低钠血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和观察甲胎蛋白(AFP)在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中的意义。方法对184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用放免法检测AFP。初次发现AFP升高者分别作B超、CT检查,排除肝癌者每3个月复查1次AFP、肝功、B超,连续进行5年追踪随访。结果初次检测184例中除6例重型肝炎外,其他178例AFP均升高。随访中发现AFP稳定上升的3例均发展为肝癌;反复波动和持续低浓度的患者发生肝癌率分别4.2%和6.6%;一过性升高者均未出现肝癌。重症肝炎患者AFP越高病死率越低。结论AFP升高的肝炎与肝硬化患者动态检测观察AFP的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