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1997/1998年度强化免疫活动服苗率快速评估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以来,云南省已连续开展了全省性和省内局部地区强化免疫活动17轮次,累计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人数达3590.318万人。1997年12月及1998年1月,按卫生部要求再次组织开展了2轮强化免疫活动。本地儿童和外地儿童报告服苗率均在95%以上。两轮服苗工作结束后,云南省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中国控制脊灰项目有关专家,应用服苗率快速评估的方法,对云南省昆明等7个地区(州、市)部分县的服苗率进行了评估,共调查909人。通过评估,调查服苗率与报告服苗率有较大差距,外地流动儿童服苗率比本地儿童低,在外地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儿童仍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2.
林桂芹 《职业与健康》2006,22(6):433-434
目的了解2002/2003年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方法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全国消灭脊灰强化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结果在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占全部零剂次免疫儿童的5.63%。非流动人口服苗率(97.89%)与流动人口服苗率(94.3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各年龄组仍发现“零剂次”免疫儿童,且集中分布在〈1岁者中,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结论提高和巩固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消除免疫空白仍是今后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次及第二次强化免疫日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强化免疫日(NID)活动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儿童零剂次免疫状态的持续累积,免疫人群覆盖率显著提高,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显著下降,基本控制了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区域性暴发或流行,表明强化免疫措施对于在短期内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效果显著。据免疫人群出生队列分析,我国多数省份的第二次强化免疫儿童接种数明显较第一次强化免疫提高,全国1—3岁组儿童接种数平均增加了7.9%(第一轮)和4.3%(第二轮),其中主要含有第一次强化免疫0岁组漏服儿童,而且零剂次儿童总数比第一次强化免疫减少了59.3%。零剂次儿童集中分布于0岁组,其百分构成从第一次强化免疫的66.3%升至第二次强化免疫的82.9%,表明加强和提高0岁组儿童免疫水平是保障我国强化免疫效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第二次全国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过程中,第二轮接种人数明显减少的具有468个,占18%,应种儿童数低于登记儿童数的县占37%,并有19%的县接种人数低于常规免疫建卡数,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梁家素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32-1434
目的对北海市辖区连续17年34轮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利用该市1991—2008年1月的3岁以下儿童OPV强化免疫以及人群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脊灰发病监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市17年OPV的强化免疫合计接种率97.9%;零剂次儿童占3岁以下总儿童的3.9%;1-59岁健康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99.5%、97.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15.7、1:97.2、1:32.6。病毒学监测已连续15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结论该市辖区17年OPV的强化免疫效果显著,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1999年10月发生了输入性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后,为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开展了10次应急免疫、"扫荡"式免疫和周边地区强化免疫活动.为了解其效果,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扫荡"式免疫活动各年龄组服苗人数均高于统计局人数;与1994/1995年强化免疫的同一出生队列相比,3个出生队列人数分别增加27.91%、11.59%、6.94%,1个队列人数减少2.45%;"扫荡"式免疫与强化免疫发现"零"剂次免疫儿童数是历次免疫活动中最多的,两次"扫荡"式免疫"零"剂次儿童数相比下降6.18%,表明"扫荡"式免疫和强化免疫效果显著.经近两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未发现脊灰病例和野病毒,表明免疫活动达到了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马俊峰  魏叶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741-1743
目的了解南通市开发区2005-2006年度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于2005年12月5、6日和2006年1月5、6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2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在每轮服苗结束后进行了现场快速评估。结果2轮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8.44%、98.57%,均达到95%以上的目标。通过零剂次儿童分析,发现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分布在〈1岁组儿童(96.08%),并且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占全部零剂次免疫儿童的75.00%。现场快速评估调查外来居住〈3月龄的流动儿童接种率分别只有58.82%和43.75%,且现场快速评估接种率低于报告接种率。结论2轮强化免疫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消除脊髓灰质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零剂次儿童是强化免疫的重点。流动儿童接种率偏低,今后应继续加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实现全国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根据卫生部部署,在宁夏开展脊灰糖丸疫苗“扫荡”式免疫活动。方法 2000年1月、3月、4月共3轮对所有0-9岁儿童采取挨门逐户、力求一个不漏的扫荡式的免疫方法,同时在县级以上医院和服苗现场搜索1998年以来发病的AFP病例,并经专家核实诊断。结果 本次“扫荡”式免疫共投入人力53111人次,3轮应服苗儿童2808860人,实服苗2772577人,平均服苗率98.71%,常住零剂次儿童由第1轮的2.10%,第2轮时下降为1.06%,现场快速评估结果与报告服苗率一致。共搜索出疑似AFP病例112例,经确诊其中AFP病例68例。结论 今后要加强报告工作,提高AFP病例的报告质量,完善健全AFP主动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2012年四川省西部的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按照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在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了3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进行了每轮服苗结束后接种率现场快速评估和脊灰疫苗接种后目标儿童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3轮脊灰强免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7.54%、97.77%和96.94%,均达到了95%以上的目标.共报告零剂次儿童15 583人,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在0~1岁组(51.71%),大于1岁年龄段儿童的零剂次比例明显下降.3轮快速评估接种率分别为99.53%、98.42%和97.96%.接种1个月后,0~14岁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97.70%.结论 该次强免活动疫苗接种率较高,接种效果较好,0~14岁儿童对脊髓灰质炎建立了比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但零剂次儿童的存在,提示常规免疫工作中有薄弱环节,免疫空白仍然存在.儿童完成全程免疫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基础,强化免疫只能是一种对常规免疫的补充,不能以强化免疫代替常规免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免疫规划仍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强化免疫日活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发区,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在1993~1996年每年12月和1月5~6日开展了3次全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每轮NIDs活动的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3次NIDs活动的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由10.17%降至3.7l%,<l岁儿童零剂次免疫构成由的64.43%升至90.76%。根据出生队列分析,1992、1993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2次NIDs活动比第1次增加14.83%(第l轮)和14.08%(第2轮)1994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3次NIDs活动比第2次增加17.50%(第l轮)和ll.16%(第2轮)。用省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对所辖20个市第3次第2轮NIDs活动做接种率评估,18个市<4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ll个市<l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通过实施NIDs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零剂次免疫儿童的积累,l994年和199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  相似文献   

10.
旬阳县1993—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我县1993-2000年8次15轮强化免疫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县防疫站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计划免疫资料,县脊灰监测专报资料及省站脊灰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县4岁以下儿童累计服苗403093人次,服苗率达99.65%,有效地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出生队列分析,每次强化免疫均有一定比例的常规漏服儿童得到补服,漏服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同一年龄组漏服率随强化免疫次数的增加而下降,1岁以上零剂次在第四次强化免疫之后逐步消失,显示免疫及时性有所提高。(结论)据脊灰监测结果,连续18a无脊灰病例,AFP病例监测示检出脊灰野病率,提示强化免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2000/2001年度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中,流动儿童服苗情况。方法:按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进行,并且加强免疫活动组织的实施和多处设立固定服苗点,结果: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流动儿童0-36月龄中有7191人次接受了两轮强化服苗,免疫占总服苗儿童的94.41%(7191/7616),其中零剂次有1598人次获得1次以上服苗,<1岁的1112人次,占69.59%,1岁的297人次,占18.58%,结论:流动儿童数量多,活动频繁,应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提高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1996/1997年强化免疫活动中对流动人口免疫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流动人口的状况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情况,我们在1996/1997年强化免疫活动中,组织全省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登记、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全省0~3岁流动儿童的登记数占全省应种儿童登记数的3.52%,用统计局人口资料推算,全省0~3岁流动儿童约为14.29万。以城市市区流动儿童所占比例最高(14.52%),且流动儿童零剂次免疫比例也最高(41.72%)。全省3岁零剂次免疫儿童95.82%为流动儿童。提示流动儿童仍是今后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的重点人群之一。流动儿童构成显示,我省流动儿童53.5%是本县、区内的流动,16.20%的流动儿童是来自外省,说明我省各地流动儿童以本省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评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方法:对该区连续7年(1992-1999)开展的7次14轮强化免疫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7次14轮强化免疫,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积累,人群免疫水平显著提高,阻断了脊灰野病毒株的传播,自1999年至今,已连续10年无脊灰病例发生,目前,“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其分布趋势集中于<1岁组,其构成比分别是60.08%,89.98%,91.79%,93.96%,94.87%,但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夏种现象。结论:由于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复种现象,该区必须加强和提高<1岁组和1-3岁组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4.
:鹤壁市连续开展了 6次 12轮强化免疫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 ,减少了免疫空白 ,使我市连续 8年未发现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病例。 1998/ 1999年度强化免疫活动中 ,第一轮应服 7132 9人 ,实服 70 92 7人 ,服苗率 99.5% ,第二轮应服 73636人 ,实服人 734 0 2人 ,服苗率 99.7%。按出生队列分析比较 1994年— 1999年强化免疫活动 ,1998/ 1999年强化免疫人数多于历年强化免疫相同队列人数 ;提示今后强化免疫工作应加强领导 ,增加各项经费投入 ,克服厌战情绪 ,强化宣传力度 ,加强零剂次免疫儿童和摸底登记工作。  相似文献   

15.
贵阳市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7年1月对贵阳市所辖10个县、区1995年出生儿童的建卡情况进行了调查,流动儿童卡片占总卡片数的17.40%(481/2764),其中城区流动儿童卡片占38.08%(353/927)。≤7岁流动儿童麻疹疫苗(MV)和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零剂次免疫分别占36.83%(193/524)和25.36%(107/422),其中城区分别占51.23%(146/285)和26.64%(65/244)。1997年10月对居住≥3个月和<3个月的流动儿童MV免疫状况进行了调查,零剂次免疫分别占29.84%(2679/9086)和43.64%(1670/3827)。1997年12月OPV第1轮强化免疫中,4岁以下流动儿童服苗人数占总服苗人数的15.55%(30598/196735),其中城区占40.35%(22526/55822)。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占23.58%(7214/30598)。通过查漏补种和MV普种,经调查MV、OPV、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接种率均达86%,MV≤7岁儿童普种率达95.4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辖区1993-2002年适龄儿童脊髓灰质炎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强化免疫和“扫荡式”免疫成效,评价现行免疫方案效果,以便为最佳免疫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对1993-2002年本辖区脊髓灰质炎计划免疫各类报表以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辖区历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本地儿童达95%以上,流动儿童达94%以上,且每年接种率逐年上升。历年共开展了20轮强化免疫和2轮“扫荡式”查漏补报活动,共发现“零”剂次儿童16 152人。免疫儿童503 307人次。历年AFP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共报告疑似病例25例,但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和野病毒。结论:在巩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强化免疫和“扫荡式”查漏补服活动是降低“零”剂次儿童免疫接种率的有效途径。为缩小适龄儿童的免疫空白,建议对现行的免疫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加大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力度,以充分发挥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上海市宝山区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式强化免疫流动儿童服苗情况。方法 根据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式强化免疫接种报表和接种率快速评估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接种率的比较和效果评估。结果 我区消灭脊髓灰质炎“扫荡”式强化免疫活动,两轮接种率均大于98%,且与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一致。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来炉居住时间越长,建卡率越高,来沪时间越短,建卡率越低,另外,<1岁组中,“0”剂次儿童所占比重较大,为96.10%。结论 加强1岁内流动儿童的常规免疫工作,及时补建卡,减少免疫空白点。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广东省1989~1993年报告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疑似病例的口服脊灰疫苗(OPV)免疫状况和1994~1997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OPV免疫状况,以及部分AFP病例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1989~1993年报告的脊灰疑似病例中,服苗<3次及OPV免疫史不详的占87.0%,每年有脊灰野病毒流行;1994~1997年报告的AFP病例中,服苗≥3次的占79.6%;采集了血清标本的AFP病例中,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达98.9%.4年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此结果表明,维持高水平的人群全程免疫覆盖率可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为客观地评价在流动儿童中实施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对昆明市1993 ~1998 年进行的5 次10 轮强化免疫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1997/1998 年第5 次第1 、2 轮强化免疫中,全市流动儿童的服苗人数分别占全市服苗儿童总数的15-95 % 和16-40% 。其中两个郊区和两个城区的流动儿童服苗人数,分别占全市流动儿童服苗人数的81-41% 和81-09% 。由此可见,在昆明市流动儿童数量庞大,主要分布在两个郊区和两个城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流动儿童主要来自外省,居首位的是四川省。对1993~1998 年历次强化免疫流动儿童服苗人数的分析表明:1993~1998 年5 次10 轮强化免疫,流动儿童服苗人数为236 829 人。其中1993 年首次第1 轮强化免疫服苗人数最多,此后连续6 轮处于下降状态,至1997 年第4 次第2轮,由于卫生部和国际组织加强督导,使服苗人数比上一轮上升了36-30% ;1998 年启用志愿者,也使服苗人数增加。随着强化免疫的开展,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儿童持续下降;1994 年后流动儿童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玉溪市2005年儿童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免疫抗体水平,以便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市辖红塔、江川、元江3县(区)随机抽取664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常规免疫后适龄儿童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脊灰Ⅰ、Ⅱ、Ⅲ型免疫后抗体IgG水平。结果664名儿童中,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73%、96.08%、99.39%。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88.26、1:238.65、1:771.64。不同年龄段比较:Ⅰ型抗体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97,P〈0.01),Ⅱ、Ⅲ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Ⅱ^2=1.226,xⅢ^2=0.010,P〉0.05)。不同县(区)比较:Ⅰ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Ⅰ^2=51.061,P〈0.01),Ⅱ、Ⅲ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Ⅱ=3.153,xⅢ^2=0.560,P〉0.05)。不同性别各型间抗体比较:Ⅰ、Ⅲ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Ⅰ^2=1.931,xⅡ^2=1.126,P〉0.05),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26,P〈0.05)。结论玉溪市OPV常规免疫质量保证,在1—7岁组儿童有较高的脊灰抗体水平,形成了抵御脊灰的有效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