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耳部疾病的微波治疗过程中眩晕的发病率、规律及机制,探索其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103例耳部疾病患者行微波治疗过程中眩晕的发病率;眩晕发作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微波治疗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耳部微波患者中,眩晕的发病率为22.3%;中耳疾病患者并发眩晕的发生率高于外耳疾病;微波治疗结束后并发眩晕的发生率高于治疗中;眩晕发作与年龄无关.结论 微波治疗耳部疾病过程中,眩晕为常见并发症,中耳疾病患者发生率尤高,且微波治疗结束后并发眩晕的发生率高于治疗中,须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2.
<正>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认为是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精血不能上注于头部而发生眩晕。西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椎动脉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眩晕。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就颈性眩晕的针刺治疗综述如下:1临床研究1.1毫针针刺针刺是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方法之一,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覃丽[1]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35-1236
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0例的疗效。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为手法复位,研究组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比两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研究组和对照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分别为100%、66.7%,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本文认为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耳部疾病的微波治疗过程中眩晕的发病率、规律及机制,探索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103例耳部疾病患者行微波治疗过程中眩晕的发病率;眩晕发作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微波治疗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耳部微波患者中,眩晕的发病率为22.3%;中耳疾病患者并发眩晕的发生率高于外耳疾病;微波治疗结束后并发眩晕的发生率高于治疗中;眩晕发作与年龄无关。结论微波治疗耳部疾病过程中,眩晕为常见并发症,中耳疾病患者发生率尤高,且微波治疗结束后并发眩晕的发生率高于治疗中,须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对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研究组采用天麻钩藤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治疗后眩晕复发率、复发次数,眩晕复发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后,研究组眩晕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复发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下气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中药组予以下气汤治疗,西药组予以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0.5mg qd口服,对照组未予其他治疗,3组其余治疗相同,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残障量表(DHI)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测定。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中药组积分减少最明显,而对照组减少不明显。结论:下气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低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低血压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低血压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谷维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法对低血压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结果: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在治疗低血压性眩晕患者的痊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治疗低血压性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眩晕的患者行针刀松解术治疗,每隔5d1次,3次为1个疗效,一般治疗1~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背痛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有效率77.08%,眩晕程度VAS评分治疗前为7.2±1.3分,治疗后2周为2.3±1.9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刀松解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源性眩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选择11例确诊为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采用针刺眩晕穴和内关治疗,评估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11例患者中5例临床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9%。针刺眩晕穴和内关能有效控制梅尼埃病眩晕症状,对于常规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梅尼埃病患者,选择针刺眩晕穴和内关治疗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多卡囚治疗眩晕,此类经验报告甚少,两年来我们临床应用100例,总结如下。 (一)治疗方法 利多卡因50mg加25%葡萄糖40毫升,缓慢静注,每日1~2次,儿童及老年人用量酌减。严重肝病,心力衰竭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等禁用。 (二)疗效评定 治愈:治疗1~3次眩晕消失;有效:治疗3~5次眩晕好转;无效:治疗5次以上眩晕未改善或加重。 (三)眩晕原因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此类经验报告甚少,两年来我们临床应用100例,总结如下。 (一)治疗方法 利多卡因500mg加25%葡萄糖40亳升,缓慢静注,每日1~2次,儿童及老年人用量酌减。严重肝病;心力衰竭及高度房宣传导阻滞症等禁用。 (二)疗效许定 治愈:治疗1~3次眩晕消失;有效:治疗3~5次眩晕好转;无效:治疗5次以上眩晕未改善或加重。 (三)眩晕原因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年来耳穴埋豆技术应用于治疗眩晕的疗效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从颈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以及其他疾病所致眩晕的中西医联合耳穴埋豆治疗所取得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出耳穴埋豆所选用的穴位对于机体有镇静安神,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眩晕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临床上,眩晕的分类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耳穴埋豆的应用并不全面,研究数据较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以眩晕为主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病因,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以眩晕为主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0例老年眩晕患者中疾病类型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的患者有40例,病因分别为后循环缺血、脑肿瘤、脑外伤、脑炎、小脑出血、良性发作性位置眩晕、药物中毒、中耳炎以及前庭神经炎,其中以发病病因为循环缺血(26.00%)及良性位置眩晕(24.00%)为主;非系统性眩晕患者10例,病因分别为血压失常、心律失常、内分泌紊乱以及神经症,其中以发病病因为血压失常(10.00%)为主;对症治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高达94.00%。结论: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病因较多,临床诊断手段丰富,对症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苯海拉明针与西其汀针对照治疗急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对120例急性眩晕患者分别使用苯海拉明针与西其汀针治疗2h后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和统计。结果:苯海拉明针对急性眩晕显效明显比西其汀针快,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苯海拉明针治疗急性眩晕优于西其汀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适用于眩晕急性发作的患者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茜茜 《当代护士》2016,(5):112-113
目的探讨应用耳穴埋籽对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埋籽及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与眩晕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降压治疗效果与眩晕治疗效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对于高血压眩晕患者的降压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眩晕症患者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眩晕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纳洛酮和654-2治疗,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安定、眩晕停治疗.结果:治疗组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效果差,总有效率为60%.结论:纳洛酮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眩晕症患者安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脉络宁联合西比灵治疗前庭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66例眩晕患者(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耳源性眩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用脉络宁加西比灵治疗;对照组32例,用维生素类加西比灵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达97%,一周内控制症状达91%,特别对耳源性眩晕达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脉络宁联合西比灵治疗眩晕见效快,副作用少,值得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颈部疼痛在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后循环药物、心理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cervical symphathetic symptom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CSSEQ)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记录治疗组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主观感受评价、眩晕改善起效时间、眩晕消失时间。结果:两组间治疗前CSSEQ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CSSEQ评分(5.26±2.47)分、对照组(12.84±3.7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注射后0.5h内所有患者治疗侧颈肩部胀、热,上肢麻木、乏力,18例患者自觉头清目明、视物清晰。治疗组眩晕改善起效时间平均为注射后(4.0±1.5)h,眩晕消失时间平均为(5.0±1.5)d。结论:定位精准的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有效,消除颈部疼痛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穴埋籽联合脑循环系统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给予耳穴埋籽联合脑循环系统治疗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干预2周后,对比2组患者眩晕改善情况、临床治疗效率、满意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眩晕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周后治疗组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治疗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2周,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埋籽联合脑循环系统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6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用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