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16例U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均给予UA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炎症指标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年后,2组血脂及炎症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介素-6(IL-6)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1年后,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斑块积分、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脂康能有效改善UA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和逆转斑块,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宋文彤  贾岩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 SAP)、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患者 4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 - 9( MMP- 9)和 C-反应蛋白 ( CRP)的变化 ,以了解辛伐他汀治疗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 30例 SAP和 30例 ACS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测定治疗前后 MMP- 9和 CRP水平。结果 :经辛伐他汀治疗后 ,治疗组 MMP- 9和 CRP水平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 P<0 .0 0 1)。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减轻炎症因子 MMP- 9和 CRP水平 ,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4年5月住院9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7例,给予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药物;阿托伐他汀干预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阿乐)每日20mg,治疗3d,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hs-CRP及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d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浆hs-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成分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可明显降低血浆hs-CRP水平,从而抑制冠心病患者炎性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且该作用并不依赖于血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0 mg、20 mg的阿托伐他汀和10 mg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3组: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1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各22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的水平以及与血脂变化的相关性.并选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CS患者血脂(除TG外)、血清中MMP-9和PAI-1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后3组各检测指标除甘油TG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以阿托伐他汀20 mg和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组变化幅度最大(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降低血清MMP-9和PAI-1的浓度与血脂变化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10 mg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较阿托伐他汀10 mg更能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MMP-9和PAI-1的水平,效果等同于阿托伐他汀20 mg.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浆组织因子(TF)及血脂的水平;探讨氟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清MMP-9、血浆TF及血脂水平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氟伐他汀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取ACS患者4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心肌梗死(AMI)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正常对照13例(对照组).测定入院时血清MMP-9、血浆TF及血脂的水平.再将40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氟伐他汀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2周后再次测定用药后上述指标.血清MMP-9、血浆TF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 ACS患者(AMI组和UAP组)血清MMP-9及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AMI组与UAP组比较血清MMP-9及血浆TF水平明显升高(P<0.05).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MMP-9及血浆TF、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氟伐他汀治疗组MMP-9、TF的变化与血脂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MMP-9及血浆TF水平明显升高,氟伐他汀治疗ACS患者2周可使血清MMP-9及血浆TF水平明显降低,可能有利于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和抑制血栓的形成,且这种作用与调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8例,给予UAP一般治疗。他汀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共4d。治疗前、治疗4d后采取两组患者空腹时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他汀治疗组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UAP患者能使CRP下降,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玉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81-788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给予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连用12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以了解其对ACS炎症抑制和斑块稳定作用。【方法】70例ACS患者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组35例,阿托伐他汀组35例,常规组常规治疗,不用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d3及PCI术后48 h检测血脂及hs-CRPI、L-6等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hs-CRPI、L-6两项指标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组无明显变化。PCI术后48 h,两指标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但阿托伐他汀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ACS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具有抑制炎症和斑块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50例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24例,20mg组(B组) 26例,手术当天、术后24小时、术后2周、术后4周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PCI术后血清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2组术后2周血脂水平较术前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周血脂水平较术前降低,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PCI术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LDL-C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mg阿托伐他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编码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MES)信号和颈动脉病变,同时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结果相比于阿托伐他汀组,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组MES数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和颈动脉平均狭窄率均明显下降(P〈0.05),并显著调节患者血脂水平(P〈0.05),同时降低hs—CRP、IL-1和IL-8的含量(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稳定和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降低血脂水平以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艳蓉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8):1288-128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34例,另一组为阿托伐汀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6例,治疗时间8周,每组治疗前后查血脂及h-CRP。【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h-CRP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CRP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血脂及CRP水平,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少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n=45)和常规治疗组(n=43);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n=30)与之对照。结果 ①治疗前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与血脂水平不相关。②他汀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清PAPP-A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除血清hs-CRP水平降低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在UA治疗中的早期抗炎效应.方法 选择2010-07-2011-07在山东省青岛疗养院住院的UA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85±12.61)岁;选取同期本院查体中心正常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23±12.13)岁.UA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d,共4周),均在入院次日(用他汀类药物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采血,测定血清hs-CRP浓度及血脂水平.结果 UA患者用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脂及hs-CRP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患者在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2周、4周后血清hs-CRP浓度及血脂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与血清hs-CRP下降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使UA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推测早期应用他汀类可能有降低血浆炎性因子、减轻炎症反应状态,从而稳定斑块,对防止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起到有益的作用,此作用与其调脂作用无关,为临床UA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粥样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对照组同时也测定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结果70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后,粥样斑块的IMT由1.87±0.25mm降为1.31±0.22mm,下降幅度为29.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拮抗炎症反应等,可以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健康体检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同时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包括UAP和AMI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1)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在UAP组、AMI组比SAP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2周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周后亦有显著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内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和颈内动脉斑块积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颈内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防治颈内动脉狭窄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CRP水平,达到抗炎及稳定斑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硬化斑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接受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52例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应用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1.5个月、3个月后,52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长径、斑块厚度较单纯应用阿托伐他汀的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血脂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并有效减轻动脉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早期慢性肾脏病(CKD)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和菏泽市立医院肾脏科就诊的143例CKD 1~2期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KD组(n=76)和治疗组(n=67),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第1,2,3,6个月后外周血淋巴细胞MMP-2、MMP-9及vWF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KD组和治疗组在治疗第6个月后甘油三酯[(1.42±0.40)mmol/L,(3.58±0.78)mmol/L,(1.78±0.46)mmol/L]、总胆固醇[(4.56±0.78)mmol/L,(6.88±1.39)mmol/L,(5.16±1.14)mmol/L]水平、IMT[(0.78±0.23)mm,(1.56±0.43)mm,(1.06±0.22)m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MMP-9[(124.10±42.96)μg/L,(232.82±90.16)μg/L,(158.57±57.14) μg/L]、MMP-2[(141.09±44.98)μg/L,(262.82±110.98)μg/L,(154.48±56.86)μg/L]及vWF水平[(111.68±42.29)μg/L,(276.82±111.68)μg/L,(142.32±46.44)μg/L]明显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0,4.28,3.45,11.34,12.45,12.35,均P<0.05),但治疗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IMT、MMP-9、MMP-2和vWF水平与CKD组比较均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1.22,5.13,4.90,5.90,10.00,均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早期CKD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MP-2、MMP-9和vWF水平,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选取AMI患者108例,分为:A组(60例):每晚睡前服10mg阿托伐他汀;B组(48例):每晚睡前服20rag阿托伐他汀。测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脂、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服药4周后测定的TC、LDL-C、CRP、ET-1、CK—M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组较A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脂、减轻炎症、稳定粥样斑块、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