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省耕牛钩端螺旋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西省耕牛自然感染钩端螺旋体(钩体)菌群状况,为钩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江西省4个县部分耕牛血清进行显微镜凝集试验。结果共采集耕牛血清样本206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16.02%。此次共检出12个群钩体血清抗体,分群阳性率以黄疸出血群最高,为6.80%,其次为犬群、七日热群均为3.40%。耕牛血清标本的几何平均滴度(GMT)以黄疸出血群、犬群、七日热群最高,均为1:53.70。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耕牛自然感染率及GMT均较低,但感染的主要菌群毒力强,一旦流行条件成熟,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常山县1991~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山区 ,是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的多发县之一。为了探索其流行规律 ,为制订预防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现将常山县 1991~ 2 0 0 0年钩体病疫情和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 疫情来源于常山县疾控中心的疫情和钩体病监测档案。人口资料来自常山县统计局。1 2 血清学监测 采集监床诊断为钩体病的病人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或恢复期单份血清 ,用显微镜凝集试验 (NAT)测定钩体抗体滴度 ,双份血清抗体滴度 >4倍或单份血清抗体 >1∶4 0 0以上为阳性。1 3 病原学监测 在流行期采集急性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宁乡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人间疫情监测以及对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对疫情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宁乡县共报告钩体病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死亡病例1例。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8、9月,共12例,10月发生1例。13例病例分布在9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沩水流域沿岸。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男女性别比是12: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2.3%。5年共采集鼠肾、猪肾、蛙肾923份,未检出钩体菌株;采集健康人群血清511份,检出9个血清群9个血清型。采集钩体病例恢复期血清13份,检出4个血清群4个血清型。结论宁乡县钩体病近年发病大幅度下降,说明之前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有效,但仍然存在钩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仍需继续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制定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监测点采集的血清用显微凝集试验(MAT),进行15群15型钩体抗体检测.结果 2011年各监测点共采集1111份健康人血清,经检测含10个血清群钩体抗体,钩体的抗体阳性率为21.06%.澳洲群占39.60%、黄疸出血群为37.92%、秋季群7.72%、七日热群7.38%.峨嵋、雅安2个监测点的抗体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 全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往年低,存在发生局部钩体病流行的条件,应积极做好钩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5.
江山市是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的高发区 ,196 6年首次报告发病以来 ,1973年、 1991年和1999年出现了 3次较大流行。为全面了解我市 10年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现将 1990~ 1999年钩体病疫情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疫情资料 人口资料来自市统计局 ,疾病资料来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90~ 1999年传染病月报表和年报表。2 血清抗体检测 采集临床报告钩体病例的发病前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以MAT法测定双份血清标本 ,血抗体 4倍增长或恢复期血清抗休滴度达 1∶4 0 0以上为阳性。3 宿主动物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和掌握广东地区钩端螺旋体 (下称钩体 )病的流行特征、规律及人群中钩体抗体水平 ,提高钩体病防治水平 ,于 1 995~ 2 0 0 0年在广东地区 7个疾病监测点进行了人群血清学调查。1 材料和方法1 1 调查地点  根据钩体病的流行情况 ,在广东省发病较多的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 7个监测点 (东江流域 :东源县、惠东县、紫金县 ;北江流域 :乐昌市、清远市、四会市 ;珠江三角洲 :东莞市 )进行调查。1 2 标本采集  每年 7~ 8月 ,各个监测点对监测人群按不同年龄、性别比例在农村居住的健康人群中随机抽样 ,受检对象每人静脉抽血 2~ 3ml,…  相似文献   

7.
宁乡县2005-2009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宁乡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人间疫情监测以及对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对疫情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宁乡县共报告钩体病19例,年发病率为0.08~0.45/10万,无死亡病例。病例以7月报告最多(11例),11月至次年6月无病例。19例病例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沩水流域沿岸。发病年龄主要是青壮年(20~59岁),男女性别比是8.5:1,农民占总病例的89.47%。5年中共采集鼠、蛙、猪肾样869份,从蛙肾中检出2株菌株;采集健康人群血519份,检出10个血清群11个血清型。采病人恢复期血样19份,检出4个血清群4个血清型。结论宁乡县钩体病近年发病大幅度下降,农村男性青壮年是发病主体。宁乡县存在钩体病暴发流行风险,仍需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 ,流行菌型分属 12个群、2 4个血清型。 1998年 ,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 ,将我省 1994~ 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2 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 :1994~ 1998年全省共发病 13 2 2 4例 ,年发病率 4 96 /10万~ 9 0 7/10万 ,死亡 2 90人 ,死亡率 0 12 /10万~ 0 48/10万。1998年发病 3 70…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我省常见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之一,自1986年以后各年发病率较高。为了探索钩体病的发病规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现将我省1959~1994年该病发病在时间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发病资料为省卫生防疫站各年度统计汇总的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人口资料以《湖南统计年鉴》的人口数为准。1.2统计分析全省122个县(市、区)中行政区划变更不大、发病较多的92个县(市、区)1959~1994年构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动态变化。2结果2.11959~1994年,全省报告钩体病159115…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严重危害浙江省农村人群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虽然近 10年来全省钩体病疫情逐年下降 ,但始终存在重新流行的危险。为了随时掌握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提高防制水平 ,1997年在仙居、常山和龙游县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1 材料与方法1.l 资料来源 根据前几年的发病情况 ,选择疫情重、基础好的 3个县为重点监测点 ,统一监测方案 ,省、市共同参与开展调查。其他资料来自各县市常规疫情报告。1.2 病人监测 无菌采集各监测点临床确诊钩体病病例的静脉血 3~ 5ml,用MAT法…  相似文献   

11.
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一群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掌握龙游县钩体病疫源地范围、类型、人群分布及流行规律 ,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菌率、菌群的分布与更迭 ,现场观察钩体菌苗的血清免疫学与防病效果 ,为今后预防与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制订防制对策 ,改进防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现场 :选定在龙游县七都、下库、庙下 3个乡中的 6个行政村为宿主动物调查和防病效果观察。1 2 鼠类及带菌动物调查 :用夹夜法捕鼠计算密度 ,鉴定鼠种 ,并用背式法解剖无菌取集…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1959~1999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陕西省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40年发病、死亡、三间分布情况及预防接种对该病的影响。方法 用病原培养和血清凝集试验调查疫区宿主动物。结果  195 9~ 1999年钩体病共发生 5 973 5例。年平均发病率 6 185 3 /10万 ,1960~、 1970~、 1980~、 1990~、 4个时期平均发病率为 2 8 4761/10万、1 863 1/10万、 0 63 5 0 /10万和 0 42 3 0 /10万 ,发病率逐期下降。累计死亡 65 8人 ,年平均病死率 1 14 %。累计发病 3 6个县 ,发病县数有扩大的趋势。主要发病季节、职业、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别是 9、 10月 ( 91 81% )、农民 ( 83 40 % )、男性 ( 74 2 7% )、青壮年 ( 79 0 2 % )和汉中地区 ( 91 81% )。结论 构体病流行强度在使用菌苗 ( 1965年 )后较使用菌苗前减弱 (P <0 0 1)。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在我省80年代后流行基本得到了控制。1990年雨水较多,莒县境区内涝较重。雨后发生了钩体病暴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流行情况1.1 地区分布本次暴发主要发生在青峰岭水库周围4个乡的29个村,其中以位于水库中游东侧的棋山乡为最重(村民在水中抢收庄稼时间较长),西侧的安庄乡和上游的天宝乡次之(村民接触水时间较短),下游的洛河乡最轻。共发病888人,死亡4人(表1)。  相似文献   

14.
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咽拭中肺炎支原体DNA的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省1985~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四次流行情况调查王丽娟,陈志林,纪谦泰,陶小润,黄捷通,冯开军1985、1987、1990年和1991年山东省部分地区由于暴雨而发生四次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流行。四次钩体病发生在2个地区4个县内,共报告...  相似文献   

15.
缙云县舒洪镇于 1970~ 1971年发生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暴发 ,两年共发病 2 0 3例 ,1970年发病率为 5 0 8 5 7/ 10万 ,1971年达 6 5 1 4 2 / 10万。调查 ,证实属于野鼠型和家鼠型混合疫源地。为此 ,我们对历史疫源地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鼠血清的采集 流行季节室内外捕鼠 ,鼠蹊处采血 ,分离血清 ,5 6℃ ,30′灭能 ,然后冷藏待检。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测定抗体 ,滴度 1∶2 0定为阳性。2 人血清的采集 在疫区内选择不同年龄组人群进行采血 ,男女比例 1∶1。方法同鼠血清。3 猪肾、尿的采集 在夏秋季采猪肾、猪尿 ,…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进行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调查。结果 黑线姬鼠带菌率占第1位。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首次从牛尿中检出七日热群钩体。结论 鼠密度,鼠带菌率,带菌鼠密度分别与钩体发病率呈正相关。黑线姬鼠是四川省稻田型钩体主要传染源,耕牛作为七日热群钩体宿主和重要传染源应继续调查。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1978~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为进一步掌握我省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对1978~2003年河南省钩体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本研究室掌握的河南省1978~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的疫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监测资料。1.2检测方法血清抗体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法,病人诊断标准为,单份血清以1∶400为阳性,双份血清以抗体4倍升高为阳性。健康人群血清以1∶100为阳性,动物血清以1∶20为阳性,病原分离:取病人血液及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四川省近年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近年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最多的四川省仪陇县作为调查县。对仪陇县2009-2012年4年中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收集病例暴露危险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结果病例143例,对照129例。病例调查率为60%,病例发病时间越久,调查率越低。收割水稻时田中有水、发病前1个月接触到动物粪便、发病前15 d手或脚有伤口为病例发病危险因素,接种钩体疫苗为保护因素。结论仪陇县钩端螺旋体病高发与病例居住环境、田间劳作环境及病例在钩端螺旋体流行季节的个人行为有关,注射2针钩端螺旋体疫苗可有效预防钩体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1964~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1964~2006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64~2006年钩体病共报告133 594例,死亡81例。除鲁北地区滨洲,其余16市均发生过钩体病,分布在89个县,占全省的66.92%(89/133)。发病时间为7,8,9月份,流行形式主要为雨水型,其次是洪水型,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波摩那群。带菌猪是山东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带菌率与雨水型、洪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结论20世纪80年代前钩体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严重,年均发病率在13.50/10万,20世纪90年代后钩体病基本得到了控制,年均发病率在0.071/10万。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1996至2002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长期以来分布在广州市各区域。夏秋季 ( 6~ 10月 )为高峰并有局部小的暴发性流行 ,严重危害我市人民健康。现将1996~ 2 0 0 2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广州市 1996~ 2 0 0 2年钩体病的疫情资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加以整理并统计分析。1.2 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由有关医疗单位抽取患者及健康人群静脉血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进行显微镜钩体凝溶试验。单份血清抗体滴度呈 1∶40 0以上或恢复期有 4倍以上增长判为阳性。2 结果与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