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1年 2月~ 2 0 0 2年 6月 ,我们完成结肠造口 31 8例 ,发生并发症 66例 ,占 2 0 8%。本文对 66例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 ,并提出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1 9例 ,女 99例 ;年龄 2 4~ 93岁 ,平均 56岁。Mles术乙状结肠单腔造口 2 2 9例 ,Hartmann术乙状结肠单腔造口 38例 ,乙状结肠襻式造口 30例 (直肠癌晚期肠梗阻 2 4例 ,盆底转移癌致肠梗阻 2例 ,直肠外伤 4例 ) ,横结肠襻式造口 2 1例 (晚期左半结肠癌 1 5例 ,直肠阴道瘘修补 4例 ,左半结肠外伤 2例 )。1 2 并发症 本组合并 3种并发症者 8例 ,…  相似文献   

2.
刘晓文  刘新文  蔡丹  向赟 《护理研究》2007,21(26):2411-2412
小儿旷置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行肠造口术使肠内容物流出转向后,发生于旷置结肠、直肠的非特异性炎症[1]。旷置结肠炎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肠瘘口闭合效果,通过对87例小儿肠造瘘旷置肠管的内镜检查结果分析,运用药物对旷置肠管进行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999年9月—2006年8月我院收治87例肠造瘘患儿,其中男66例,女21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1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原发疾病:肠道损伤19例,肠梗阻55例,先天性肠道疾病13例;手术方式:双腔造口术60例,单腔造口术27例;造口部位:末端回肠造口66例,结肠造口21例…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约2/3的病例在出生后1~6天内发生急性肠梗阻,大部分患儿通过排便灌肠可使梗阻得到有效缓解。但部分长段型巨结肠需在新生儿期行结肠造瘘才能解除肠梗阻。我院自1990年~2003年共行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结肠造瘘术5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行肠造瘘术患儿8例,巨结肠根治术患儿41例.肠造瘘术患者术前采取心理护理,肛管排气,术后造瘘口护理等护理方法;巨结肠根治术患者术前给予回流灌肠,术后肛门护理,扩肛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结果 48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其中3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肠穿孔.结论 对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应根据病情及术式采取恰当的护理方法,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中大约有1/4000患有肛门闭锁或先天性巨结肠。他们中大部分将于生后第一年做结肠造瘘术,大约在14岁左右做结肠吻合术。在这期间需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1981年10月至1995年10月因诊治失误致结肠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2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7月~74岁,~20岁4例,~50岁6例,~74岁2例。结肠癌3例(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2例,右半结肠切除吻合术1例),乙状结肠扭转坏死切除吻合术3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3例,肠套迭肠部分切除吻合术2例,出血坏死性肠炎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 1.2 吻合口瘘发生原因:肠道准备差12例,腹腔污染7例,肠管血运差2例。 1.3 出现症状体征时间及确诊时间:高烧1天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表现、直肠指检、直肠肛管测压、钡灌注x线、病理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28例经术前积极支持治疗,其中3例于生后28d内行结扎肠造瘘术,7例行改良Soave术;19例1—4个月内行改良Duhamel术以根治。结果3例死亡(11%),其中2例死于术前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巨结肠危象,1例死于术后严重小肠结肠炎,手术后病死率为4.0%。25例随访6个月-3年,23例生长发育良好,能控制排便;2例生长发育良好,偶有污粪。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应早期诊断,早期选择适宜根治术.能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将我院近年来新生儿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临床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新生儿手术70例,其中先天性巨结肠造瘘术10例,肠闭锁、肠切除、吻合术18例,幽门环肌切开术23例,脐膨出还纳术4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6例,其他9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的临床表现、下消化道造影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侧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治愈,3例行回肠造瘘术后待二期手术,1例术中死亡,3例放弃治疗。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右半结肠补片回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臣结肠(全结肠型)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自制结肠造口灌洗器用于结肠造口术后钡剂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结肠造口患者需作造口关闭术 ,或肿瘤切除术后检查是否复发时 ,均需作结肠检查。结肠钡剂检查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 ,[1 ] 但如何将钡剂完全灌入结肠而又不从造口处反流却是一大难题。我们根据结肠造口灌洗的原理 ,自制了 1套简单、方便、经济的结肠造口灌洗器 ,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 0 0 1年 8~ 1 1月共为 5例结肠造口患者进行了结肠钡剂检查。 5例均为男性 ,年龄最小 45岁 ,最大 65岁。其中直肠癌Miles术后 1~ 5年的永久性单腔造口者 4例 ,乙状结肠癌术后因吻合口瘘行暂时性横结肠襻式造口术后 4个月者 1例。使用自…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先天性巨结肠行造瘘术围手术期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科收治的28例先天性巨结肠行造瘘术患儿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术后护理和对家属进行肠造瘘护理指导等。结果 28例患儿手术成功,治愈出院,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行造瘘术的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术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和不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特点、预防以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36例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瘘(Miles)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结果结肠造瘘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1%(30/136),其中66.7%(20/30)的并发症发生在术后1年内。经统计分析发现:结肠造瘘口术后并发症与腹壁外段造口肠管长度〈2cm(P=0.016)、腹壁切口直径〈3cm(P=0.017)、年龄≥60岁(P=0.084)、体型肥胖/消瘦(P=0.030)、伴发疾病(P=0.021)相关。结论结肠造瘘口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体形及有无伴发疾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瑜  李梅  王蕾  王文 《护理研究》2006,20(5):451-452
肠道准备是行肠造瘘还纳术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术前准备,传统的清洁灌肠往往不能彻底清洁肠道,且易使病人产生乏力、头晕、腹痛、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针对以上情况,护理人员对17例结肠双腔造瘘[1]还纳术者采用正向口服硫酸镁与逆向清洁灌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肠道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清洁肠道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1年—2003年我科进行造瘘还纳术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2岁~56岁,平均年龄44岁,均为外伤后行结肠双腔造瘘Ⅰ期开放手术,无肠道梗阻者。术后3个月~6个月给予造瘘还纳术。2肠道准备方法2.1饮食、药物准备病人前3d进无渣流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2007年6月,我们对8例全结肠型巨结肠肠造瘘新生儿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3年6月~2007年6月,我们对8例全结肠型巨结肠肠造瘘新生儿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其类别繁多,同时常合并其它系统的畸形,治疗较复杂。我院从1988年11月至1998年11月共为109例先天性无肛的患儿施行手术,其中先天性无肛合并瘘管的432例,现将手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行先天性无肛手术共43例,男35例,女8例,手术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3小时,手术年龄最大为8天。其中早产儿3例,正常足月儿40例。体重最轻为1.3kg,最重为4.0kg。术前合并低体位者4例,体温升高的8例,行会阴肛门成型术16例,骶会阴肛门成型术6例,结肠造瘘术21例,手术时间最短30  相似文献   

17.
<正>既往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伴有梗阻的结直肠癌患者,结肠造瘘术往往是最终的选择~([1-2])。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39例无法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有梗阻患者,分别采用了结肠内支架置入和腹腔镜结肠造瘘的方式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2月本院22例晚期结直肠癌伴有梗阻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结肠造瘘术,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63.7岁,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腹部手术后肠套叠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腹部手术后肠套叠颇为少见,发生率约占腹部手术的3%~4%[1],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以致延误治疗时机[2]。我院小儿外科1996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7例术后肠套叠误诊病例,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3~10个月。原发疾病及术式:因急性肠套叠行肠套叠手法复位、阑尾切除及回盲部固定术4例,因膈疝经腹行膈疝修补术1例,因先天性巨结肠行巨结肠根治术1例,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会阴瘘行Pena术及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1·2确诊经过及治疗7例均于术后3~5天出现腹胀,频繁呕吐胆汁样物或自胃管内引流…  相似文献   

19.
卿勇  岑瑛  许学文  王怀胜 《华西医学》2009,(5):1083-1085
目的:回顾性分析臀会阴及下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的治疗体会。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对8例臀会阴及下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男4例,女4例,年龄4~48岁,平均26岁,病程1天~1月,平均2周。皮肤撕脱达体表总面积8%~20%。致伤原因:车祸伤7例,高坠伤1例。其中7例成人均上翻身床治疗,1例小孩床上自行翻身,6例由于创面距肛门较近或脊髓损伤不能控制大便而行结肠造瘘,通过造瘘口排便,创面愈合3月后行造瘘还纳术。所有患者均通过积极创面处理、肉芽新鲜后行刃厚植皮术而痊愈。结果:8例患者经过我们的综合治疗后伤口均愈合,随访6月后皮肤愈合良好。6例行结肠造瘘的患者中3例因骨盆骨折稳定于出院后3月左右行结肠造瘘还纳术,恢复肛门排便,3例伴有脊髓损伤患者而不能自行控制排便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未行结肠造瘘还纳术。结论:臀会阴及下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患者通过上翻身床,必要时行结肠造瘘,积极的创面处理及对症支持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殷文良  李书 《中国临床研究》2011,(7):623-624,548
目的研究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性表现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8例新生儿的腹部X线平片及钡灌肠影像资料。结果 8例腹部X线平片均显示异常,均有全腹小肠胀气,伴气液平面6例,无1例结肠充气扩张;钡灌肠表现为结肠细小,宽径0.4~1.0cm,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管呈细绳状。钡灌肠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3/4诊断准确。结论腹部X线平片异常可提示巨结肠,钡灌肠可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正确合理使用检查方法及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