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角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 (HD)2001~2003年共 120例患者 , 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针尖与皮肤呈 20度角 )与 45度角穿刺 , 并对 2其不同角度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与引起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20例均为每周血液透析 2~3次,穿刺部位皆选成熟的动 静脉内瘘 , 使用时间相似。随机分为两组 : 对照组 (针尖与皮肤呈 20度角进针 )和观察组 (针尖与皮肤呈 45度角进针 )各 60例, 两组分别穿刺 1200例次 ,。观察组 /对照组 :年龄(46士 6. 7 )岁 /(32士 5. 8)岁 , 男 32例 ,女 28例…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穿刺角度与血管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彭小梅 《广西医学》2003,25(9):1714-1716
多年来 ,临床上一直把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刺入血管作为静脉穿刺的常规方法〔1〕,血液透析穿刺与常规静脉穿刺相似。然而 ,近年有些报道提出 ,增大穿刺进针角度在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等方面比常规方法更有优势。基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有其特性并需要长期使用 ,我们在提高进针成功率、减少血管穿刺方面对做好血管保护进行探讨。现就进针角度与血管保护问题综述如下。1 动—静脉内瘘的特点1 96 6年Brescia和Cimino把桡动脉和头静脉直接吻合 ,制成了动—静脉内瘘 ,成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2〕。动—静脉内瘘建成后静…  相似文献   

3.
四肢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既让病人在接受静脉穿刺治疗时减轻痛感 ,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我们对进针角度与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力学平行四边形法则 ,利用夹角与刺激面成反比 ,即夹角越大 ,刺激面越小的原理 ,采用四肢静脉穿刺针尖斜面与皮肤成 45°角 ,不仅易进针 ,而且进针时病人疼痛明显减轻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 1996年 6月~ 1998年 6月 ,共收治病人 2万例。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 :观察组 1万例 :采用四肢部位静脉穿刺进针为 2 0°角。对照组 1万例 ,采用四肢部位静脉穿刺进针为 45°角。1.2 方法 选择…  相似文献   

4.
徐英  安庆洲 《右江医学》2002,30(2):169-169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将静脉穿刺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现分述如下 :一、常用静脉穿刺手法1.下压穿刺法 (压刺法 ) 选择弹性好无瘢痕、走向直的远端静脉扎紧止血带、经无菌消毒以后 ,左手拇指下压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使针尖与静脉处于同一直线上 ,如用眼睛瞄视针头尖在静脉上方。以 2 0°~ 2 5°角度迅速进针 ,见有回血再略进针 1~ 1.5cm ,然后固定。使用此方法可使针尖直接刺入血管 ,较少刺激皮层中痛觉纤维 ,患者仅感短暂疼痛。另外此法进针时针尖走行方向下肌纤维、静脉血管走向…  相似文献   

5.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6.
静脉穿刺法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 ,静脉用药 ,药物直接进入血管 ,起效快 ,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在静脉穿刺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按教科书上所讲的操作方法(即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 ,从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后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 )进针 [1 ] ,患者可感到烧灼样疼痛。近两年来 ,我们采用针头与皮肤成 30~ 40°角 ,从静脉正上方快速刺入皮下后接着立即刺入静脉的进针方法进针 ,患者多自觉疼痛减轻甚至无痛 ,经自身试验验证确实如此 ,经10 0例临床观察收到 85 %微痛或无痛的满意效果 ,见表 1。具体介绍如下。1 具体方法1.1 选…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穿刺和拔针都可引起疼痛 ,为减轻疼痛 ,我们对穿刺与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 ,介绍如下。1 方法1.1 传统法穿刺时嘱患者握拳 ,以 2 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沿静脉潜行刺入见回血 ,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改进法穿刺时让患者手自然放松 ,护士左手拇指固定血管并绷紧皮肤 ,以 30°角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血管 ,以 15°角平行向前送针。1.2 传统拔针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改进法拔针时让患者放松 ,关闭输液器 ,左手食指在针眼上约 3cm处绷紧皮肤 ,以 2 0°角迅速拔出针头 ,左手拇指纵向…  相似文献   

8.
韦桂莲  莫玉珍  邱妮 《右江医学》2012,40(2):223-224
目的比较不同进针角度静脉采血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抽血化验240例病人进行分组,将单日采血者设为对照组(120例),采用传统进针法,双日采血者设为观察组(12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进针法。对比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血管法静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9.
静脉留置针目前已部分应用于临床 ,它使用安全方便 ,避免反复穿刺 ,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好评 ,特别对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溢血需随时进行抢救 ,且需持续静脉点滴药物的患者实用性更大。我院应用美国 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 ,在心脑血管病房的应用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使用方法选择适宜血管 ,常规皮肤消毒 ,操作者拇指与食指捏紧留置针针翼 ,使针尖与皮肤呈 15°~ 30°角从血管正上方进针 ,速度要慢 ,见回血后再进少许 ,退针芯至套管内 ,再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 ,拔出针芯 ,固定好针翼 ,把输液器接好即…  相似文献   

10.
静脉穿刺是临床用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但在穿刺时引起的疼痛常常使患者惧怕治疗,影响治疗质量。为减轻穿刺时造成的疼痛,我们改进进针角度,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静脉穿刺最佳进针角度的力学依据 本文采用针尖斜面与皮肤成45°而在教科书中静脉穿刺的角度均为20°。其结果是利用力学中合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分析力与角度的关系。(附图)。  相似文献   

11.
肥胖患者的静脉穿刺常选用手、足背部静脉 ,但在临床上常遇到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肥胖患者 ,上述部位一针穿刺成功比较困难。在实践中我们选用了手腕桡侧、足部大隐静脉和示指根部细小静脉穿刺 ,提高了一针成功率。经验的积累使我们体会到示指根部穿刺对肥胖患者的渗漏率小于手腕及大隐静脉。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穿刺方法示指根部穿刺法 :示指根部桡侧有一根表浅的细[收稿日期 ]2 0 0 0 0 8 2 2小静脉 ,明显可见且不易滚动 ,血管充盈度较好 ,选择51 /2号输液针头 ,常规皮肤消毒 ,右手持针柄翼部 ,左手托住进针手指并稍下压约 1 0°,使皮肤…  相似文献   

12.
麦淑贞  黄美莲 《右江医学》2001,29(3):274-274
目的 :报道婴幼儿两种静脉穿刺法成功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婴幼儿分为两组 ,每组 60例 ,第 1组用生理盐水作引液 ,针头与静脉成 15°角穿刺 ,第 2组不用引液 ,针头与静脉成 2 0°角穿刺。结果 :第 1组成功率为 80 .0 0 % ,第 2组成功率为 5 8.3 3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生理盐水为引液以 15°角进针可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 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静脉穿刺主要用于对病人的输液、抽血和注射,穿刺成功率高,既能做到及时治疗,又能减少病人的痛苦。本人从事护理工作25年,通过4万余次静脉穿刺临床实践和不断探索,现将个人点滴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1.不同类型静脉用不同穿刺方法粗大静脉: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静脉血管充盈饱满,血管不易滑动且有弹性,穿刺比较容易,正中进针和旁侧进针均无困难。穿刺时以左手拇指压住穿刺点下部静脉使其固定,针头与皮肤成20°角,由静脉正中或旁侧刺入,试抽回血再沿静脉方向潜行进针。肥胖病人静脉:肥胖病人皮下脂肪丰厚,静脉较深,上止血带后,往往仍不能明显看清血管,但血管不活动,用手指轻轻按压血管有饱满感,可选择长针头正中进针,以30°角刺入,待有回血时,将角度减少为20°左右,再沿着血管走向慢慢向前进针。  相似文献   

15.
陈月莞 《海南医学》2001,12(5):88-89
本人于 1999年 6月至 12月间 ,选取 5 2 0例静脉穿刺病人 ,进行了常规法进针与无痛法进针的参照实验 ,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2 0例均为我科静脉穿刺病人 ,其中男 2 70例 ,女 2 5 0例 ,年龄最大 70岁 ,最小 3岁 ,平均为 35 .6岁 ,随机抽样分为两组 ,常规法进针 2 40例 ,无痛法进针 2 80例 ,两组疾病、性别、年龄所占比例基本相同 ,有可比性。1.2 方法1.2 .1 常规法进针 :备好用物 ,解释 ,进针时针头和皮肤呈 2 0。 ,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1.2 .2 无痛法进针 :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7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法置管。改进组改变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即将原穿刺方法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改进为锁骨下缘内侧3/5与外侧1/5之间交界处;将原进针角度30°~40°,穿刺成功后与皮肤成角30°改为<15°,进入锁骨后针栓下压使针头向上紧贴锁骨进针。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5%,无1例出现气胸,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5%(P<0.05)。结论: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提高套管针穿刺成功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管针是头皮针的替代产品 ,近几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笔者总结出提高穿刺成功的方法 ,现介绍如下。1 静脉及套管针的选择选择健康、平滑、柔软而有弹性的血管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指 (趾 )端静脉 2 2~ 2 4G ,此部位为最佳静脉输液通道 ,贵要静脉 1 8~ 2 4G ,前臂正中 1 8~2 4G。BD公司的套管针有 5种型号 ,即 1 6G、1 8G、2 0G、2 2G、2 4G ,其中 2 0G临床最多用 ,2 4G为小孩头皮静脉多用。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 ,范围略大 ,以 2 0°~ 4 0°角在静脉上方进针 ,送针速度宜慢 ,以防穿破血管后壁。见回血后 ,降低穿刺角度 ,将套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生易掌握且患者较满意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我校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周浅静脉穿刺法,即传统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平行的持针柄法)与传统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度进针);观察组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拇指上、示指下,针柄与手背皮肤呈45°角)与增大角度进针法(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并保持该角度将整个针尖斜面快速穿刺入血管,进针深度为2~3 mm,然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平行进针0.5~1.0 cm)。比较两组学生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浅静脉穿刺教学中采用增大角度持针柄法与增大角度进针法实用性和可行性较好,能提高外周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相似文献   

19.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微创医学》2004,23(3):268-270
目的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角,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20°角,两组穿刺各1 200例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4.8%,对照组85.0%,两组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疼痛率观察组5.5%,对照组1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80,P<0.01);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78,P<0.05).结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徐子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878-4879
锁骨下静脉留置导管是临时性血管通路之一,它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紧急血液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内瘘未成熟或未建立血管通路前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高血钾症、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的酸中毒等,需要紧急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去功能,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感染;其他疾病需行血液透析治疗。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我们对35例尿毒症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导管行血液透析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0岁~65岁,平均年龄41岁。22例为做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的过渡措施;3例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瘘管闭塞,不能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0例为血管条件差,必须行透析或紧急透析。1.2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左侧,两肩胛之间垫2cm~3cm薄枕,上肢置于体侧略外展,使锁骨稍向前,锁肋间隙张开。常规消毒穿刺部位,操作者戴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铺孔巾,用0.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以锁骨中点略偏外锁骨下缘1cm处为穿刺点。穿刺针连接装有适量肝素盐水的10ml注射器,从穿刺点刺入,针尖指向胸骨上凹或喉结,与胸壁呈15°~25°角,负压下缓慢进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