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调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MDM)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ACS患者48例(ACS组)、对照者28例(对照组),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刺激培养为MDM.随机将ACS组及对照组MDM分别分为罗格列酮0、1、10和20 μmol/L亚组,分别于相应亚组加入血清、1、10和20 μmol/L浓度的罗格列酮干预.然后测定各亚组MDM上清液中MMP-9、TIMP-1浓度及MDM细胞中PPAR-γ、MMP-9、TIMP-1 mRNA表达强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变化.分析比较ACS组与对照组间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干预亚组表达PPAR-γ、MMP-9、TIMP-1 mRNA及MMP-9、TIMP-1、核因子-κ B P65(NF-κ B P65)蛋白水平上的差异.结果罗格列酮干预后,ACS组及对照组MDM中PPAR-γ mRNA表达明显上调[PPAR-γ mRNA,ACS组:0.25±0.05,0.26±0.07,0.74±0.12,0.86±0.12,1.16±0.26,1、10、20 μmoL/L亚组与干预前及0 μmol/L亚组比JP2较P均<0.01;对照组:0.39±0.06,0.37±0.04,0.99±0.10,0.99±0.09,1.00±0.12,1、10、20μmol/L亚组与干预前及0 μmol/L亚组比较P均<0.01;数据排列顺序为干预前、0、1、10、20μmol/L亚组,下同],在ACS组中表达强度与罗格列酮浓度呈正比关系.ACS组及对照组MDM上清液中MMP-9浓度下降[MMP-9浓度(mmol/L),ACS组:231±51,215±47,181±36,172±30,151±24,1、10、20 μmol/L亚组与干预前及0 μmol/L亚组比较P均<0.01;对照组:138±15,127±15,119±13,112±17,107±18,1 μmoL/L亚组与干预前比较P<0.05,10、20 μmol/L亚组与干预前比较P均<0.01,10 μmol/L亚组与0 μmol/L亚组比较P<0.05,20 μmol/L亚组与0 μmol/L亚组比较P<0.01];MDM中MMP-9 mRNA表达下调[MMP-9 mRNA,ACS组:0.67±0.11,0.62±0.10,0.54±0.05,0.48±0.10,0.41±0.06,1、10、20 μmol/L亚组与干预前比较P均<0.01,10、20 panoL/L亚组与0 μmol/L亚组比较P均<0.01,1 μmoL/L亚组与0 μmol/L亚组比较P<0.05;对照组:0.24±0.08,0.26±0.09,0.20±0.05,0.22±0.05,0.20±0.04,10、20μmoL/L亚组与干预前及0μmol/L亚组比较P均<0.01,1 μmol/L亚组与干预前比较P<0.05],ACS组中下调程度与罗格列酮浓度呈反比关系.ACS组和对照组上清液中TIMP-1浓度及MDM中TIMP-1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ACS组和对照组MDM中NF-κB P65表达下调[NF-κB P65 OD值,ACS组:0.42±0.09,0.41±0.09,0.34±0.04,0.34±0.04,0.32±0.05,1、10、20μmol/L亚组与干预前及0μmol/L亚组比较P均<0.01;对照组:0.28±0.03,0.25±0.04,0.23±0.03,0.23±0.04,0.22±0.05,1、10、20 μmol/L亚组与干预前及0 μmol/L亚组比较P均<0.05],不同浓度罗格列酮亚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减低ACS组NF-κB水平,而下调ACS患者MDM表达MMP-9,但TMPI-1表达小受此调节.罗格列酮町能具有稳定ACS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逆转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库普弗细胞中LPS诱导的IκB激酶-β(IKK-β)表达以及对NASH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环氧合酶-2(COX-2)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纯化正常Wistar大鼠库普弗细胞,并应用LPS(1μg/ml)及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10 nmol/L和50 nmol/L)干预培养,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体内实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后者以高脂饲料(2%胆固醇+10%猪油+5%玉米油)喂养复制NASH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以1 mg·kg^-1·d^-1、4mg·kg^-1·d^-1剂量的罗格列酮和等容积等渗盐水灌胃,实验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RT-PCR检测库普弗中细胞IKK-β、肝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分别检测库普弗细胞中IKK-β蛋白表达和肝组织NF-κB活性变化,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及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LPS可显著增高体外培养库普弗细胞中IKK-βmRNA、蛋白的表达及上清液中TNFα水平。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强,NF-κB活性与COX-2的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罗格列酮体外可抑制LPS诱导库普弗细胞中IKK-βmRNA和蛋白的表达,体内通过抑制肝组织NF-κB活化,减少COX-2表达,均表明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活化,下调炎症介质基因表达,从而减少了NFα等炎症介质合成、释放,抑制肝脏炎症反应。结论 PPAR-γ特异性激动剂罗格列酮通过干预IKK-β/IκB/NF-κβB/TNFα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从细胞分子水平逆转NASH大鼠肝组织的炎症反应,这为临床上有效治疗NASH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COPD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2010年4-11月,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4~87岁,平均(72±9)岁;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52 ~80岁,平均(69±10)岁.抽取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10 ml,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将30例COPD患者的PBMCs均分为3份,分别根据不同的药物干预分为非干预组、罗格列酮干预组(罗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联合GW9662干预组(联合干预组),对照组PBMCs不加任何药物干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中PPAR-γ和核因子-κB的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PAR-γ和核因子-κB蛋白表达及核转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mRNA(2-ΔΔCt值)和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值):非干预组PPAR-γ(0.52±0.10和55±11)低于对照组(1和85±9),核因子-κB(1.69±0.07和145±17)高于对照组(1和118±7);罗格列酮组PPAR-γ(4.47±0.11和204±12)高于非干预组,核因子-κB(0.33±0.04和59±14)低于非干预组;联合干预组PPAR-γ(2.25±0.31和142±23)低于罗格列酮组,高于非干预组,核因子-κB(0.64±0.02和90±10)高于罗格列酮组,低于非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9.21~567.42,均P<0.01).TNF-α浓度(μg/L):非干预组(96.2±1.4)高于对照组(85.3±1.0),罗格列酮组(63.0±2.5)低于非干预组,联合干预组(83.3±1.9)高于罗格列酮组,低于非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93.72,P<0.01).非干预组PPAR-γ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核因子-kB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对照组PPAR-γ和核因子-κB蛋白在PBMCs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罗格列酮组PPAR-γ蛋白转位于细胞核,核因子-kB蛋白转位于细胞质;联合干预组PPAR-γ蛋白转回细胞质,核因子-κB蛋白部分转移至细胞核.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PAR-γ蛋白表达与核因子-κB蛋白表达及TNF-α浓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35和-0.924,均P<0.01),核因子-κB蛋白表达与TNF-α的浓度呈正相关(r=0.846,P<0.01).结论 COPD的炎症可能与PPAR-γ表达及活性不足有关,罗格列酮能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和活性抑制核因子-kB,进而抑制TNF-α分泌,在COPD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 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培养大鼠系膜细胞。以RT-PCR检测ICAM-1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ICAM-1蛋白的浓度。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法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HG组ICAM-1/GAPDH吸光度是NG组的2.9倍(P<0.01)。5μmol/L及20μmol/L罗格列酮均可显著抑制ICAM-1 mRNA的表达。HG刺激系膜细胞1 h可使NF-κB活性增强2.5倍(P<0.01),高糖诱导的NF-κB的活化可被罗格列酮(20μmol/L)所抑制(0.8±0.2vs2.5±0.3,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途径降低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κB和蛋白激酶C对哮喘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蛋白激酶C(PKC)中对支气管哮喘T淋巴细胞表达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IL-5的调控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方法将16只豚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人体材料取自16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16名正常对照者.分别从每只豚鼠及每位受试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T淋巴细胞并分成3组培养.第1组作为空白对照,第2组加入PKC激动剂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MA),第3组同时加入PMA和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将培养的T淋巴细胞涂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F-κB的表达,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IL-4和IL-5的mRNA,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的IL-4和IL-5.结果加入PMA培养的哮喘T淋巴细胞NF-κB活化细胞百分比、IL-4和IL-5的mR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液上清中的IL-4和IL-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q=8.44~38.66,P<0.01),且与加入PMA培养的正常T淋巴细胞组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q=8.11~40.12,P<0.01);而同时加入PMA和PDTC培养的哮喘T淋巴细胞的以上指标与加入PMA培养的哮喘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q=6.50~35.63,P<0.01).T淋巴细胞NF-κB活化细胞的百分比与IL-4和IL-5的mRNA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均呈显著正相关(r=0.60~0.82,P均<0.001),与培养液上清中的IL-4和IL-5也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0.70,P均<0.005或0.001).结论T淋巴细胞PKC活化后使IL-4和IL-5的表达增加的生物信号可能是通过激活NF-κB来传导的.T淋巴细胞PKC-NF-κB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可能是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通过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人脑胶质瘤细胞(T98G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T98G细胞,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μmol/L安罗替尼组、10μmol/L安罗替尼组、20μmol/L安罗替尼组、阳性药物组、抑制剂组。对照组不予干预,5μmol/L安罗替尼组、10μmol/L安罗替尼组、20μmol/L安罗替尼组分别以5、10、20μmol/L安罗替尼进行干预,阳性药物组以50 mg/L的5-氟尿嘧啶进行干预,抑制剂组加入10μmol/L安罗替尼+5μmol/L NF-κB通路抑制剂BAY 11-7082进行干预。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法测算细胞增殖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测算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NF-κB p65)]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5μmol/L安罗替尼组细胞活力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应用罗格列酮干预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球囊损伤组、罗格列酮组,每组12只。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灌胃4d后假手术,术后0.9%氯化钠溶液灌胃13d;球囊损伤组0.9%氯化钠溶液灌胃4d后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0.9%氯化钠溶液灌胃13d;罗格列酮组用罗格列酮灌胃4d后行球囊损伤,术后罗格列酮灌胃13d。3组术后14d取左侧颈总动脉应用Realtime RT-PCR检测损伤血管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10、IL-17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水平。损伤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变化。结果:①罗格列酮组IL-2、IL-17A表达水平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组IL-10表达高于球囊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②罗格列酮组NF-κB水平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③罗格列酮组内膜面积及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较球囊损伤组减小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通过NF-κB调节IL-2、IL-10及IL-17AmRNA表达,调节炎症因子的平衡,抑制损伤血管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血管的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应用罗格列酮干预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球囊损伤组、罗格列酮组,每组12只.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灌胃4 d后假手术,术后0.9%氯化钠溶液灌胃13 d;球囊损伤组0.9%氯化钠溶液灌胃4 d后行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后0.9%氯化钠溶液灌胃13 d;罗格列酮组用罗格列酮灌胃4 d后行球囊损伤,术后罗格列酮灌胃13 d.3组术后14 d取左侧颈总动脉应用Realtime RT-PCR检测损伤血管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10、IL-17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水平.损伤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变化.结果:①罗格列酮组IL-2、IL-17A表达水平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组IL-10表达高于球囊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②罗格列酮组NF-κB水平低于球囊损伤组但高于对照组(P<0.05).③罗格列酮组内膜面积及内膜面积/中膜面积较球囊损伤组减小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通过NF-κB调节IL-2、IL-10及IL-17A mRNA表达,调节炎症因子的平衡,抑制损伤血管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血管的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Aβ_(25-35)诱导神经炎性反应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1L-1β)、核因子κB(NF-κB)/p65核蛋白和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KB-α)总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NF-κB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孕龄17~18 d SD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将培养至第7天的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1)Aβ组:加入终浓度为20μmol/L的Aβ_(25-35);(2)低剂量阿司匹林组:加入终浓度为50μmol/L的阿司匹林和20μmol/L的Aβ_(25-35);(3)高剂量阿司匹林组: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的阿司匹林和20μmol/L的Aβ_(25-35);(4)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维持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TNF-α和IL-1β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NF-κB/p65核蛋白和pIκB-α总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Aβ组TNF-α和IL-1β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NF-κB/p65核蛋白和pIKB-α总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P0.01);(2)与Aβ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阿司匹林均可降低TNF-α和IL-1β的含量(P0.05),并减少NF-κB/p65核蛋白和pIκB-α总蛋白表达水平(P0.05);(3)低剂量和高剂量阿司匹林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抑制NF-KB的激活来减轻Aβ_(25-35)诱导神经元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Th1/Th2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胸腺素α、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建立哮喘模型,给予胸腺素及地塞米松。用ELISA法测BALF上清液中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和IFN-γ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测支气管肺组织中NF-κB的活性。结果哮喘组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及肺组织NF-κB的P65、P50与正常组水平相比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素干预组的嗜酸粒细胞、IL-4、IL-5、IFN-γ、NF-κB的P65、P50与哮喘组水平相比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IFN-γ、NF-κB的P65、P50与哮喘组水平相比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素组与地塞米松组间IL-4/IFN-γ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IL-4、IL-5的水平与NF-κB阳性率有显著相关(r=0.96171、0.97393,P〈0.01)。结论Th2优势反应及NF-κB的激活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胸腺素α可抑制NF-κB的活性,明显提高IFN-γ的水平。地塞米松可以抑制NF-κB的活性,明显降低IL-4、IL-5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Th1/Th2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胸腺素α、地塞米松的干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建立哮喘模型,给予胸腺素及地塞米松.用ELISA法测BALF上清液中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和IFN-γ的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测支气管肺组织中NF-κB的活性.结果 哮喘组BALF中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及肺组织NF-κB的P65、P50与正常组水平相比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素干预组的嗜酸粒细胞、IL-4、IL-5、IFN-γ、NF-κB的P65、P50与哮喘组水平相比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的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IL-4、IL-5、IFN-γ、NF-κB的P65、P50与哮喘组水平相比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素组与地塞米松组间IL-4/IFN-γ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IL-4、IL-5的水平与NF-κB阳性率有显著相关(r=0.96171、0.97393,P<0.01).结论 Th2优势反应及NF-κB的激活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胸腺素α可抑制NF-κB的活性,明显提高IFN-γ的水平.地塞米松可以抑制NF-κB的活性,明显降低IL-4、IL-5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培养大鼠系膜细胞株。发现HG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NG组,20μmol/L罗格列酮可显著抑制MCP-1mRNA的表达。HG刺激系膜细胞24h可引起系膜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DNA结合活性增强25倍,高糖诱导的NF-κB活化可被罗格列酮所抑制。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途径降低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MCP-1的表达。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罗格列酮在糖尿病肾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对小胶质细胞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Aβ_(25~35)(0、1、5、10及15μmol/L)与BV2共孵育48 h后显微镜下观察BV2细胞的形态变化,并检测细胞活性(MTT法),同时检测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及上清液中Aβ_(25~35)剩余量,免疫细胞化学(ICC)、Western印迹(WB)法检测BV2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因子(NF)-κB蛋白的变化。结果随Aβ_(25~35)浓度梯度性增大,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0μmol/L浓度组BV2处于静息状态,1、5μmol/L浓度组BV2伸出伪足呈阿米巴样的吞噬细胞状态,10、15μmol/L组呈巨噬细胞形态,但数量明显减少。1、5μmol/L组BV2细胞清除Aβ_(25~35)的量逐渐增多,10、15μmol/L浓度的BV2对Aβ_(25~35)的清除量明显降低(P0.05),同时10、15μmol/L组BV2活性显著降低(P0.05);随着Aβ_(25~35)浓度呈梯度性增加,上清液中IL-1β、TNF-α水平不断升高,10及15μmol/L浓度组IL-1β、TNF-α明显高于5μmol/L组(P0.05);10、15μmol/L浓度组RAGE及NF-κB细胞膜阳性反应面积、表达量较5μmol/L浓度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10μmol/L浓度的Aβ_(25~35)可使BV2细胞活性降低,对Aβ_(25~35)的清除能力减低,其机制可能与高浓度Aβ_(25~35)引起BV2上RAGE蛋白上调、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和粘着斑激酶(FAK)在C57BL/6小鼠肺成纤维细胞中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培养C57BL/6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用TGF-β2 10ng/mL刺激转换为肌纤维母细胞,加入不同浓度PPAR-γ配体罗格列酮(5μmol/L、10μmol/L、20μmol/L及40μmol/L),采用细胞生长计数实验检测罗格列酮对小鼠肺成纤维细胞C57BL/6生长的影响;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实验(MTT)检测罗格列酮对小鼠肺成纤维细胞C57BL/6增殖的影响;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PCR)检测PPAR-γmRNA、FAK 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生长计数实验发现罗格列酮抑制肌纤维母细胞生长,在72 h罗格列酮浓度40μmol/L时抑制最明显;MTT实验发现罗格列酮抑制肌纤维母细胞增殖,在72 h罗格列酮浓度40μmol/L时抑制最明显;PPAR-γmRNA转录水平随罗格列酮浓度增加而增加,FAK mRNA的转录水平随罗格列酮浓度增加而减少。结论 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FAK表达进而抑制TGF-β2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功能Ⅱ、Ⅲ、Ⅳ级DCM心力衰竭患者35例,清晨采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PBMCs,加入细胞因子刺激剂脂多糖(LPS)和不同浓度(0、2.5、5及10μmol/L)的美托洛尔,经体外培养24h,离心后提取上清液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将细胞悬液固定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NF-κB染色,测定NF-κB阳性细胞率,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对DCM患者IL-1β、IL-6、TNF-α和NF-κB/p65的水平均有抑制作用(均P0.01);2.5、5及10μmol/L的美托洛尔组IL-1β、IL-6、TNF-α和NF-κB/p65的水平均明显低于0μmol/L组(均P0.05);10μmol/L美托洛尔组IL-1β、IL-6、TNF-α和NF-κB/p65的水平均明显低于2.5、5μmol/L组(均P0.05),而2.5、5μmol/L组IL-1β、IL-6、TNF-α和NF-κB/p65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浓度美托洛尔组NF-κB/p65水平和IL-1β、IL-6、TNF-α水平均有明显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592、0.528、0.486,P0.01和P0.05)。结论:在DCM心力衰竭患者中,美托洛尔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PBMCs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p65活化水平来实现的。这可能是其改善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IKK-β是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IκB)磷酸化激酶,为促炎因子激活NF-κB必需的催化亚单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高亲和力配体罗格列酮,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多种致炎基因表达,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MDMs)表达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中的影响。方法提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培养得MDMs;分亚组用不同浓度罗格列酮干预;免疫组化法测定各亚组MDMs表达NF-κB亚单位P65(NF-κB P65),RT-PCR测定MMP-9和TIMP-1 mRNA的表达。分析比较ACS组与SA组间及不同浓度罗格列酮亚组间在表达NF-κB P65、MMP-9和TIMP-1 mRNA上的差异。结果罗格列酮干预使ACS组及SA组MDMs表达MMP-9 mRNA下调;ACS组MDMs表达NF-κB P65下调;对两组中MDMs表达TIMP-1 mRNA无影响。ACS组MDMs表达MMP-9 mRNA及NF-κB P65水平显著高于SA组。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MDMs表达MMP-9 mRNA及NF-κB P65水平显著高于SA组。罗格列酮干预可抑制ACS组外周血MDMs的NF-κB活性,在转录水平上抑制ACS患者和SA患者的外周血MDMs表达MMP-9;但不影响TIMP-1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钙对脂多糖(LSP)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以及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活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Ⅳ级的稳定期DCM患者25例,采清晨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细胞因子刺激剂LPS刺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10-7、10-6、10-5mol/L的阿托伐他汀钙培养24 h,离心后提取上清液并用放射免疫法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细胞悬液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кB/p65,显微镜下计算其阳性细胞率,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随着阿托伐他汀钙浓度的增加,IL-1β、IL-6、TNF-α和NF-κB/p65水平呈进行性下降(P<0.01);10-7、10-6、10-5mol/L阿托伐他汀钙组IL-1β、IL-6、TNF-α、NF-κB/p65水平均显著低于0 mol/L组(P<0.05或P<0.01);10-5mol/L阿托伐他汀钙组IL-1β、IL-6、TNF-α、NF-κB/p65水平均显著低于10-6、10-7mol/L组(P<0.05或P<0.01),而10-6mol/L组和10-7mol/L组IL-1β、IL-6、TNF-α、NF-κB/p6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钙组NF-κB/p65和IL-1β、IL-6、TNF-α的水平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647、0.527、0.459,P<0.00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DCM患者PBMCs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p65的水平来实现的.这可能是他汀类药物对DCM有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T淋巴细胞的抗炎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不同浓度辛伐他汀进行处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T细胞核因子-kappaB(NF-κB)移位情况.结果 辛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抑制TNF-α、IL-2表达(P<0.05),抑制NF-κB移位入核(P<0.05),且10 μmol/L辛伐他汀在作用24 h时作用最明显.结论 辛伐他汀可对T淋巴细胞有抗炎作用,且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转位入核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核因子-κB(NF-κB)激活与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及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拮抗剂厄贝沙坦(irbesartan,Irb)干预后的变化,以探讨AngⅡ/NF-κB在动脉粥样硬化(AS)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和Irb可能的抗AS效应。方法体外培养HLIVEC,测定AngⅡ刺激下NF-κB亚单位p65的核易位阳性率、TNFα、IL-6的时间与浓度反应曲线;然后将分盘于24孔板的细胞随机分为5组(n=6):正常培养对照组、AngⅡ刺激组,AngⅡ和3种不同浓度的Irb共孵育组;采用细胞ELISA、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分别测定TNFα、IL-6的含量和NF-κBp65的核易位阳性率。结果AngⅡ(1nmol/L-5μmol/L)刺激HUVEC表达TNFα、IL-6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其表达高峰分别为12~24h、6~12h,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亦呈时间浓度依赖性,高峰在1~4h。厄贝沙坦(0.01μmol/L、0.1μmol/L、1μmol/L)均能显降低TNFα和IL-6表达与NF-κBp65核易位阳性率。结论AngⅡ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刺激HUVEC NF-κB激活与TNFα、IL-6表达,厄贝沙坦抑制HUVEC NF-κB激活与TNFκ、IL-6表达,提示AngⅡ/NF-κB信号途径在促进A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拮抗AT1R或抑制NF-κB有可能减轻或抑制AS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