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利 《现代保健》2011,(24):160-161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48例(163眼)行滤过手术,术后观察前房、眼压、滤过泡等,对出现浅前房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结果术后31眼出现浅前房,占19.02%。其中结膜瓣渗漏6眼(3.68%),滤过旺盛11眼(6.75%),脉络膜脱离10眼(6.13%),恶性青光眼4眼(2.45%)。结论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常见原因是滤过旺盛及脉络膜脱离,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以维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病患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病患采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药物能够进一步提高青光眼的疗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改善青光眼病患的预后,值得在青光眼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56例(66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密切观察前房深度。结果 25例(25眼)发生浅前房,针对不同发生原因进行综合保守治疗,均于术后10d内基本恢复正常前房。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虽然不能完全预防,但如果能处理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每一个环节,可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采用巩膜瓣非吸收缝线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巩膜瓣下5-0非吸收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眼压及功能性滤过泡产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的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平均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功能性滤过泡产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巩膜瓣下5-0非吸收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显著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增加功能性滤过泡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滤过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79例(91只眼)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9例(48只眼)进行标准小梁切除术,40例(43只眼)进行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并在术后根据眼压水平、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态适时拆除巩膜缝线,于术后第2d、1周、1月、3月、1年检查并比较两组的眼压、滤过泡、前房情况、视力。结果两种术式都可以有效地控制眼压;进行巩膜调节缝线组患者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的发生均低于标准术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眼压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在早期可调节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超滤过引起的浅前房和低眼压等并发症,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会导致术眼的炎症反应,白内障及角膜损伤,虹膜前后粘连以及眼内压升高,而且与手术的成败有密切相关,,因此对其原因分析尤为重要。1方法前房形成迟缓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一般在3天~4天前房逐渐形成或稍浅,术后6天前房不恢复即为前房形成迟缓,术后浅前房首先要分清是低眼压性浅前房还是高眼压性浅前房,低眼压指眼压在0.66kPa,滤过性浅前房绝大部分是低眼压性浅前房,仅有恶性青光眼为高眼压性浅前房。关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1)滤过区或切口有渗漏:球结膜瓣破…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青光眼滤过术后影响浅前房形成的原因及临床上对其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本院从2008年08月-2009年08月期间共收治的305例青光眼住院患者采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分析并总结患者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共有408只眼进行了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其中86只眼出现浅前房,发生率为21.08%。其中滤过过畅28只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6只眼、结膜瓣渗漏18只眼、恶性青光眼9只眼、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只眼、脉络膜上腔出血1只眼;其中63只眼即可通过保守治疗就能恢复。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患者发生浅前房的原因一般是结膜瓣渗漏、房水滤过过畅等,且大部分的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法来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入住我院的36例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42眼)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手术采用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做4mm×5mm、厚1/2梯形巩膜瓣。观察组21眼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单独一次使用丝裂霉素C(MMC)0.3mg/ml;对照组21眼除不给予MMC外,其余治疗同观察组。做术后观察、随访,统计其眼压、视力与视野的改变和滤过泡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眼压和滤过泡在术后观察和随访中都有显著性差异(p〈O.05);视力与视野术前和术后随访均无显著差别(p〉0.05);观察组未发现并发症,对照组共有3眼发生并发症。结论:青光眼滤过性手术联合MMC,可以减少滤过泡瘢痕化的形成,延长滤过泡功能,降低眼压,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92例青光眼住院患者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表明,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常见原因有房水滤过过强,结膜辨渗漏及脉络膜脱离,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滤过术是目前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优点是并发症少,适应证宽。但术后异常滤过泡仍是其常见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将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可导致手术失败。现将我院治疗的98例(130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滤过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青光眼滤过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162例206眼青光眼患者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 32例(32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15.5%,均为单眼发病.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10 d,其中房水滤过过强加例(20眼,62.5%),睫状体脉络膜脱离6例(6眼,18.8%),结膜瓣渗漏5例(5眼,15.6%),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1眼,3.1%).除4例手术治疗使前房恢复外,其余28例通过保守治疗恢复.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通常发生在术后3 d内,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多数浅前房经保守治疗恢复,必要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青光眼滤过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62例206眼青光眼患者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32例(32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15.5%,均为单眼发病。浅前房发生在术后1~10d,其中房水滤过过强20例(20眼,62.5%),睫状体脉络膜脱离6例(6眼,18.8%),结膜瓣渗漏5例(5眼,15.6%),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1眼,3.1%)。除4例手术治疗使前房恢复外,其余28例通过保守治疗恢复。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通常发生在术后3d内,常见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多数浅前房经保守治疗恢复,必要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花文豪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51-105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05例青光眼手术,其中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40例,分析其发生程度及原因。结果青光眼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概率为15.4%。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病率与患者的术前眼压有密切关系,术前眼压〈21mmHg时,发病率为11.5%;眼压在22~35mmHg时,发病率为41.3%,眼压〉35mmHg时,发病率为23.1%(P〈0.05)。与患者术前的疾病类型没有关系(P〉0.05)。结论青光眼手术导致的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率为19.5%,与患者术前眼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与丝裂霉素(MMC)联合应用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29例(259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施行小梁切除术,Ⅱ组在术中应用丝裂霉素,Ⅲ组在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1周、1个月、6个月,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显著;Ⅰ组与Ⅱ组共68例出现眼部并发症,Ⅲ组共11例出现眼部的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的同时再引入可调整缝线,既能更有效地控制术后的滤过水平,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应用效果。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个月、5个月,观察组眼压值为[(21.23±3.39)、(16.63±2.38)mm Hg]低于对照组[(23.45±3.41)、(19.78±2.54)mm Hg];观察组浅观察组前房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18.75%;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22.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眼压恢复,降低并发症和浅前房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0例422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0.4g·L^-1。对术后浅前房100例(116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330例422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均下降,发生浅前房100例116眼。原因:房水滤过过强58眼,结膜瓣渗漏30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0眼,恶性青光眼8眼。保守治疗88眼,手术治疗28眼。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30例422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0.4g·L-1。对术后浅前房100例(116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330例422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均下降,发生浅前房100例116眼。原因:房水滤过过强58眼,结膜瓣渗漏30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0眼,恶性青光眼8眼。保守治疗88眼,手术治疗28眼。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降低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方法成立QC小组,采用QC的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分析原因,制定对策,降低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结果通过10个月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由17.74%下降至9.66%。结论QC小组的活动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干扰素a-2b在预防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青光眼32例,其中原发性开角型29例,闭角型青光眼3例。将3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组在术中及术后3天、一周、2周注射5×105IU IFN a-2b约0.5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追踪6个月。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87.5%,平均眼压为2.0±0.58kPa,功能性滤过泡14眼。对照组56.2%,平均眼压为2.80±0.86kPa,功能性滤过泡9眼。两组均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干扰素a-2b能减少滤过泡瘢痕化,改善滤过泡功能,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国产胶原蛋白缝线在普外科手术使用的效果。方法:对230例普外科患者的手术切口使用国产胶原蛋白缝线缝合,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进行分级。结果:230例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甲级愈合210例、手术切口乙级愈合20例,无发生切口裂开及愈合延迟现象。结论:采用国产胶原蛋白缝线缝合切口安全可靠,愈合良好,适用于普外科手术,对减少患者伤口感染和避免拆线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有使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