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克罗恩病的发生与"神经-免疫"网络密切相关。我们从细胞因子、"神经-免疫"相关递质及"TLR4--NF-κB"信号转导三方面考察了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干预脾气虚型克罗恩病的机制。结果表明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上述三方面的调节具有差异性,B5和B6组较全面,尤以B6组最为显著。为探索组方配伍比例的基本规律,课题组对白术茯苓汤的配伍比例进行了回顾性文献研究。资料显示含有白术茯苓汤治疗"下利"的方剂共397首中,配伍比例涉及9类,其中白术、茯苓等比配伍的方剂共218首,占总体的54.9%。依据中医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方不同配比治疗脾气虚CD大鼠疗效的差异性,认为B6组之配比(白术茯苓15:12)接近等比配伍,体现了益气健脾以治本,燥湿渗湿以治标,标本同治,治本为主的治疗原则,故而疗效较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脾气虚克罗恩病大鼠结肠黏膜SP和血清IL-8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治疗脾气虚CD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采用破气耗气加饥饱失常法结合Morris方法复制脾气虚CD大鼠模型,以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灌胃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黏膜s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8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P、IL-8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5组(白术:茯苓=12:15)、B6组(白术:茯苓=15:12)和B7组(白术:茯苓=18:9)S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6组、B7组血清IL-8的含量显著降低(P〈O.05)。结论:白术茯苓汤B6、B7剂量配比组能显著降低脾气虚CD模型SP,下调IL-8水平,减轻结肠炎症反应,发挥治疗CD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脾虚型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粘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VIPR1)表达的变化,以及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破气耗气加饥饱失常之复因脾虚造模法结合Morris 方法复制脾虚型CD 动物模型,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灌胃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VIP及VIPR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VIP 及其受体VIPR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5组(白术∶茯苓=12∶15)、B6组(白术∶茯苓=15∶12)、B7组(白术∶茯苓=18∶9)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术茯苓汤B5组、B6组、B7组剂量配比能下调脾虚型克罗恩病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 蛋白表达,从而防止致炎因子的分泌,减轻结肠的炎症反应,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脾虚型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粘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VIPR1)表达的变化,以及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破气耗气加饥饱失常之复因脾虚造模法结合Morris方法复制脾虚型CD动物模型,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灌胃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VIP及VIPR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VIP及其受体VIPR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5组(白术:茯苓=12:15)、B6组(白术:茯苓=15:12)、B7组(白术:茯苓=18:9)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术茯苓汤B5组、B6组、B7组剂量配比能下调脾虚型克罗恩病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蛋白表达,从而防止致炎因子的分泌,减轻结肠的炎症反应,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术茯苓白术茯苓汤及其不同配比对脾气虚大鼠VIP的实验研究——论配伍及剂量对方剂功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白术、茯苓及白术茯苓汤及不同配比对血管活性肠肤(VIP)的实验研究,探讨配伍及剂量对方剂功效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黄、厚朴、枳实加饥饱失常法复制脾气虚证的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观察白术、茯苓、白术茯苓汤及白术茯苓汤1:1、2:1、1:2配比对脾气虚大鼠血浆及结肠组织组VIP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术茯苓汤组能下调血浆及结肠组织组VIP含量(P<0.05),茯苓组呈下调趋势,白术组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白术茯苓汤1:2、2:1组之结肠组织VIP明显升高(P<0.01).结论:白术茯苓汤1:1组下调脾气虚大鼠VIP含量优于单味药,表明中药配伍运用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VIP或下调或升高,表明剂量对方剂功效的影响不仅是量变,更有质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药对的挥发油成分,并考察白术、茯苓不同配比药对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术、茯苓单味药及其不同配比药对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质谱库检索、文献资料比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结果:在白术,茯苓,药对(1∶1),药对(1∶2),药对(2∶1)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6,22,30,29,41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3种,分别是亚油酸、棕榈酸和α-柏木烯。白术与3个药对挥发油共有成分共计有16个,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苍术酮,(-)-g-榄香烯,β-人参烯;而茯苓挥发油中仅有6个成分能被3个药对检测到,仅占茯苓成分的27%。结论:从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来看,3个药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来自于白术,不同配伍比例药对挥发油的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药对(2∶1)最为明显,这可能与白术的用量增加有关。3个药对挥发油均有新的成分被检测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白术-茯苓治疗克罗恩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分别检索“白术”“茯苓”,得到活性成分和药物作用靶点,再将蛋白靶点输入UniProt数据库获得相应基因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克罗恩病”作用靶点,药物和疾病作用靶点通过Venny取交集后,借助Cytoscape绘制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的网络图,通过String、Cytoscape分别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和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进行富集分析,获得潜在通路和作用靶点的可视化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有效活性成分和关键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白术-茯苓的有效活性成分共22种,主要成分有苍术酮、白术内酯、常春藤皂苷元、三萜类化合物等;(2)白术-茯苓药对与治疗克罗恩病的共同靶点有15个,关键靶点有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神经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BYHWD)黄芪不同配比组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大鼠主动脉组织炎性因子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 alloproteinase, 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BYHWD黄芪低剂量组(黄芪30 g);D组:BYHWD黄芪中剂量组(60 g);E组:BYHWD黄芪高剂量组(90 g);F组:BYHWD黄芪超高剂量组(120 g);G组: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维生素D3与高脂饲料联合喂养法复制AS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给予药物干预28 d。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脂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白细...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四君子汤治疗克罗恩病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方法: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预测克罗恩病的疾病靶点,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四君子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信息.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Bisogenet包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Clu...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6):102-105
目的:痛风属于内科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拟建立成熟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考察虎杖与茵陈不同配比对其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60只,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秋水仙碱1mg/kg组),虎杖配茵陈1∶1(5g/kg)组、1∶2(7.5 g/kg)组、1∶3(10 g/kg)组,各组10只,以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绕线法检测各组大鼠右后足踝关节的足趾容积,测量治疗前后足趾容积变化;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指标的含量变化,RT-PCR检测TLR2、TLR4基因的表达。结果:HE染色法显示,虎杖与茵陈不同配比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炎症状况有所改善,其中1∶3配伍组在病理组织变化最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足趾容积结果显示,虎杖与茵陈1∶3组优于其余各组;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较高,虎杖与茵陈不同配比均能有效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且1∶3组优于其余各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虎杖配伍茵陈为1∶3组的TLR2、TLR4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较其余配伍用药组显著降低。结论:虎杖配伍茵陈为1∶3时能有效降低炎性介质水平,发挥治疗作用最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2、TLR4基因的表达从而阻断信号转导通路,降低炎性因子释放,达到抗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作用。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模型组、芪柴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制备脾虚模型。实验第17天开始,各给药组大鼠分别按剂量4.56,2.95,2.41,2.41 g·kg-1ig,正常组和模型组同体积蒸馏水ig,1次/d,连续6 d。第22天模型组和各给药组以脂多糖(LPS,80 μg·kg-1)ip,正常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ip。观测各组大鼠每周的外观行为变化和LPS ip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测定外周血相关脑肠肽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 LPS ip后各点体温均见不同程度升高,60,220 min时升高明显(P<0.05);外观行为积分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8)、β内啡肽(β-EP)均显著升高(P<0.05)。与脾虚发热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均见不同程度下降(P<0.05),其中柴胡组和芪柴中、低剂量组体温下降明显,体温曲线明显偏离正常组;各给药组中仅芪柴中、低剂量组的部分行为指标及积分下降明显(P<0.05);各给药组血β-EP均显著升高(P<0.05),芪柴各剂量组血SS和CCK-8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趋势,但高剂量柴胡组SS和CCK-8反见升高趋势。与高剂量柴胡组比较,芪柴各剂量组血SS均显著降低(P<0.05),芪柴高剂量组血β-EP显著降低(P<0.05),芪柴中、低剂量组血CCK-8显著降低(P<0.05)。 结论: 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模型均有退热作用,对外观行为或相关脑肠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单用高剂量柴胡仅有退热作用;综合效应以黄芪配伍低剂量柴胡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当归补血汤不同配伍比例对血虚证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不同配伍比例对血虚证小鼠模型脏器系数的影响。方法:制备血虚证小鼠模型,给予不同配伍比例的当归补血汤,连续给药。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体质量、饮水量的变化;7 d后处死小鼠,摘取肝、脾、肾和胸腺,称取脏器质量,计算脏器系数。结果:连续给药7 d后,发现与其他用药比例比较,黄芪当归5∶1组对血虚证模型小鼠的肝脏、脾脏、左肾的脏器系数增大最明显,而黄芪当归5∶1组右肾脏器系数增大幅度也仅仅次于黄芪当归4∶1组。结论:在修复血虚证小鼠模型肝、脾、左肾脏器方面,当归补血汤的配伍比例以黄芪与当归5∶1时效果最佳,能有效防止发生脏器继发性萎缩和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临床常见证型,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补阳还五汤、八珍汤、芪参益气滴丸等益气活血方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常用方,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多层面、多靶点、多环节的优势,且临床组方用药灵活,副作用小。目前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治疗的相关文献研究已较多,但主要聚焦在治疗方法、疗效观察及方药总结几个方面,缺少对方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归纳总结。为了明确益气活血方作用的靶向性,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得出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减轻炎证反应、调脂稳定斑块、减轻氧化应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明确中药的作用靶标,不仅有益于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从中医病证结合与方证对应的特点出发,借助现代药理研究,来阐明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这将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及益气活血方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加强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益气活血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对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制川乌单煎相比,配伍黑豆、防风的乌头汤与原乌头汤中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由1 338.86 μg分别降至349.26,402.18 μg,制川乌配伍防风则降低至680.01 μg,制川乌配伍黑豆则降至667.59 μg。 结论: 乌头汤配伍防风、黑豆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碱含量,为揭示制川乌减毒配伍机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索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观察附子理中汤的对模型的反证效果。 方法: 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理中汤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5组,每组20只。模型组采用肩胛骨间棕色脂肪组织(BAT)切除术,术后以高脂饲料喂养、隔日寒冷环境刺激连续21 d,从第22天开始脑垂体后叶素(10 U·kg-1)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7 d。第29天开始,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以附子理中汤分别按10,20,40 g·kg-1 ig每天1次,连续7 d。观察大鼠心功能、磷酸肌酸激酶、胆碱酯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体重和体温等的变化。 结果: 模型组大鼠有类似于冠心病血脂升高、心肌缺血损伤、心功能不全以及脾阳虚证形寒肢冷、纳少、消瘦、便溏及腹泻表现。与正常组和中剂量、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高度显著(P<0.01)。 结论: 通过复合方式建立病证结合的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模型是可行的。附子理中汤高剂量能一定程度改善冠心病心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四逆汤及其组分配伍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四逆汤及其组分配伍对心力衰竭(HF)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高辛组、四逆汤组、附子组、附子配干姜组和附子配甘草组,采用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4 mg/kg)法建立HF大鼠模型,造模当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 d,然后采用导管法检测大鼠心率、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in).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率、LVSP、+dp/dtmax、-dp/dtmin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地高辛组、四逆汤组、附子配干姜组和附子配甘草组大鼠心率均显著增快(P<0.05或P<0.01),地高辛组、四逆汤组LVSP、+dp/dtmax、-dp/dtmin明显增加(P<0.05或P<0.01),附子配干姜组LVSP和+dp/dtmax明显提高(P<0.05或P<0.01).结论附子配伍干姜、甘草后能够部分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四逆汤全方对HF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最全面. 相似文献
18.
黄芪、白术、防风单煎、合煎对玉屏风煎剂HPLC指纹图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对玉屏风煎剂中主要特征指纹峰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分析单煎及不同配伍煎剂样品,色谱柱为HypersilODS;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30℃。结果:全方煎剂的特征指纹峰基本为各药味特征峰的加和,未产生明显的新特征峰,不同配伍对玉屏风煎剂中主要特征峰的峰面积有不同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玉屏风汤剂中共标示出11个共有峰,分别以黄芪、防风药材单煎为基准,计算配伍后的均值相似度,结果表明不同配伍玉屏风汤剂与黄芪单煎的主要特征成分的相似度在0.97以上;与防风单煎的主要特征成分相似度在0.98以上,说明配伍对黄芪、防风特征锋的影响不明显。结论:本研究为玉屏风煎剂配伍规律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挖掘并预测四君子汤与痛泻要方同病异治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GEO数据库筛选UC患者差异表达基因;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得复方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构建中药复方调控网络;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核心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UC组、四君子汤组、痛泻要方组与美沙拉嗪组,连续给药14 d,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算血液流变学特征值;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组织因子(T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含量变化;测算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因子蛋白激酶α(IKKα)、NF-κB、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两复方与UC交集基因共44个,包含17个共性基因。HIF-1通路、缺氧反应等为两复方治疗UC潜在共性靶点。结果显示两复方能够显著降低DAI评分;显著提高血流灌注量、血细胞移动速度,降低移动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IL-6、TF、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