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研究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Bryant牵引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小儿股骨干骨折38例,采用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及Bryant牵引两种方法治疗。桥式钢丝夹板组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8个月~5.3岁,平均(2.3±0.6)岁;按骨折部位分类,股骨上1/3骨折5例,中1/3骨折9例,下1/3骨折7例。Bryant牵引组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0个月~3.2岁,平均(2.2±0.4)岁;按骨折部位分类,股骨上1/3骨折4例,中1/3骨折10例,下1/3骨折3例。对两组临床功能、X线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桥式钢丝夹板组与Bryant牵引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0±0.3)、(6.2±0.4)周,负重时间分别为(6.1±1.0)、(6.4±1.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桥式钢丝夹板组软组织并发症3例,Bryant牵引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临床疗效标准,桥式钢丝夹板组优17例,良3例,可1例,Bryant牵引组优12例,良4例,可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及传统Bryant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与Bryant牵引相比,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护理方便、疗效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杨萍 《中国骨伤》1991,4(3):29-30
儿童股骨干骨折临床很常见,尤其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治疗上,对3岁以下儿童,一般采用垂直悬吊皮肤牵引,对较大儿童多采用水平持续皮肤牵引,两者在临床上均具有一定疗效。但皮牵引往往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而影响治疗,因此,笔者在临床上摸索出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吴泉州  张菁  兰树华 《中国骨伤》2011,24(2):146-148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针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8年8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共67例,使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5~11岁,平均(7.1±1.6)岁;外固定支架治疗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6.5±2.3)岁。所有病例均为闭合复位,对两种不同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2±3)个月。弹性随内针组治疗小儿股骨骨折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均短于外固定支架组(P〈0.05)。外固定支架组,继发钉道感染5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再骨折2例,螺钉断裂1例;弹性髓内针组钉尾激惹3例。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有很大优势,而对高能量骨折及多发伤的病例外固定支架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股骨近端和远端骨折尽量避免使用弹性髓内针固定。  相似文献   

4.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股骨干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志和  鲁玉琦  张雷 《中国骨伤》2002,15(3):181-181
我院自1994年3月~2000年6月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股骨干再骨折15例,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5岁.左侧7例,右侧8例,皆行钢板螺钉髓内针内固定术后.出现再骨折12例.二次取出内固定物后出现再骨折3例;发生再骨折距首次骨折最短27天,最长16个月.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0年3月-2004年10月,采用持续牵引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1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少儿股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适合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3岁,以下称少儿)股骨干骨折的固定方法.方法 25例少儿股骨干骨折,在C臂X线机监视下行闭合或开放复位后,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术后2~4周部分负重,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结果经6~15个月随防,25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13周.下肢无短缩、旋转及畸形愈合,无深部感染,无再骨折, 无断钉和螺钉拔出.下肢功能优良率100%.浅表钉道感染8例(占32%),共15个钉孔(占15%).结论应重视年龄和治疗方法的关系,对少儿股骨干骨折应手术治疗,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少儿股骨干骨折,创伤小,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在模拟股骨上对不同弹性模量的外固定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不同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对股骨干骨折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8套与人体股骨力学性质类似的玻璃钢制成股骨干骨折模型,在模型上分别安装Ti-24Nb-4Zr-7.9Sn(低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33 Gpa,4套)和Ti-6Al-4V(高弹性模量组,弹性模量为110 Gpa,4套)钛合金半针,连接套夹和碳纤维外固定棒,在骨折断面,外固定半针以及钉道周围粘贴电阻应变计,分析局部应力,测量不同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在同样载倚条件下骨折断面及钉道周围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结果 在实验载倚条件下,随着载荷和力矩的增大,高弹性模量组与低弹性模量组骨折断端和钉道周围应力有不同程度增大.当侧压载荷为90 N时,两组的侧压应变值分别为(6.5±3.5)×10~(-6)、(43.5±22.7)×10~(-6);当侧压载荷为300 N时,应变值为(16.5±0.7)×10~(-6)、(140.5±9.5)×10~(-6).当弯曲载荷为1.6 N·m时,两组的应变值分别为(0.3±0.5)×10~(-6)、(47.1±31.5)×10~(-6);当弯曲载荷为11.0 N·m时,应变值分别为(359.7±39.9)×10~(-6)、(453.5±29.0)×10~(-6).当侧压载荷≥90 N或弯曲载倚介于1.6~8.8 N·m时,两组之间骨折断端应力应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力学作用下,与高弹性模量组相比,低弹性模量组钉道局部应力分布更均匀,应力相对集中的针道局部应力变小.结论 低弹性模量外固定系统有利于应力传导,更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从而可能有效避免应力遮挡效应,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硬纸壳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46例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462000)吴铁男,郭宏钰,孙义富自1988年10月~1994年5月,运用硬纸壳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6例均为住院病人,男26例,女...  相似文献   

9.
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明宇  白玉  杨萌 《中国骨伤》2009,22(8):635-636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当远折端与近折端骨茬相对,形成“背靠背”畸形,单纯牵引手法复位常常导致失败,给复位带来一定的困难,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容易错位。一些医院直接采用手术治疗。2005年8月至2008年1月我科采用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靠背”骨折3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侧外固定器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使用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的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15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8岁;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6例;横型6例,斜型4例,螺旋型3例,粉碎型2例;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5天。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借助C臂X光电视进行操作,开放性骨折应先行清创术。通常股骨骨折都由外侧进针,在骨折的近端和远端的合适位置各做两条约Icm横切口,利用内、外套管用手摇钻钻孔,拧入长度合适的螺纹针,并穿过对侧骨皮质0.scm,将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使用外固定架联合单髋石膏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6年7月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单髋石膏固定治疗的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5~14岁,平均8.5岁。根据Seinsheimer分类法分型:ⅡA型3例,ⅡB型4例,ⅡC型3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Ⅳ型1例,V型1例。对患儿的放射学结果和并发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anders评分标准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例骨性愈合,未发生固定物失效、骨骺早闭及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功能按Sanders评分标准:优14例,良1例。无髋内翻、肢体短缩、过度生长等畸形。结论:外固定架联合单髋石膏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为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至2015年4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39例儿童肱骨干骨折,男27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8.6岁;受伤至治疗时间2 h~7 d,平均2.7 d;其中上段骨折6例,中段骨折21例,下段骨折12例。所有患儿为闭合性损伤,损伤后出现疼痛、肿胀、局部畸形及活动受限等症状,X线检查提示肱骨干骨折。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肘关节功能HSS评分记录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肩肘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结果:3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2例出现针道浅表感染,经换药愈合;其他病例针孔愈合良好。治疗前后肩关节Neer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肘关节HHS疼痛、功能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患者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88.82±2.50,其中优29例,良9例,可1例;肘关节功能HSS评分为91.51±5.09,其中优秀30例,良好7例,一般2例。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确切、固定可靠、利于肩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此疗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吴静  杨傲飞 《骨科》2012,3(4):178-180,199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A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9月~2011年3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23-A2型桡骨远端骨折共18例,术后随访,在随访中根据改良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系统标准进行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 18例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9.0~13.0周,平均11.3周。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3.0~42.0个月,平均24.6个月,在最终的随访中根据改良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系统评分0~2分10例,3~8分8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对于年少的儿童桡骨远端A2型骨折患者,采用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双侧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采用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双侧股骨干骨折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13岁,平均8.3岁。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1例。合并伤:肺挫伤2例,颅脑损伤3例,膀胱损伤1例,跟骨骨折1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均为闭合性骨折。2例患者术后采用石膏辅助外固定。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37个月,平均30.3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无继发骨折移位及内固定物失效或断裂。7例患者14侧骨折全部愈合,骨愈合时间7~12周,平均8.7周。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旋转畸形,髋、膝关节的功能障碍。1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长度差5 mm)。根据Flynn提出的评分标准,结果均为优。结论: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高能量损伤股骨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TEI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21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在骨科牵引床上复位,C型臂机监控下顺行或逆行穿入TEIN 固定.术后酌情外固定3~4周,去除外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经平均8.2个月(6.5~19.0个月)随访,1例失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4周(8~12周).除4例单侧有针尾皮肤软组织刺激症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5例患者骨折成角5°~10°;3例下肢短缩,短缩不超过1cm.无一例发生旋转畸形.所有患者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仿.结论 适当使用TEIN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具有损伤小、应力遮挡小、不影响骨骺、骨折愈合好、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严格掌握TEIN直径的选择、预弯的部位和程度、钉尾的处理等要点.  相似文献   

16.
汪元伟 《中国骨伤》2007,20(12):869-869
临床上有以上肢或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常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等,影像学显示骨与椎间盘有明显改变,用带刃针具、中药和手法等方法治疗,症状消失,而影像学显示同前。针对这一临床现象,西医取向的理论依据,偏重于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而中医取向的理论依据,则偏重于周痹。1周痹的认知1·1《灵枢·周痹》原文[1]①黄帝问于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迁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痛之时,不及定治,…  相似文献   

17.
From 1996 to 2002 we used intramedullary Kirschner wires to treat 19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19 children (11 boys, 8 girls). Their ages ranged from 2 to 13 years (mean 5.8 years).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3 years (range 4 months to 4 years 9 months). The technique was intramedullary pinning using a 2.5- to 3.0-mm Kirschner wire introduced through the greater trochanter followed by spica casting. All cases achieved bone union within 3 months. The mean angular deformity was 1.7° (range 0°–5°), and one patient had an external rotational deformity. The mean overgrowth was 7.5mm, but no patient had residual problems dur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ur method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no need of traction, leaving bed earlier, ease of nursing, fewer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 less angular deformity. It also has several disadvantages: the need for an oper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the need for metal removal, and an operation scar. This method can be considered as one option for treating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