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6岁。主因左耳垂下前肿物半年入院。发病后无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在局部麻醉加强化麻醉下行左腮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腮腺浅叶,界限较清楚,无完整包膜,与周围轻度粘连。肿物实性,质较硬,切面欠光滑,灰白色,病理报告:左腮腺嗜酸细胞腺……  相似文献   

2.
研究嗜酸性细胞胃炎中的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其意义。方法:27例嗜酸性细胞胃炎常规切片,分别做pH6.40.5%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肥大细胞和2硫堇染色大细胞异梁颗粒,光镜观察。结果:在胃粘膜,粘膜下层及溃疡的肉芽组织 ,均可见未释放型和释放型两种肥大的细胞分布。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肥大细胞,被激活后均参与相应部位炎性反应,引起粘膜溃疡的肉芽肿形成。  相似文献   

3.
4.
腮腺嗜酸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细咆癌(oncocytic carcinoma)又称恶性嗜酸细胞腺瘤(malignant oxyphitic adenoma)、大嗜酸粒细胞癌等,可以发生于人体许多部位,如乳腺、甲状腺、胰腺、肺和鼻腔等,临床上极少见。发生于涎腺的嗜酸性细咆癌报道更为罕见,自提出至今.我同近10年仅见5例报道,截止2003年国外文献报道仅39例。本文报道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嗜酸性细胞胃炎中的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其意义。方法27例嗜酸性细胞胃炎常规切片.分别做pH6.40.5%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肥大细胞和2%硫染色人细胞异染颗粒,此镜观察。结果:在胃粘膜、粘膜下层及溃疡的肉芽组织中.均可见未释放型和释放型两种肥大细胞分布。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肥大细胞,被激活后均参与相应部位的炎性反应、引起粘膜溃疡和肉芽肿形成。结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肥大细胞的分布和激活有着重要的关系。肥大细胞释放的各种介质、虽然双本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这种病变属于一种迟发性免疫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25岁,2011年6月体检B超发现左侧肾上腺区肿物入院.患者无不适症状.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内分泌指标检验正常,CT增强扫描检查提示:左侧肾上腺区两个类圆形肿块影,边缘清楚,大小分别约为5.8 cm×6.8 cm×6.1 cm和6.4 cm×6.6 cm×6.7 cm,病变密度不均匀,增强早期前方病灶强化明显,延迟后两个病灶强化程度减低,病变内密度不均.初步诊断:左肾上腺区肿物性质待查.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物表面血供丰富,前方肿物与肾脏间有明显界限,基底与肾上腺关系密切,游离至后方肿物处,两处肿物间有纤维结蒂组织连接,完整切除肿瘤.肉眼标本肿物包膜完整,剖面呈鱼肉状.病理示:腹膜后嗜酸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大小分别为8 cm×5.5 cm×5.5 cm及5.5 cm×4.5 cm×4.5 cm.  相似文献   

7.
肝嗜酸性细胞肉芽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临床少见,本病无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无法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术前诊断困难。我院1995年3月收治1例,经手术切除治愈,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52岁。因右上腹部疼痛2个月于1995年3月4日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不放散,不伴有恶心呕吐,病后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入院后查体:体温:36.7℃,脉搏:8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8/12KPa,阳性体征肝右肋弓下可扪及2.0cm,剑突下5.0cm,有压痛,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移动,脾无肿大。肝肾功能检查正常,HBsAg(一),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45岁。因胸闷、轻微胸痛、呼吸困难 2 0天 ,于1999年 9月 4日以胸膜炎入院。查体 :T 37℃ ,不伴寒战 ,无咽痛 ,稍有轻微咳嗽无血丝痰。皮肤无瘀斑 ,鼻、牙龈无出血 ,胸骨无压痛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肝脾肋下未及 ,心脏正常。左肺呼吸运动减弱 ,叩诊浊音 ,听诊呼吸音轻 ,无干、湿性音。X线透视与B超检查提示左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正常 ;大便、尿常规正常 ;血常规 ,RBC 4.34× 10 12 /L ,HGB12 9g/L ,WBC 10 4 × 10 9/L ,N 0 82 ,L 0 .18,PC 112× 9/10 /L ;ESR 17mm/h(…  相似文献   

9.
食管嗜酸性肉芽肿极为少见,现将我院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肺嗜酸细胞类癌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资料为2002年笔者在浙大医学院附属一院进修期间所遇病例,病理切片经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专家会诊确诊。患者男性,48岁,平素体健,常规体检行X线胸片摄影发现右肺不规则肿物,考虑为良性肿瘤而入院,行手术切除。术中所见:右上肺近肺门处有一2.0cm×2.0cm×1.5cm肿块,切面呈鱼肉样。病理巨检:破碎组织2块,总体积2.5cm×2.0cm×1.5cm,表面光滑,有不完整的包膜,切面实性,淡红色,质软,鱼肉状。镜检:边缘部分有薄层纤维包膜,部分被覆支气管黏膜。瘤细胞呈片状、梁状、巢状、菊形团及绸带样排列,可见腺泡状区域。有少量富于血管的纤维组织间质…  相似文献   

11.
嗜酸细胞腺癌又称恶性嗜酸细胞腺瘤及恶性大嗜酸粒细胞瘤,是与嗜酸细胞腺瘤相对应的、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人体许多部位,如乳腺、甲状腺、胰腺、腮腺和皮脂腺[1]等,临床上极少见,发生于涎腺的嗜酸性细胞癌报道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入院前6小时无明显诱因睡眠时出现左侧鼻腔点滴状出血,自行填塞无效,以"鼻衄"于2010年11月5日收入我院。患者平素体质良好,患糖尿病13年,长期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苏勤军  夏苗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7):1420-1421
嗜酸细胞腺癌又称恶性嗜酸细胞腺瘤及恶性大嗜酸粒细胞瘤,是与嗜酸细胞腺瘤相对应的、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人体许多部位,如乳腺、甲状腺、胰腺、腮腺和皮脂腺[1]等,临床上极少见,发生于涎腺的嗜酸性细胞癌报道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入院前6小时无明显诱因睡眠时出现左侧鼻腔点滴状出血,自行填塞无效,以"鼻衄"于2010年11月5日收入我院。患者平素体质良好,患糖尿病13年,长期胰岛素治疗。右眼外展神经麻痹3月。专科检查:外鼻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嗜酸性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2例腮腺嗜酸性细胞腺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57.2岁。组织学上见密集的上皮肿瘤细胞片块状分布,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体积大、胞浆内充满嗜伊红颗粒,胞核圆或卵圆形,核小深染。Vimentin、Actin、S-100在瘤细胞中均阴性表达;EMA和CK强阳性表达。结论腮腺嗜酸性腺瘤比较少见,多发生于老年人。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应与多种临床类似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陈淼  陈嘉 《浙江肿瘤》1995,1(3):159-160
在HE及瑞姬染色下,对90例食管癌间质中的嗜酸性白细胞(EOS)进行计数,观察EOS与分化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EOS的多少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还显示:肿瘤组织中的EOS数明显高于同一病例的正常食管组织中的EOS数。作者认为,食管癌间质中的EOS在食管癌的发展及预后方面起了一定作用,提出:食管癌间质中EOS计数有可能作为  相似文献   

15.
肺嗜酸细胞类癌一例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嗜酸细胞类癌(oncocytic carinoid tumor of the lung,OCTL)是肺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典型类癌,临床上罕见,少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组织来源、病理组织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唐天友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2):720-720
患者,男性,18岁。10年前因头痛就诊,头颅CT示:额顶骨骨质破坏,不规则膨出,给予手术切除及颅骨修补术,术后病理示嗜酸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17.
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为子宫颈癌中最多见者,其发生率占子宫颈恶性肿瘤的90%~95%,但间质中伴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却非常少见,近年来我们诊断3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6岁,汉族,长期在外务工,因“发现右面部包块1年”于2004年6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KPS 90分。双颈部、双腹股沟扪及多个散在、直径约0.5cm-1.0cm、大小不等、质软、活动、无压痛结节;右面部扪及大小约 9cm×6cm×2cm固定肿块,质软、无压痛、边界不清表面凹凸不平、皮肤色素沉着、粗糙、有抓痕。肿块范围上达颧弓水平、下达下颌角水平、前达外眦后 3cm处、后达乳突水平。左上臂近肘关节内上方处扪及约9cm×8cm同质地包块。既往无支气管哮喘和肾病综合征史。胸片及腹部B超正常;右颌面部 CT提示右颞部至右侧下颌骨体部区域皮下约 6.5cm×3.4cm×9.5cm占位病变(纤维瘤、感染)。彩超提示:右腮腺体层增厚,约1.3cm右颌面部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17—2019年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漳州市医院诊治的4例ESC 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抗体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4例ESC RCC患者, 男2例, 女2例, 年龄31~51岁, 平均年龄40岁。肿瘤由实性区与大小不等的巨囊和微囊混合组成, 囊腔衬覆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的鞋钉样细胞;实性区呈弥漫片状、密集的腺泡状或巢状排列, 局灶呈岛状、管状, 混有少量的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 其内可见明显的细或粗颗粒, 部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小球, 部分区域可见胞质内空泡。免疫组化结果示, 肿瘤细胞表达CK20(3/3, 2例散在阳性, 1例斑驳状强阳性)、Vimentin(4/4), CD10散在细胞阳性(4/4), Actin、HMB45、Melan-A、CD117和CK7均为阴性, Ki-67增殖指数约为1%。获得随访的2例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8和24个月。结论 ESC RCC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表现, CK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