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目前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有资料表明淋菌和非淋菌感染后并发前列腺炎有升高的趋势。我科自1994年3月~1998年3月收治淋菌(GC)性尿道炎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后并发前列腺炎患者100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方法 对186例宫颈糜烂患者及52例宫颈光滑的妇女,用衣原体抗原快速免疫检测法及培养法检测其宫颈分泌物的CT、UU.结果 观察组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总检出率为63.44%,显著高于宫颈光滑组的28.85%(P<0.01);其轻度糜烂患者检出率为51.28%,中度63.79%,重度76.32%.轻、中、重度宫颈糜烂各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单纯解支原体检出率为50.00%,单纯沙眼衣原体检出率为34.95%,两者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1.51%,解脲支原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沙眼衣原体(P<0.01).结论 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是引起宫颈糜烂的一种因素,随着糜烂程度增加,CT、UU感染率增加,建议对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常规进行CT、UU检测,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卢艺红 《华夏医学》2002,15(2):147-148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合并宫颈分泌物检测沙眼衣原体(CT)或(和)解脲支原体(uu)阳性患者的治疗。方法: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对178例宫颈中,重度糜烂患者进行宫颈分泌物检测CT和uu,检测出阳性106例,对此106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59例,采用局部物理治疗加口服阿奇霉素类药物;对照组47例,采用局部物理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度,重度宫颈糜烂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是引起宫颈糜烂的一种因素,宫颈糜烂合并CT或uu感染者治疗上应加用影响胞浆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药物如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子宫颈炎子宫颈糜烂与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感染情况。方法:对630例宫颈炎、宫颈糜烂的患者随机进行宫颈标本采集,做上述三种病原体检测。结果:总的病原体检出率为24.60%,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者占患病率数的54.84%,混合感染者占45.16%,宫颈糜烂者三种病原体以沙眼衣原体(CT)为主占23.70%,其次解脲支原体(UU)占12.14%、淋球菌(NG)占8.09%。结论:了解宫颈炎、宫颈糜烂者病原体有助于宫颈炎的对因治疗,提高宫颈炎糜烂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对宫颈糜烂诊断的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珠海银科公司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培养法)及clearview衣原体试剂盒对200例宫颈糜烂患者(实验组)、200例宫颈炎患者(对照组,无宫颈糜烂)进行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的检测.结果 宫颈糜烂组中重度组UU和CT感染明显高于其他组,且总阳性检出率67.32%明显高于其中度和轻度组,且与中度和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炎组中,总阳性检出率为12.50%,且与宫颈糜烂组中重度患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脲支原体、沙眼表原体是导致宫颈不同程度糜烂的危险因素,早期检测为宫颈糜烂的早期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158例宫颈糜烂患者的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小琴  杨玉 《广州医药》1997,28(4):55-56
  相似文献   

7.
姚伟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102-103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感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检测意义及两者混合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免疫法和培养法对宫颈糜烂患者检测CT和UU。结果:136例宫颈糜烂患者中,有112例感染CT或UU及CT+UU,感染率为82.35%。其中CT感染有35例(31.25%);UU有24例(21.43%);CT+UU有53例(47.32%).可见两者混合感染造成宫颈重度糜烂的最多,症状中以白带多伴接触性出血、霉菌性阴道炎最多;男性伴侣全部感染CT+UU。结论:有症状的宫颈糜烂,特别是宫颈有充血水肿者,均应常规检测CT和UU,以便能使宫颈糜烂得到正确的治疗,防止造成不孕症及盆腔炎。  相似文献   

8.
孟晓  梁志东 《华夏医学》2008,21(2):290-291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混合感染状况。方法:用美国ABI公司5700基因扩增仪测定CT和UU,分别观察568例混合感染在CT和UU感染中的比率,各年龄段混合感染的比率。结果:混合感染占CT感染46.5%,占UU感染12.3%,男性混合感染占男性CT感染36.7%,占UU感染16%,女性混合感染占CT感染60.6%,占UU感染10.2%,混合感染在21~40岁年龄段比率为男性82.7%,女性90.7%。结论:在CT感染中混合感染女性高于男性,在UU感染中男性高于女性(P<0.01),混合感染高发年龄为21~40岁的生育期年龄段,进行泌尿生殖道炎症病原体检查时,最好多个项目联合检查。  相似文献   

9.
对388例宫颈糜烂(分轻、中、重度3组)患者及60例无宫颈糜烂的正常组,检测其宫颈分泌物的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结果:宫颈糜烂中、重度组CT及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80%(75/157)、68.18%(60/88)和40.13%(63/157)、55.68%(49/88);CT、UU双重阳性率分别为34.39%(54/157)和46.59(41/88),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糜烂组(分别P〈0.05和P〈0.01)。提示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与宫颈糜烂的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1.
杨双  刘瑶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495-496
目的研究CT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关系及激光治疗效果。方法PCR法检测472例患宫颈糜烂分泌物的沙眼衣原体DNA,并对激光治疗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糜烂患CTDNA检出率较正常健康妇女高,CT阳性患宫颈糜烂相对重,对激光治疗效果较无CT感染患差。结论衣原体感染为宫颈糜烂的一个重要原因,衣原体感染影响宫颈糜烂激光治疗效果,应重视对宫颈糜烂患衣原体感染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对女性生殖道与宫同胚胎间UU,CT感染的关系进行评价。方法 自然流产(研究组)和人工流产(对照组)妇女各30例,留取宫颈管分泌物和绒毛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进行UU-DNA,CT-DNA检测。随机抽取了其中的8例绒毛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的组织学检查。结果 生殖道UU,CT检出阳性者研究组分别为10.0%,33.3%,对照组分别为20.0%,43.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绒毛UU,CT检出阳性者研究组分别为16.7%,26.7%,对照组为33.3%,3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殖道UU,CT阳性者37.9%绒毛中检出同种病原体,阴性者中48.4%绒毛UU,CT阳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不孕症夫妇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孕症夫妇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率及其与不孕症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培养法和免疫学方法检测148对不孕症夫妇(不孕组)uu、CT感染率,与53对健康生育夫妇(对照组)uu、CT感染率比较,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孕组中妻子uu阳性率为39.19%,CT阳性率为20.95%,UU、CT混合感染(UU+CT)阳性率为10.81%;对照组中妻子uu阳性率为13.21%,CT阳性率为7.55%,UU+CT阳性率为1.8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组中丈夫uu阳性率为35.14%,CT阳性率为18.24%,UU+CT阳性率为8.11%;对照组中丈夫UU阳性率为9.43%,CT阳性率为5.66%,UU+CT阳性率为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夫妇间uu和CT感染与不孕症均存在相关性(P〈0.001)。结论uu、CT感染与不孕症密切相关,uu、CT检测应成为不孕症检查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殖泌尿道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s urealyticum,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H)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3152例患者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上述3种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3种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NGH43.15%、UU32.16%、CT13.85%。其中UU与NGH混合感染检出率为9.14%,NGH与CT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15%,UU与CT混合感染检出率为10.81%,NGH、UU与CT混合感染检出率为0。结论:UU、NGH成为生殖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且混合感染较严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支原体和衣原体生殖道感染认知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人群对支原体和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的认知程度,为设计规范的健康教育内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支原体和衣原体的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对192例来我院妇计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支原体和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的传播途径知晓率较低,对“推迟首次性交年龄能预防支原体感染”和“感染后的严重并发症有宫外孕”持否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对“感染后临床表现重”持肯定态度的占大多数。结论;大多数调查对象缺乏足够的支原体和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知识,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胡美秀  罗艳红 《华夏医学》2012,25(2):187-189
目的:探讨生殖道衣原体(CT)和支原体(UU)感染与女性不孕的关系.方法;对70例不孕患者(研究组)和7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应用PCR技术检测生殖道分泌物中的CT和UU,观察两组的差异.结果:研究组CT、UU以及CT和UU双重感染率分别为28.6%,54.3%和17.1%,均明显高 于对照组(x2 =8.091,8.744,7.952,均P<0.05);原发性不孕组CT、UU感染率与继发性不孕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和UU的感染与女性不孕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感染与不孕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与女性不孕症的关系。方法:选择168例生育期不孕妇女作为观察组,106例有正常生育史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Clearview单抗试剂盒和生化反应培养法分别进行宫颈分泌物标本的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检测。结果:观察组CT、UU和CT+UU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生育期女性在排除其它非感染性因素基础上发生的不孕症与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感染有密切的病因学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慢性宫颈炎物理治疗愈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培养法和免疫层析法,对156例慢性宫颈炎物理治疗后愈合不良的妇女和130例宫颈炎物理治疗后愈合正常妇女的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检测。结果愈合不良组156例宫颈分泌物中检测出解脲支原体64例,阳性率为41·0%;沙眼衣原体51例,阳性率为32·7%;同时检测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10例,阳性率为6·4%。愈合正常组130例宫颈分泌物中检测出解脲支原体23例,阳性率为17·7%,沙眼衣原体3例,阳性率为2·3%;同时检测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0例。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宫颈炎物理治疗的愈合与宫颈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关,物理治疗前应重视对病原体的检查,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不孕专科门诊不孕患者,筛选出输卵管不孕患者300例(其中原发不孕150例,继发不孕组150例),常规行白带常规,支原体,衣原体检测及输卵管碘油造影术。结果原发不孕组Ct感染88例,占58.67%;UU感染40例,占26.67%;Ct UU感染36例,占24%,非淋球菌尿道(宫颈)炎感染128例,感染率为85.33%,无非淋球菌性尿道(宫颈)炎感染32例,占21.33%,两组相比,(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继发不孕组Ct感染75例,占50%;UU感染45例,占30%;Ct UU感染32例,占21.33%,非淋球菌尿道(宫颈)炎感染率为80%,无非淋球菌性尿道(宫颈)炎感染30例,占20%。两组相比,(P<0.001),有显著性差异。输卵管碘油造影结果显示,非淋球菌尿道(宫颈炎)组与非淋球菌尿道(宫颈)炎相比,输卵管完全阻塞率、不完全阻塞率分别为28.22%(70/248)、16.12%(10/62);51.61%(128/248)、27.42%(17/62),两组相比,P<0.05,有明显差异。结论CT UU感染是引起输卵管阻塞不孕的主要病因,建议行不孕检查及宫腔操作前,应将其列入常规检测,以便发现感染,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叶联顺  万凌 《重庆医学》2004,33(9):1349-1350
目的研究支原体(UU)、衣原体(CT)和淋球菌(NG)感染对女性不孕不育的影响.方法应用UU、NG培养法和CT快速免疫法技术分别对74例原发性和94例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CT、NG检测.结果原发性/继发性不孕患者感染阳性率分别为UU 37.8%/40.4%;CT 18.9%/34.1%;NG 1.1%/22.3%;UU CT 56.8%/74.5%;UU CT NG 1.1%/17%.结论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及淋球菌感染与不孕不育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特别是继发性不孕不育患者尤为显著,经统计学处理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