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肌缺血性坏死,病死率很高。文献报道,国内住院病死率为10-15%,死亡多在第一周内,特别是48小时,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渡过急性期后,国内存活率5年为70-80%。因此急性,心梗的预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侧枝循环建立和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有关,其次是早期康复活动,可降低病死率,也是病人恢复正常的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梗是临床的严重疾病,其三大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与心源性休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心律失常的监护,并及时分析治疗是急性心梗抢救成功的关键。现总结治疗60例心梗病人的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急性心梗病人60例,均符合WHO 1979年冠心病诊断标准。年龄34~83岁,男46例,女16例。入院距发病时间为半小时至36小时不等。 二、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12例,前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肌缺血性坏死,病死率很高。文献报道,国内住院病死率为10—15%,死亡多在第一周内,特别是48小时,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渡过急性期后,国内存活率5年为70—80%。因此急性心梗的预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侧枝循环建立和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有关,其次是早期康复活动,可降低病死率,也是病人恢复正常的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电生理均不稳定。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早为人知,而电生理改变却未确定。索他洛尔是一无内在刺激活性,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似为一有前途的心梗急性期选择用药。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该药对急性心梗病人的电生理作用。研究对象和方法对象为急性心梗,发病在24小时内,有室性心律失常(>5次室早/分,成对室早,RonT 及短阵室速)者。有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手工测量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急性期和恢复期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上的T波峰末间期(Tp-Te),并按心梗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比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梗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间期的差别。结果心梗急性期的Tp-Te显著长于心梗恢复期的Tp-Te(P<0.01),但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表心电图T波的Tp-Te能够反映急性心梗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但目前要有Tp-Te评价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易患性还需慎重。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梗是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它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病情凶险,发展快.常因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泵衰等而死亡。以往的观点认为心梗的病人须卧床1个月以上。早期活动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7.
性别因素对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影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两性在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上的差别是许多研究观察到的客观现象 ,但性别因素对此差别是否具有独立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以北京地区 70万自然人群心血管病监测区 1985年 1月 1日至 1990年12月 31日发生的 76 3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为研究样本 ,对性别因素对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女性心梗病人急性期病死率 (35.6 % )明显高于男性 (2 1.8% )。在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调整了年龄、心功能不全等多个预后影响因素的作用后 ,女性急性期死亡的危险近 5倍于男性(RR =4 .99)。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价不同性别心梗病人的预后 ,同时也为今后从生理、病理角度探索性别因素与心梗急性期预后关系的本质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信号叠加心电图(SAECG),以时域和频域两种分析方法,检测69例老年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并与9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结果显示:心梗后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NMVA)病人与正常组3组比较中,时域及频域参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VLP是一种病理性电活动,可以作为判断老年心梗后病人预后的手段,通过Baye差别分析证实:时域和频域两种方法检测VLP,对预测老年心梗后病人发生MVA均有较大价值,如将两种方法结合,更能提高预测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正> 急性心梗并发胸血管意外的住院疗效很差。近年来报导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在0.6~8.6%之间。几项研究已经证明抗凝剂对预防全身栓塞的疗效,但急性心梗的总死亡率并未降低。1981~1983年,我们对以色列十三个医院共5,839名急性心梗病人进行临床分析。99%病人的死亡随访至1988年3月。脑血管意外(CVA)的诊断是根据突发周围神经障碍(肢体及/或面部麻痹)至少持续24小时。47例在急性心梗后发生脑血管意外。另有7例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24小时内神经障碍恢复。对这54例 CVA—TIA 病人的特征和预后也进行分析。脑出血、脑血栓或脑栓塞未予鉴别。将无 CVA—TIA 的心梗病人做为对照组。在1983年底前,对  相似文献   

10.
作者前瞻性研究溶栓治疗后左室血栓的发生率。连续114例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后2.1±0.8小时接受治疗。溶栓治疗方案为:头6小时内给予rt-PA 120mg,同时给予肝素5000IU(随后每 24小时连续给予25000IU,至少5天),每天服用阿司匹林250mg。入院后1~8天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本组中,前壁心梗76例(A组),下壁心便68例(B组)。在心动超声图检查,2例前壁心便和2例下壁心梗的病人死亡,均未形  相似文献   

11.
作者发现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死亡尸检中获得心肌组织镁的含量降低,心肌梗塞(MI)的急性期镁代谢紊乱,威胁生命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率均增加。因此作者选择已确诊为AMI的103例患者,用随机双盲法将入院病人分为两组,50例为硫酸镁治疗组,并在开始的48小时内给硫酸镁22g,溶于5%G.S.500ml内静滴,其速率调整为:开始3小时内给6 g,接着在21小时给10g,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是发病后即有死亡危险的病。45%发病后一小时死亡,74%24小时内死亡,因此需要把急性期病人监护治疗。虽然有了各种新疗法,由心律不齐而引起的死亡有所减少,但由心衰休克引起的泵功能不全死亡率仍未减少。影响急性期预后的首先是是否合并有心衰、心律不齐、休克等重症。其次是影响这些合并症的因素,如梗塞部位大小、残存心肌收缩功能等泵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时,虽然利多卡因在预防心室颤动或防止梗死区的扩展是一种效果最好、毒性最小的药物,但在急性期,利多卡因常不能有效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本文报告在缺血性心脏病伴有心律失常时使用心得宁的疗效观察,作者分析了134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9例急性心肌缺血伴有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用心得宁的治疗效果。它对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复苏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尤其是对已用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病人更有价值;但对急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早期使用倍他乐克减少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将232例急性心梗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倍他乐克25-50mg/次,一日2次;B组(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倍他乐克组患者发生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早期使用倍他乐克能减少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心梗后,心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特别是猝死。在心脏急性缺血的动物模型中,刺激迷走神经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阿托品阻断周围有毒蕈碱受体导致心动过速,相反地小剂量阿托品产生短暂的心动过缓。本文研究心梗急性期经皮给予小剂量东茛菪碱能否引起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和反射性输出的增高。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和随后一年心率变异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瞻性系列观察118例急性心肌梗塞(心梗)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的心率变异(HRV)多项时域和频域指标,发现HRV在心梗后急剧变小,以后逐步变大,3个月后基本稳定,发病1年的HRV多项指标仍较正常组低。心梗恢复期频域和时域指标恢复速度不同,分别在3周和3个月趋于稳定。心梗平均19小时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其昼夜规律被破坏,患者的死亡时间亦无昼夜规律,3周后部分患者HRV恢复。心梗恢复期,心梗及其死亡的发  相似文献   

17.
为缩小心梗面积,近年在入CCU前就开始静注血栓溶解剂,还有的省略溶栓疗法直接行经皮冠脉成形术,试图使冠脉更早期再疏通。作者就发病1小时内和1小时以上24小时内超急性期心梗病例施行冠脉造影和再疏通疗法的意义进行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发病24小时内施行冠脉造影的671例为对象。发病1小时内冠脉造影的19例为A  相似文献   

18.
室性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肌梗死(MI,简称心梗)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幸存的人群中,50%以上仍死于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糖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84例(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99例(NSTEMI),根据入院即刻血糖(ABG)、入院后首次(次日)空腹血糖(FBG)、是否合并有糖尿病为切点,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期高血糖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以及心梗后心功能状态的相关指标(Killip分级、LVEF、BNP)和心梗后心肌缺血、病变严重程度及范围的相关指标(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 ABG、FBG 水平与 Killip分级、BNP、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等指标均呈正相关,与LVEF值均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STEMI均较NSTEMI更明显。结论 急性期高血糖水平在STEMI患者中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预测较 NSTEMI患者更好,心梗后心功能状态、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更高,有助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梗后心功能的判断,可作为STEMI患者危险分层及评估心梗后高危人群的一个简易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病例及方法 6693例病人均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症状(心悸、眩晕、晕厥、心绞痛)均与心律失常有关,3/4病人监测在门诊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后随访2年,完成随访者占99.5%。716例(10%)病人死亡,记录病人死亡原因及死亡情况。如病人新发症状或症状加重后一小时内死亡为猝死,睡眠中死亡亦为猝死。回顾性收集245例猝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另随机选取268例完成随访病人的资料。记录: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心血管病史、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