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由于跑步而引起的骨骼肌损伤呈现增加的趋势.从走到跑的过程中小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异常能够被明显的放大从而导致骨骼肌功能障碍.跑步所致损伤是因为应力反复作用于骨骼肌系统 ,月国绳肌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导致月国绳肌损伤的内因包括解剖结构 ,较弱的离心肌力 ,缺乏柔韧性 ,肌力不均衡 ,过度使用和疲劳 ;跑鞋是与跑步过程中肌肉损伤有关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改变这些因素的方法有局部加热、牵伸、向心和离心肌肉训练,避免过度使用和疲劳,以及选择合适的跑鞋. 相似文献
3.
跑步是最受欢迎的休闲体育活动之一,也是临床康复治疗中常见的推荐运动项目。随着大众健身需求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跑步不当所致的运动损伤也随之俱增,提高跑者运动损伤风险评估及预防干预迫在眉睫。跑步损伤(RRI)是指在跑步练习过程中或因跑步而出现的影响跑步活动进行的各种下肢与下背部不适。跑步爱好者中RRI发病率高且容易复发,寻找能够有效预防RRI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法,有利于减少RRI的潜在人群。目前RRI预测方法多从既往损伤、错误动作和过劳性因素等角度出发,大多没有明确、直观的数值预测RRI的发生概率。从足部评估角度预测RRI较为常见,并不断出现与之相关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其中足姿指数(FPI-6)和足底压力评估目前应用较为广泛。跑步前通过评估跑者的足部结构和功能,同时针对足部进行跑前、跑中等相关训练,可预防和减少RRI的发生,为科学制定跑步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本文总结了常见RRI足部评估工具,并从足部肌力训练、足部落地模式训练和跑前适应性训练等角度对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预防RRI的足部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提出跑者开始跑步训练计划前可根据中立位足FPI-6、足底压力分布和足弓形态等作为客观参考依据进行...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房颤好发于中青年时期,无器 质性心脏病,常因劳累、情绪激动、饮酒而 诱发,且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等。持续时 间长者可以用西地兰、异搏啶等药物终止 发作。本文1例患者特发性房颤,2年中发 作2次,均以跑步终止发作,现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 患者,男,41岁。3年前因劳累出现 胸闷、气短、心悸,脉律不整,120~130次 /min,持续2h。1年前上述症状复发时去 医院就诊。患者跑步到5楼后,实感胸 闷、气短消失,触及脉律整,脉率80次/ min。当时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率 80次/min。l天前患者… 相似文献
5.
杨树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82,(3)
<正> 跑步已成为最普及的运动方式之一,然而关于跑步时感受到的胃肠道症状尚所知甚少。为此作者对一长跑团体的成员进行了有关胃肠道症状的调查。该团体2/3的成员跑步是为了健身、娱乐和享受,其余1/3成员并且还是认真的赛跑运动员。调查表包括食欲、饮食习惯、胃灼热感、恶心、腹痛与大便功能等项内容.填表者共57人(男40人,女17人),年龄为16~67岁(平均38岁),每周跑步29~160公里不等(平均65公里).在跑步中仅10%的人有胃灼热感.运动时胃分泌与能动性并无变化,但血清促胃液素有所增加;还不知道食道的下括约肌发生什么情况,但从理论上说血清促胃液素增多可增强其能力.跑步者通常空腹跑步,因在训练前平均要等3.5小时,在赛跑 相似文献
6.
7.
8.
聂章宪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82,(2)
<正> 美国约有2500万人参加跑步,但有关跑步者下背痛的报道甚少.在已发表的几个跑步损伤大组病例中,所包括的腰背痛资料亦很少.如Brubaker 等报告的4850例中,下背痛仅2例。Glick 等报告的120例中,发现有下背痛者11例,但无椎间盘突出症状。作者在本文中报告跑步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并讨论其治疗与分析有关的高度危险因素。这10例均经作者检查并随访至少一年,患者均男性,年龄为23~56岁(平均41.2岁),身高为69~75吋(平均71.4吋)。在伤前每周至少跑20哩,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是超过30岁才开始跑步锻炼的.过去我们和许多人一样,找出许多藉口不愿作跑步锻炼。我们参加跑步锻炼的包括各种年龄的病人,有病况较好的、较差的,也有慢性病患者。跑步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最初我们的跑步是跑一段路后接着步行,跑步与步行交替着。全程共1 1/2英里.我们也经历过由于缺乏耐力和体力而恢心,但由于在坚持下去的信念支持下仍然天天跑着,直到跑完全程.久而久之跑步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份,甚至成为嗜好了。我们坚持长跑锻炼已经三年了。我们注意到我们体质上和工作能力上的变化:睡眠得更好、体重减轻、食欲良好、但食量未增,自觉 相似文献
10.
李晓丹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88,(2)
<正> 在零度以下赤足跑步后,几名跑步者出现足损伤.这种损伤过去从未报告过。1986年2月,160人参加了由主办者发起的5英里长跑运动,所有参加者必需赤足。参加者皆是Karate(一种日本徒手自卫术)俱乐部的成员,而且大多数人以往曾赤足跑步,但未发生任何麻烦.比赛开始时环境温度为-5℃,路面温度为-9℃.所有参加者跑步结束时未出现损伤。但事后不久,25%的参赛者几乎都有相同的足损伤而被送到急诊室。 相似文献
11.
靶心率区在制定跑步运动处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肌肉组织,心率是心脏周围性机械活动的频率,以次/分表示,运动的强度,消耗能量的速度,体温高低等因素均可透过心率反映出来^[1],测量心率最迅速准确的方法之一是借助POLAR表(心率遥测仪)监测,跑步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跑步运动健康情况和跑步目标,以处方的形式制定的跑步运动计划,运动科学的研究表明,跑步往往希望达成以下一项或多项目标;获得健美徽标和保持优美体态;维持健康的心脏,获得运动健将的体魄,使身体素质达到颠峰状态。而要在跑步运动处方中实现上述每项目标,核心问题是运动强度的定量化,根据跑步运动强度可由最高心率反映,进而确定靶心率,划分靶心率区,判定相应运动处方实现跑步运动目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跑步、游泳运动是否对青春期女孩的局部和全身骨密度(BMD)产生影响。
方法:58例骨龄10—12岁女孩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业余少体校跑步运动员(RG)14例、游泳运动员(SG) 25例作为实验组,普通学生(CG)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unar Prodigy DXA测量受试者的全身等7个部位的骨密度,采用CHN-05标准评定受试者的骨龄和问卷调查其日常体育锻炼和训练时间等信息。
结果:①调整体表面积后,SG的上肢骨密度(0.552 g/cm2)分别比CG(0.517 g/cm2)和RG(0.511 g/cm2)高出6.8%和8.0%(P<0.05),RG的下肢骨密度(0.798 g/cm2)分别比SG(0.746 g/cm2)和CG(0.754 g/cm2)高出7.0%和5.8%(P<0.05),全身骨密度和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存在组间差异;②SG的上肢瘦软组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RG的下肢瘦软组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CG的全身瘦软组织低于其他两组;③对照组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每周仅为111.1min,明显低于跑步组(661.4min)和游泳组(705.6min),P<0.01。
结论:经常进行游泳、跑步运动对女孩骨骼的影响产生了局部效应,该效应又体现了项目特异性,同时说明不同运动对骨密度产生的正效应在青春期阶段就已出现;建议女孩应在此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游泳、跑步运动,提高上、下肢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我6岁时就患了哮喘,在旧社会,因生活贫困无法医病。11岁时家乡解放了,有机会到县、地区人民医院医治,但哮喘一直断续发作。1966年,我受到一位同志通过坚持跑步治好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启发,也决心进行跑步锻炼。我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仅作早上散步,逐日加快速度,5日后改为慢跑100米,初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跑步运动对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及其强度,为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一种非药物治疗的方便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小鼠对照实验,分为普通组、药物对照组(注射降脂药物)、高脂模型组及高脂跑步组四组对照。对高脂跑步组进行跑步运动,药物对照组每天定量注射药物,其余正常喂养并每天灌胃,3周后测定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指标,得到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高脂模型组即不运动的小鼠的血清胆固醇(2.63±0.31)mmol/L、三酰甘油(2.14±0.61)mmol/L均高于跑步组血清胆固醇(1.71±0.49)mmol/L、三酰甘油(1.71±0.49)mmol/L和药物对照组血清胆固醇(1.61±0.22)mmol/L、三酰甘油(1.63±0.38)mmol/L,跑步组血清胆固醇(1.71±0.49)mmol/L、三酰甘油(1.71±0.49)mmol/L与药物对照组血清胆固醇(1.61±0.22)mmol/L、三酰甘油(1.63±0.38)mmol/L相近且接近普通组血清胆固醇(2.30±0.23)mmol/L、三酰甘油(1.51±0.32)mmol/L。结论跑步运动在高强度情况下对降脂有明显效果,与药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中度情况下效果不明显,因此适当的运动能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5.
心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肌肉组织 , 心率是心脏周期性机械活动的频率 , 以次 /分表示 . 运动的强度、消耗能量的速度、体温高低等因素均可透过心率反映出来 [1]. 测量心率最迅速准确的方法之一是借助 POLAR表 ( 心率遥测仪 ) 监测 . 跑步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跑步运动者健康情况和跑步目标 , 以处方的形式制定的跑步运动计划 . 运动科学的研究表明 , 跑步者往往希望达成以下一项或多项目标 获得健美身材和保持优美体态 ; 维持健康的心脏 ; 获得运动健将的体魄 , 使身体素质达到颠峰状态 [2]. 而要在跑步运动处方中实现上述每项目标 , 核心问题是运动强度的定量化 . 根据跑步运动强度可由最高心率反映 , 进而确定靶心率 , 划分靶心率区 , 判定相应运动处方实现跑步运动目标 . 相似文献
16.
行走和跑步两种步态模式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行走和跑步运动两种模式下人体步态的特征。方法及结果 :使用自行研制的三维运动检测分析系统对 5名健康男性在跑步机上进行了不同速率下行走和跑步 2种步态模式的比较实验。结论 :行走和跑步两种步态模式的参数具有明显差异 ,步速对步态参数的影响要小于步态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究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以揭示人体中枢系统调节下肢动作以适应疲劳积累的机制。方法:11例男性跑者接受恒定速度跑疲劳干预,并全程采集干预过程时其下肢肌电数据。运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不同干预时刻受试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肌肉相对权重等分析指标。结果:①在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方面,在整个跑步疲劳干预过程中,共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主导人体下肢关节活动,每位受试者平均会从中随机调动4—5类肌肉协同元参与跑步活动,且随着疲劳积累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②在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峰值激活用时在33%、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③在肌肉相对权重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半腱肌的相对权重在33%、67%、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2的股直肌的相对权重在33%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4的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在67%时刻显著降低(P<0.05),但在100%时刻显著回升(P<0.05)。结论: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中枢系统会调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以适应疲劳累积,降低下肢损伤风险。该调控过程具体表现:稳定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减少早期支撑阶段的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动态调节跑步早期支撑阶段的股直肌与半腱肌,中期摆动阶段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佩戴膝关节护具和不同种类的膝关节护具对普通男大学生膝关节外翻幅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体育学院18~22岁的男大学生20例,使用三维红外摄像系统监测20例受试者佩戴两种不同款式的常用膝关节护具在相同跑步速度下的下肢膝关节外翻幅度。结果:佩戴膝关节护具可有效减少膝关节外翻幅度。佩戴膝关节护具1,膝关节外翻... 相似文献
19.
正确跑步不伤膝盖很多人认为跑步,尤其是长距离慢跑会损伤膝盖,因为他们认为软骨像个垫子,跑步多会加重它的磨损.其实我们的关节软骨更像海绵,没有血管分布,营养靠有规律的挤压、放松吸收关节液而获得,所以跑步可以让软骨吃得更好,吃得更饱,从而延长它的寿命.正确的跑步姿势不仅不会伤膝盖,反而会减少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跑步运动对大鼠不稳定膝关节软骨的影响。 方法将20只切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8周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由活动组(对照组)和跑步训练组(实验组),每组10只大鼠,2组再根据处死取材时间分为造模成功3周和6周各2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实验组按15m/min强度进行跑步训练,每天训练1h;对照组自由活动,不接受任何干预。于造模成功3周和6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等方法分别观察和比较2组大鼠膝关节的软骨厚度、Mankin评分、蛋白多糖含量、软骨基质Ⅱ型胶原含量及软骨形态结构。 结果造模成功6周后,2组大鼠关节软骨的厚度和Mankin评分与组内造模成功3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3周和6周后,实验组软骨厚度分别为(154±13)μm和(131±15)μm,Mankin评分分别为(9.93±1.36)分和(11.23±1.57)分,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6周后,2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光密度与组内造模成功3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3周和6周后,实验组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光密度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6周后,2组大鼠膝关节软骨Ⅱ型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光密度与组内造模成功3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3周和6周后,实验组Ⅱ型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光密度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3周后,实验组透射电镜显示软骨细胞减少,软骨表面有部分断裂;造模成功6周后,实验组透射电镜可见软骨表面多处有破损,软骨细胞坏死。 结论跑步运动对不稳定膝关节软骨具有破坏效应,可加重关节损伤和软骨基质的破坏,加速软骨细胞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