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月~2.5年,平均15个月。结果本组患者C2~C3椎间植骨愈合,枢椎椎弓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植骨块移位现象。结论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评价前路椎间融合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Ⅱ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不稳定Ⅱ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C2~C3前路椎间融合加钢板固定术治疗,4例植入自体髂骨块,2例植入钛笼异体骨,作4孔自锁钢板固定.结果 6例术后X线检查复位均满意,随访8~17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神经损伤、气管食管瘘等术后并发症,未诉颈部明显活动受限及不适感.结论 前路椎间融合加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Ⅱ型Hangman骨折手术风险低,损伤相对小,并能够达到及时的复位和稳定,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Slim-loc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经验。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两端附加垫圈、自体骨植入、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8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8例患者经6个月至2年随诊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早期(1周内)行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持颈椎稳定,钛网两端附加垫圈可防止钛网下沉。该术式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避免取髂骨引起相关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2 、C3椎体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 0例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患者行颈前路手术复位、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平均随访 1年 ,观察患者术后颈椎生理高度、曲度重建和颈椎稳定性、运动情况。结果 :1 0例均获得完全的枢椎复位 ,C2 、C3椎体在术后 1 6周达到骨性融合 ,颈椎生理高度、曲度得以重建 ,旋转、屈伸功能良好 ,无钢板螺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枢椎骨折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同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我院骨科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侧位X线片,钛网、锁定钢板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等变化.结果 38例均被随访,术后12~16个月36例植骨融合,2例在术后18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钛网及锁定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经手术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存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中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此术式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进行颈椎前路融合 ,维持颈椎生理前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例颈椎疾患病人进行前路颈椎次全切 (或颈椎间盘切除 )、椎管减压、钛网内添自体松质骨椎间融合、颈椎前路钢板锁定系统内固定手术 ,并评定疗效和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5 (4~ 6 )d ,所有病人的神经症状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术后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 ,无钛网脱出 ;术后随访时间 11.8(6~ 18)月 ,所有病人获得了颈椎间融合 ,固定节段区的整体生理前凸平均改变 1.3°,后凸平均改变 0 .2°。结论 :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 ,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颈椎前路融合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后路减压固定植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椎板植骨+前路减压椎间钛网植骨并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均手术成功,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死亡,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A级5例,B级6例,C级3例,D级4例。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患者早期行前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有利于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恢复正常的颈椎序列,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前路手术方法治疗陈旧性下位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陈旧性下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对所有的病人术前进行颅骨牵引,前路手术方法是椎间盘摘除和椎管减压后应用撬拨法进行复位,成功者椎间钛网植骨、前路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未复位成功者行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和钛网植骨、前路锁定钢板系统固定。结果:38例患者中30例获得完全复位,8例未获得复位,复位率为78.6%,所有病人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术中、后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24.5个月,未见内固定失败,所有病人均获得良好骨融合。结论:前路椎间撬拨法进行陈旧性下位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手术方法,对未复位者进行椎体切除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减压、固定和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例行颈前路C2-C3植骨融合、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应用术中透视次数,并在伤后、手术后1周、手术后5-14个月行颈椎正侧位片检查,测量C2/3成角,滑脱复位情况,骨折是否愈合,植骨是否融合,术后随访12-23个月,平均17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颈椎JOA评分,Frankel分级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0-100min,平均90min;术中行C臂机透视2-4次,出血约80-150ml。术后5-7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椎体滑脱全部纠正。C2/3角由术前5°-17°恢复到术后0°-3°。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无植骨块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末次随访时根据颈椎JOA评分标准:优13例,良1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9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C级1例恢复至D级;FrankelD级1例恢复至E级。结论经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符合Hangman骨折的病理特点,具有手术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疗效优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锁定型颈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来院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术中以及随访时间段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结果 50例患者在完成植骨手术后的第3个月骨性融合已经达到了牢固的程度,在术中以及随访期间内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相对于手术前而言,患者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均显著改善,术后患者均未出现钢板断裂、脱出、松动等现象,患者各项治疗效果稳定。结论锁定型颈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稳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C2-3复位融合内固定联合后路C2-3椎弓根、侧块螺钉钛棒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1月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共收治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17例,入院后常规行颅骨牵引,前路切除C 2椎间盘并用cage融合钢板内固定,C臂透视间隙较大,后路翻身行C2-3后路固定。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6)个月,颈椎症状完全缓解,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植骨融合4个月后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术后移位(1.8±0.9)mm,成角(2.2±0.8)°,较前明显改善。结论应用前路C2-3复位融合内固定联合后路C2-3椎弓根、侧块螺钉钛棒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多采用牵引复位、颈椎后路减压固定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对于骨折脱位所造成的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颈椎前后柱均遭到严重破坏,以及颈椎骨折脱位牵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的患者,上述手术方法均无法彻底减压,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及重建稳定性。且在复位过程中存在加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我院自2003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螺丝钉固定联合后路减压复位植骨侧块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刚  孙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630-4630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12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钛网植骨及ORION钢板前路固定前后路联合与后路双侧侧块钢板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骨折、脱位复位理想,植骨术后3个月~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严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选择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获得满意的复位、神经功能改善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Hangman骨折患者20例,入院后均给与颅骨牵引,3例I型Hangman骨折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4例II型和2例IIa型Hangman骨折患者采取前路颈2、3椎间盘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其余2例II型、4例IIa型和3例III型Hangman骨折患者采取后路颈2、3椎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可见,治疗前合并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治疗后期神经功能的ASIA评分均恢复到了E级;治疗前未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术后对患者进行X光片检查,提示出患者的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和颈椎稳定性都取得了良好的重建效果,手术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钢板螺钉断裂或退出现象,所有患者治疗4个月后都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结论在对Hangman骨折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其骨折的特点,牵引复位的情况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方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 2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临床疗效评定及钛网植骨融合影像学分析。结果 3 2例病人随访3个月~1年,优良率为84.3 8% (2 7/3 2 ) ,椎间融合率为10 0 %。结论 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满意,是有效的颈椎前路内固定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将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1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2例,3节段18例;B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3例,3节段19例;C组采用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6例,3节段22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经过随访,A组植骨融合率为83.1%,B组植骨融合率为96.7%,C组植骨融合率为96.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06,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42,P>0.05)。A组与B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F=3.15,P<0.05),B组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32,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颈前路C2~C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行颈前路C2~C3椎间Cage植入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19例,并回顾性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随访37月(10~66月),围手术期无椎动脉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无内植物断裂。椎弓骨折处骨性愈合15例,骨折线仍可见4例;无迟发性脊髓损伤症状,5例颈髓损伤评级提高1~2级。 结论 颈前路C2~C3融合内固定方法可用于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80例下颈椎骨折患者,35例患者均予以椎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治疗,对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性回顾性分析,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D值及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脊髓神经损伤A级以上患者其术后的Cobb角、D值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结论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早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ACDF),颈椎前路锁定钢板(AO系统)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经验。方法 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或异体骨植入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14例患者经6个月至2年半随诊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早期(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颈椎前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持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2例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新鲜损伤25例,陈旧性损伤7例,采用持续颅骨牵引,经前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加重,神经根症状获得改善;骨折脱位完全复位;随访3~12(7.8±0.3)个月,植骨完全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持续颅骨牵引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手术应以前路手术为基础,达到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及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对于术前不能复位的患者,应首先应用后路手术解除后路阻碍复位因素,协助前路手术时复位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