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8及其受体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其A、B受体(IL8RA、IL8RB)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AL)的分型、疗效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77例初诊AL患者外周血IL8含量,用间接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表达IL8R,并检测了15例AL完全缓解(CR)期脑脊液(CSF)中IL8水平。结果AL患者外周血IL8水平高于正常人,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4、M5高于M1~M3,BALL高于TALL(P<0.05)。ALL中IL8>100ng/L组比≤100ng/L组疗效差(P<0.05);约36.36%的AL患者IL8R(+),IL8R(+)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幼稚细胞比例显著高于IL8R(-)者(P<0.05);CR期患者CSF中IL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时明显升高。结论外周血和CSF中IL8水平的检测及检测骨髓MNCs膜IL8R的表达有助于AL各亚型的鉴别及预后判断;CNSL发生时CSF中IL8增高。  相似文献   

2.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4例急性白血病(AL)、1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化疗前后及正常献血员的血清sIL-6R水平。结果:初诊时血清sIL-6R水平,MM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亦高于正常对照(P〈0.01),急性淋巴  相似文献   

3.
我们利用ELISA法研究了24例性白血病患者的细胞诱生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者的IL-6诱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IL-6在体外也可明显促进ALL和ANLL细胞的增殖,提示IL-6可能参与了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检测脑脊液(CSF) D-二聚体(D-dimer,DD)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疗效评价的价值,我们检测了64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CSF中 DD水平,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64例患儿为我院1997年1月一1999年6月的住院患者,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男39例,女25例;年龄5-13岁(平均8.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4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22例,经治疗(ALL采用 VDLP或 VDCP方案,ANLL采用HA或D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及其A型受体(IL-8RA)的表达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APL患者18例ATRA治疗中血浆IL-8水平(ELISA法)取3例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加ATRA(10^-6mmol/L)体外诱导,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MNC膜L-8RA的表达。结果:MNC加入ATRA诱导72小时,上清IL-8水平明显  相似文献   

6.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是白细胞介素 2 (IL 2 )介导的免疫反应的调节拮抗蛋白[1] ,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中均有异常表达 ,且其血清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2 ] 。作者动态检测了 2 5例急性白血病与 1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患者的脑脊液 (CSF)SIL 2R水平 ,以探讨其相关关系与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对象 急性白血病 2 5例 ,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15~ 5 6岁 ,中位数 33岁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4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11例。急性白血病合并CNSL 10例 ,其中ALL…  相似文献   

7.
sIL-2R在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中43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8+细胞数。将患者以不同病期,是否伴有感染等情况分组进行比较,并对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sIL-2R随访。结果:多发性骨髓瘤、NH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sIL-2R含量高于正常人,其水平与疾病的临床分期、病程密切相关。上述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细胞数与CD8+细胞数的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血清sIL-2R水平在此类疾病中与感染无关。结论:在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sIL-2R水平随着疾病的进展及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而明显升高,可作为一个有效的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我们检测了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脑脊液(CSF)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探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1.1 病例:48例AL患者均为住院病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31.2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8例,其中临床确诊的CNSL29例(ALL19例,ANLL10例),28例缓解,1例未缓解。上述病例的诊断均符合文献[1]标准。1.2 CS…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白血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PLG)和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变化。方法以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及ACL-200型自动血凝仪测定20例正常健康人、12例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M1、M2)、1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及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马法兰、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MAC)预处理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不同类型白血病的疗效,比较了1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用MAC方案预处理ABMT的疗效。结果:MAC方案对两类急性白血病患者均有明显的造血抑制及抗白血病作用。MAC方案作预处理ABMT后AML患者比ALL患者复发率低,生存期长[24(3~62)个月vs14(1~26)个月]。提示:MAC预处理方案适用于AML患者,而对ALL患者作ABMT需调整或改换其它方案。  相似文献   

11.
应用DNA和RNA斑点杂交技术,对30例白血病患者外用血白细胞中c-myc原癌基因的扩增水平及其中17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在30例白血病仅发现c-myc原癌基因有限程度的扩增(最高2~4倍),仅1例达到4倍的扩增。②在各类型白血病中不同的病例,c-myc表达水平差异很大,一般急性白血病表达程度相对较高,而慢性白血病表达程度较低。③对17例同时检测了c-myc扩增水平及表达水平的研究发现,扩增的程度、水平与表达无相关性。④各型白血病中c-myc表达量与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原 早或原 幼)百分比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arried out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in 14 leukemia children with high risk prognostic factors. Six patients with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 four with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 two with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 and two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Among these patients, six with ANLL, two with ALL, one with CML and one with MDS were alive in complete remission 8 to 58 months post-BMT. Four patients died of relapse (one with ALL, and one with MDS), and chronic GVHD (one with ALL and one with CML). In six patients recombinant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G-CSF) was used to shorten the period of granulocytopenia. The mean time of recovery to granulocyte count of 500/mm3 was 13.2 days in the rG-CSF+ group, being 15.9 days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rG-CSF- group. In light of these results, allogeneic BMT is shown to be a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leukemia children with high risk prognostic factors and rG-CSF may be an effective reagent to prevent infectious episodes in BMT.  相似文献   

13.
李振华  刘世超  牟凤萍 《临床荟萃》2010,25(11):939-942
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血清HGF和VEGF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SIA)法动态检测并分析患者疾病不同时期血清HGF和VEGF的水平.结果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血清HGF水平(1 196.86±282.31)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32.55±65.16)ng/L(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血清HGF水平(1 224.53±283.19)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32.55±65.16)ng/L(P<0.01);ANLL患者CR组治疗前后血清HGF水平分别为(1 140.31±266.23)ng/L,(478.50±183.75)ng/L(P<0.01),NR组治疗前后血清HGF水平分别为(1 432.51±235.30)ng/L,(1 386.63±197.95)ng/L(P>0.05).结论 AL患者血清HGF及VEGF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HGF水平及VEGF水平升高.血清HGF及VEGF水平可作为监测AL的疗效指标.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AL的预后判断指标,血清HGF水平对白血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安徽地区人群中白血病的易感性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安徽地区1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8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IJL)、9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IJ)患者以及916名健康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了HLA基因分型,分别比较了病人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LA—A、B、DRB1位点的基因频率,通过x。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CML患者A2、A11、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DR7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AIJIJ患者A11、B13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NLL患者A24、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HIA—A2、A11、B58、DR9是CML的易感基因,DR7是其拮抗基因;HLA—A11、B13是ALL的易感基因;HLA—A24、B58、DR9是ANLL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年龄≥60岁的老年AML患者53例,原发性AML44例和继发性AML9例,AML分别采用亚常规标准剂量蒽环类药物或高三尖杉酯碱联合阿糖胞苷(Ara-C)或小剂量的高三尖杉酯碱和Ara-C作为诱导方案,结果:发病时以发热和贫血症状最多见,以M5亚型常见,颅内出血是导致老年AML早期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总的完全缓解(CR)率43.4%,亚标准剂量方案治疗AML的CR率明显高于小剂量HA的疗效,但继发性AML患者无1例获CR。结论:对原发性AML老年患者尽可能地采用亚标准剂量的诱导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对不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N28例正常对照者、4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3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和1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结果ITP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AA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于MDS(P〈0.05);白血病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ALL组、ANLL组、CML组、CL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随病情发展、复发而降低,病情控制缓解而上升;AIH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CD16+CD56表达率的检测对鉴别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有重要意义,对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了解白血病细胞中fgfr3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和临床的关系。应用RT—PCR法检测4个白血病细胞系及96例白血病患者和14例对照者骨髓样本中fgfr3mRNA的表达,并分析了其与临床指标及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96例白血病患者包括36例AML,29例ALL和31例CML。结果表明:fgfr3基因在K562和U937细胞中有表达,而在HL-60和SHI-1细胞中无表达。AL组和CML组fgfr3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46.15%和51.6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和ALL组fgfr3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44.44%和48.28%)均高于对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r3基因的阳性表达与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20×10^9/L)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ALL患者中fgfr3基因的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呈显著正相关(r=0.151,P〈0.05)。而AL患者fgfr3基因的阳性表达与染色体预后分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L和CML患者均存在fgfr3基因的过表达,提示fgfr3基因可能参与了AL和CM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M—bcr—abl(表达产物为P210^bcr-abl)、m—bcr—abl(表达产物为P190^bcr-abl)、TEL—AML1、AML1-ETO、PML—RARα、CBFβ-MYH11在初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基于TaqMan探针的实时定量RT—PCR(RQ—PCR)技术检测195例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融合基因转录子水平,其中M—bcr—ab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50例、M—bc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m—bcr—abl^+ALL19例、TEL—AML1^+ALL11例、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0例、PML—RAR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58例、CBFβ-MYH11^+AML患者17例,并检测13例M—bcr-abl^+CML-CP患者的外周血细胞融合基因转录子水平。以abl作为内参基因,融合基因转录子水平以融合基因转录子拷贝数/abl基因转录子拷贝数×100%表示。结果CML—CP患者骨髓及外周血M-bcr—abl转录子水平相似(中位值分别为30%和35%,P〉0.05)、ALL患者M—bcr—abl及m-bcr-abl转录子水平相似(中位值分别为64%和54%,P〉0.05),ALL患者M—bet—abl转录子水平明显高于CML—CP患者(P〈0.001)。ALL患者TEL—AML1转录子中位水平为228%。表达特异性融合基因的AML患者中,AML1-ETO转录子水平明显高于CBFβ-MYH11及PML—RARα(中位值分别为388%,145%和47%,P值均〈0.001),CBFβ-MYH11转录子明显高于PML—RARα(P〈0.001)。L型、V型及S型PML—RARα转录子中位水平分别为45%、44%及55%,L型明显低于S型(P=0.04)。结论 不同类型融合基因转录子在初治白血病患者中的水平不同,并有个体差异。初治患者融合基因转录子水平的测定不仅为检测微量残留病、评价疗效提供基准值,而且是不同实验室间数据比较、实现标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比较eIF4E在正常人和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了解eIF4E是否在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收集10例正常人和76例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标本,76例患者包括3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和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离标本中的白细胞,分别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IF4E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就eIF4E mRNA绝对表达水平而言,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其表达增高,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其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在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其表达水平虽有所上调,但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就eIF4E mRNA相对表达水平而言,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除M4、M5之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其表达均无显著性变化。eIF4E蛋白质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和急变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eIF4E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大多数白血病中并无显著性改变,但是eIF4E mRNA绝对表达水平及其蛋白质水平在大多数白血病中均显著性上调。因此推测,eIF4E可能对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它为靶点治疗白血病,尤其是复发和难治性白血病,可能是一条有希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15基因高度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结合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结果 在36例急性白血病患中有22例(61.1%)存在p15基因高度甲基化,其中2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有17(65.4%),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5例(50.0%)存在p15基因高度甲基化。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有p15基因甲基化的ANLL患有较高的外周血白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