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15-201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28/10万,发病最高年份是2016年(0.077/10万),职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全市1990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十三种,累计发病11069例,发病率为496.4/10万。前五位的传染病种为病毒性肝炎(285.2/10万)、痢疾(86.5/10万)、流行性出血热(55.3/10万)、钩端螺旋体病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 irosis,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 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畜共患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1]。我国曾发生过几十次大规模钩体病流行,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的有10次,而9次是洪涝之年[1]。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 (下称钩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195 8年在大竹县被临床证实 ,以后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大竹县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发病因素 ,为制定钩端螺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 1970 - 2 0 0 2年钩体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于后。1 资料来源统计资料来源于全县法定传染病月报表、年汇总表。人口资料摘自县统计局每年统计的人口数。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共报告病例 1340 6例 ,年均发病率4 7 17/ 10万 ,死亡 98例 ,死亡率 0 34/ 10万 ,病死率0 73%。 33年…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大多数省、市、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解放后,对钩体病防治研究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现将钩体病流行病学研究近况综述如下。一、流行概况钩体病的分布很广泛,几乎全世界各国都有此病的存在和流行。在我国已有二十五个省、市、区有本病流行,尤以广东、云南、四川比较严重。在四川(1972~1974)发病率为13.84~20.56/10万,广西(1974)发病率为10.51/10万,湖南(1974)流行年发病率为12.29/10万,其他年份均在8.0/10万以下。在广东107个市县中病原学证实的82个,血清学  相似文献   

9.
华容县是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重点流行区之一。1993年发生爆发流行,发病3344例,病死23例,年发病率高达277.7/10万。1994年以后,发病主要以散发为主,年发病率在45.7/10万以下。为了解爆发8a后病原学和血清学方面的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0年4~5月进行了一次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武鸣县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调查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卫生防疫站(530100)陆华发,陶兴丰,黄爱梅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农村常见的传染病。1990年我县曾发生稻田型暴发,1993年8月又发生暴发,全县发病率达38.27/10万。为了解发...  相似文献   

11.
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县自1970年首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至1997年共发生1369例,死亡9例,年均发病率为13.41/10万,病死率为0.66%,其中1973年为历史发病最高年份,发病率为105.09/10万,在27年期间共发生五次钩体病局部暴发流行。发病季节以8~10份为高峰,发病以农民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和洪水型。临床上以黄疸出血型和流感伤寒型为主。鼠类、猪是主要传染源,从鼠类、活蛙、猪肾、犬肾和牛尿等615份标本中分离到钩端螺旋体菌株6株,菌型分布主要是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鼠总密度为13.01%,黑线姬鼠为优势种。观察菌苗接种与发病的关系,无接种史者发病的危险度为接种者的4.91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钩端螺旋体病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多年来获得的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发病率、感染率及宿主动物带菌率等调查资料,结合有关地理气候文献对地理层次及气候的划分指标,将云南省钩端螺旋体病的地理立体分布划为三层来认识,发现其分布流行规律是:低热层为重度流行层,发病率高达229~626/10万,感染率26~30%;中暖层发病率在100/10万左右,感染率12~14%,为中度流行层;高寒层为轻度流行层,发病率﹤0/10万,感染率0.8~6.0%。海拔高度与发病率、感染率分布呈反比关系;海拔高度与发病率作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密切的直线负相关(r=-0.964),以感染率为指标作相关回归分析,呈高度的曲线负相关(r=-0.987),进一步阐明了钩体病的地理立体分布流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14.
开江县钩端螺旋体病27年统计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自1963年发现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以来,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为探索其流行规律,给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开江县1963~1989年钩体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1968~1969年资料记录不完整,作图时用虚线表示。1 发病动态与人群免疫水平1963~1989年共发生钩体病3398例,平均发病率为29.14/10万。在27年中,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即1963~1965年、1982年和1987年。但流行年与散发年发病率十分悬殊(附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我市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1997年发病 86例 ,发病率 3 6 4/10万 ,病例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 5 0 %。为摸清我市钩体病菌群 ,了解鼠间带毒情况 ,按照衢州市钩体病防治规划及 1998年监测计划 ,1998年在我市的龙游、常山、江山等县 (市 )开展了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76-2013年高县钩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76-2013年累计发病3 814例,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和发病率为0.09/10万和21.42/10万,年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χ2=604.74,P0.01。1976-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5.39/10万~38.1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7.63/10万;1984-1993年发病呈现3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波动在7.55/10万~169.9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58.43/10万;1994-2013年发病率波动在0.21/10万~7.8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3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占病例总数的94.87%,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病例集中在10~34岁,年均发病率为66.05/10万,男女病例性别比2.63∶1,职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其次是学生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7.66%和14.55%。结论四川省高县钩体病年均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钩体病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8~10月为高发季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0~35岁的农民和学生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 ,流行菌型分属 12个群、2 4个血清型。 1998年 ,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 ,将我省 1994~ 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2 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 :1994~ 1998年全省共发病 13 2 2 4例 ,年发病率 4 96 /10万~ 9 0 7/10万 ,死亡 2 90人 ,死亡率 0 12 /10万~ 0 48/10万。1998年发病 3 70…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1997—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有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规律 ,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 1997~ 2 0 0 0年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 流行特征 :全省累计发病 4 4 12例 ,死亡 4 2例 ;平均发病率为 1 314 / 10万 ,平均死亡率为 0 0 13/ 10万 ;病死率为0 95 %。除甘孜、阿坝 2州外 ,其余市州均有病例报告 ,平均发病率居前 6位的是雅安市 (7 982 / 10万 ) ,乐山市 (4 76 2 / 10万 ) ,宜宾市 (3 76 1/ 10万 ) ,眉山市 (2 86 7/ 10万 ) ,绵阳市(2 32 2 / 10万 ) ,凉山州 (2 2 6 2 / 10万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 ,有明显的季节性。 6月份开始逐渐…  相似文献   

20.
赣州市1958~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钩端螺旋体病在本市的流行趋势及预防措施对流行的影响,并提出控制策略。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1958年钩体病首次在本市发现,其后蔓延至全市所有县(市、区),并于1973—1978年发生大流行,个别县年发病率达100/10万—300/10万。由于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1979年后,其发病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钩体病在本市曾发生过高强度的流行,只要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钩体病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