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奥荚拉唑对危重病惠儿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并进一步研究其机制。方法:122例危重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时症度芰持治疗,预防组在时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0.4mg/次,1次/d,连用7d,对两组患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预防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8.07%,明显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美拉唑能有效地预防危重病患儿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重症颅脑外伤和脑血管意外是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的重要应激原.颅脑外伤后,应激性上消化道病变的发生率高达91%,其出血率为16%~47%,出血后死亡率达30%~50%.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为19.04%~48.28%.因此,预防已有黏膜病变不再恶化极为重要,预防重点在于积极消除应激因素,及时治疗原发病、伤,防治休克、感染和内脏并发症.早期用奥美拉唑抑制H^+-K^+-ATP酶,能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具有较强的、迅速愈合溃疡效能,还可抑制胃酶、胃蛋白酶的分泌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增加胃黏液量及胃血流量.  相似文献   

3.
雷尼替丁预防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医药》2004,30(1):27-28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2002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小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死)患者共87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11例.用雷尼替丁预防小脑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毛晓莲  汤献文 《河北医药》2001,23(8):613-614
我院从 1994年 10月~ 1999年 10月期间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54例 ,早期使用雷尼替丁静脉滴注 ,第2~ 5天无效者改用洛赛克静脉注射 ,并以洛赛克作对照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全部患者均有呕血或黑便 ,部分患者出现头晕、心悸、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 ,经胃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雷尼替丁加洛赛克渐进治疗组 (RL组 ) 54例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 2 8例 ,胃溃疡并出血 13例 ,急性胃粘膜病变并出血 7例 ,复发性溃疡并出血 6例。洛赛克治疗组 (L组 ) 39例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 2 1例 ,胃溃疡并出血 9例 ,急性胃粘膜病变…  相似文献   

6.
1998年 6月~ 2 0 0 2年 10月采用 2 0 %硫糖铝混悬液和雷尼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96例 ,对两种药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做进一步的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96例有呕血、黑便的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 ,男 85例 ,女 11例 ;小于 2 0岁者 2例 ,2 0岁~ 39岁 2 4例 ,4 0岁~ 5 9岁 4 9例 ,6 0岁以上 2 1例。96例全部排除了各种继发性出血 ,不包括出血严重需要立即施行手术的患者 ,也不包括凝血机制异常和严重的乙醇肝病及长期用阿司匹林、非甾类药物、抗感染药物史。 96例患者均在出血 2 4 h内作内镜检查 ,证实有以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雷尼替丁预防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院前经CT确诊的脑出血伴昏迷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雷尼替丁,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1.8%(18/22),对照组有效率36.4%(8/2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雷尼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60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以雷尼替丁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以凝血酶胃内注入。结果雷尼替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副作用。结论雷尼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宁  张韶杰  张琳琳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1673-1673
我院2001年7月~2004年7月应用凝血酶胃内注入治疗危重新生儿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立止血、雷尼替丁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68-3268
2000年3月~2004年11月采用立止血、雷尼替丁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文娣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584-2584
上消化道出血在肝硬化并发症中最为常见。护士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现将21例肝硬化患者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雷尼替丁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消化病专科1990年2月至1992年3月,采用大剂量短程雷尼替丁胶囊(Cap Raniti-dini)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107例,有效率达91.66%,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应激性溃疡出血是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近5年来,我院应用雷尼替丁预防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预防重度颅脑损伤及脑出血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疗效。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78例,分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组(治疗组)98例,给泮托拉唑钠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用西咪替丁80例,给予西咪替丁0.8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0~15d,对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组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咪替丁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重度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新药。  相似文献   

15.
张宇  周强  杨向斌  饶正西  张欣 《贵州医药》2001,25(7):614-616
本院神经外科1998年12月至2000年2月间收治的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按使用雷尼替了及利多卡因情况分为三组,探讨利多卡因及雷尼替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89例,女性45例,年龄43-84岁,平均65.6岁。全部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5年以上,脑出血均经CT扫描证实。脑出血发生后0.5-65小时入院。1.2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基底节79例,脑叶30例,小脑14例,脑干11例。出血量在25-110ml之间。1.3术前意识状况分级川:11级,嗜睡或…  相似文献   

16.
孟祥山 《安徽医药》2006,10(6):426-426
应激性溃疡(SU)是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主要症状是出血,可同时伴穿孔,不伴腹痛,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症状[1],是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雷尼替丁是第二代H2受体阻滞剂(H2RA),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临床上常用于各种溃疡的治疗;泮托拉唑作为第一代质子泵抑  相似文献   

17.
雷尼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雷尼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止血治疗, 47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雷尼替丁及思密达联合治疗。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 85.1% )明显高于对照组( 55.0% ),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雷尼替丁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1年6月~2003年12月期间住院的脑出血合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27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在预防中枢性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在我院住院的1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预防组、西咪替丁预防组、未使用药物预防组,观察各组发生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例数。结果 三组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奥美拉唑预防组1.7%、西咪替丁预防组11.7%、未使用药物预防组17.2%;奥美拉唑预防组的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咪替丁预防组(P<0.05)和未使用药物预防组(氏o.05)。结论 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预防性应用奥美拉唑,能有效地防止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从住院总费用分析,具有良好的费用一有效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兰索拉唑对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病人123例(脑梗死72例,脑出血51例)随机分成2组:兰索拉唑组:给予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30mg,每日1次,口服;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副作用。结果:兰索拉唑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较常规治疗组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兰索拉唑能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