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 区锥体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GABA A)受体的作用.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临床血药浓度异丙酚(3~12 μg/ml)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钾、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失活、最大电流幅值没有影响.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sIPSC)可被GABA A受体特异性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所阻断.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sIPSC具有增频作用,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且其增频作用可被Bic阻断.结论:临床浓度的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sIPSC具有增频作用,说明海马可能是异丙酚作用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2.
用盲法对成年非洲爪蟾视顶盖区的自发微突触后电流 (mPSCs)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观察到了突触后膜分别由AMPA受体和GABA受体介导的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s)和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mIPSCs) ,mIPSC的发放频率远高于mEPSC ,GABA受体的阻断剂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 ,BM )却能使mEPSC的振幅增加。可能是由于成年期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活动受到同处于突触后膜的抑制性GABA受体的制约。尽管因NMDA受体的效能大大下降而记录不到自发电流中的NMDA成分 ,但远高于生理浓度的外源性NMDA可以诱发去极化的宏电流 ,说明突触后膜的确仍有NMDA受体存在。而muscimol则能诱发超极化的宏电流 ,这也表明突触后膜上有GABA受体存在。估计各种受体的一系列变化 ,使关键期特有的可塑性随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作用和机理。方法: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PNS(0.05~0.4 g/L)对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脑片(400μm)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 synaptic currents,EPSCs)和自发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 synapticcurrents,mEPSCs)幅度及频率的影响。结果:0.1~0.4 g/L PNS显著抑制海马脑片CA1区EPSCs(P〈0.05);0.05~0.4 g/LPNS可明显增加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mEPSCs的产生频率,但并不影响mEPSCs的幅度。结论:PNS可作用于突触前位点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产生调节作用,PNS增加mEPSCs频率的作用可能与促进突触前膜nAChR的激动有关,这可能是其调节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而发挥益智作用的机制之一;PNS对EPSCs和mEPSCs的不同作用说明PNS是选择性抑制膜去极化所诱发的递质释放过程,PNS的这种选择性作用对于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GABSAA受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的作用。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临床血药浓度异丙娄(3-12μg/ml)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钾、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失活、最大电流幅值没有影响。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sIPSC)可被GABAA受体特异性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所阻断。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sIPSC濉有增频作用,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且其增频作用可被Bic阻断。结论:临床浓度的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sIPSC具有增频作用,说明海马可能是异丙酚作用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γ 氨基丁酸A型 (GABAA)受体的作用。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 :临床血药浓度异丙酚 (3~ 12 μg ml)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钾、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失活、最大电流幅值没有影响。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sIP SC)可被GABAA 受体特异性阻断剂荷包牡丹碱 (Bic)所阻断。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sIPSC具有增频作用 ,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 ,且其增频作用可被Bic阻断。结论 :临床浓度的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sIPSC具有增频作用 ,说明海马可能是异丙酚作用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间突触传导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品系24 h内的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结果对海马神经元分别用含0.67%酒精(对照组)或0.67%酒精和100μmol/L Res(给药组)的正常外液灌流或孵育,两组间海马神经元的mEPSC、mIPSC和eEPSC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100μmol/L Res对正常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活动无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吗啡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斌  胡三觉  鞠躬 《医学争鸣》2001,22(5):399-402
目的:研究吗啡对大鼠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影响,并对其突触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在电压钳状态下,记录吗啡对大鼠视上核神经元EPSCs和mEPSCs(miniature EPSCs)的影响。结果20μmol.L^-1的吗啡可分别使大鼠视上核神经元的EPSCs的频率下降65%,幅度养活,mEPSCs频率下降45%,幅度减少12%,结论吗啡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视上核神经元突触前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红藻氨酸对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KA受体的激活不仅显著性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流(P<0.01),而且同时显著性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P<0.01)。结论KA受体通过激活同时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传入,对海马神经元动力学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促进癫痫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吗啡作为外源性镇痛物质 ,通过作用于阿片受体引起神经细胞膜上的某些离子通道开放 ,导致某些离子的跨膜转运 ,最终起镇痛作用。现将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综述如下。1 吗啡作用于神经元钾离子通道1.1 吗啡对神经元钾离子通道电流的作用 吗啡可提高尾核神经元钾离子通道电流 ,且可被纳洛酮翻转。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取新生wistar大鼠尾核神经元于培养皿中进行急性实验 ,在培养皿中加入终浓度为 8μmol L的吗啡 ,稳态钾离子通道电流从给药前 (2 .6± 0 .4)nA增高到 (3.3± 0 .5 )nA(增高 30 %,n =12 ) ,再加入终浓度为 9μmol L的纳洛酮 ,…  相似文献   

10.
吗啡导致猕猴海马神经元自发放电节律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吗啡对猕猴海马神经元自发放电节律的影响。方法 分析注射吗啡后猕猴海马神经元自发放电节律变化情况,并用数学方法加以验证。结果 在吗啡作用下海马神经元自发放电节律会发生转变,纳络酮可以逆转这种转变,共观察到种转变形式。为了研究这种转变的动力学机制,用数学模型模拟吗啡对神经元自发放电节律的影响,得到了与在体实验一致的结果。结论 在吗啡作用下海马神经自发放电节律发生转变。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发现节律转变的原因是吗啡改变了膜上钠,钾,超极化电流等离子通道的功能所致,节律转变的过程存在着混沌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保留坐骨神经(Sc)和背根(Dr)的蟾蜍离体脊神经节制备上进行细胞内记录,用刺激Sc和(或)Dr的方法,诱发脊神经节(DRG)神经元动作电位,观察局部γ 氨基丁酸(GABA)灌注对该诱发电活动的影响。结果:GABA灌注使DRG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振幅显著降低,持续期与后超极化显著增强,对刺激频率的跟随能力显著降低。结果提示:GABA可能通过DRG神经元胞体GABA受体对DRG突触传递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17只猫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端亚核(STCN)中的77个对电刺激下齿槽神经有诱发放电的神经元(EDN)和20个无诱发放电但有自发放电的神经元(SDN)上。观察了微电泳GABA、吗啡、5-HT和电刺激中缝大核(NRM)对这些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提示:①电刺激NRM对多数EDN的诱发放电有抑制作用,对少数EDN无作用。向前者微电泳GABA对其中多数的诱发放电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与NRM的抑制作用相似,而向后者微电泳GABA则不产生抑制作用。微电泳GABA对多数SDN的自发放电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微电泳吗啡只对少数可被NRM抑制的EDN有抑制作用。③微电泳5-HT对两种EDN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部分SDN则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皮层贴敷马桑内酯的方法致痫大鼠。电刺激一侧坐骨神经,引导对侧皮层感觉运动区和海马CA1-CA2区诱发电位,以了解大鼠致痫状态下皮层和海马诱发电位的特征。结果显示,在皮层脑电图和海马电图出现高频痫样放电期间,皮层诱发电位振幅高达(1.81±0.72)mV,海马诱发电位为(1.83±0.29)mV,但二者变化方向相反。结果提示,皮层和海马诱发电位高振幅变化与脑电图、海马电图痫样放电的频率相关。  相似文献   

14.
 Orexins/Hypocretins是下丘脑生成的兴奋性神经肽,分为OrexinA和OrexinB两种。近年来发现其在痛觉感受和调制中发挥重要角色。Orexin的受体OX1R和OX2R在痛觉下行抑制系统各水平广泛表达是参与痛觉调制的解剖学基础。行为学研究显示,脊髓及脊髓上水平注射Orexins对炎性痛、切口痛、神经痛等模型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应。中枢神经系统Orexin作用于神经元主要引起兴奋性效应;Orexin作用于中脑导水管灰质腹外侧区神经元突触后膜受体,引起大麻素2 AG释放并逆向传递至突触前膜,通过大麻素受体1抑制γ氨基丁酸(γ aminobutyric acid,GABA)释放而实现镇痛效应。研究还发现Orexin与强啡肽、内源性大麻素、谷氨酸、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共存也可能是其镇痛效应的物质基础。总之,Orexin可能是一种新的镇痛靶点。  相似文献   

15.
电刺激大脑皮层前外侧回联合(ALA)对隐神经C类纤维传入诱发的体感皮层单位放电(C-CED)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使C-CED的积分值显著减小,提示大脑皮层联合区可能对C-CED有调制作用;在体感皮层内微电泳γ-氨基丁酸(GABA)能使C-CED明显减小,积分值衰减,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表明GABA能直接抑制体感皮层内对C类纤维传入反应的神经元,提示这些神经元可能有GABA受体存在;微电泳GAB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CL)能使ALA对C-CED的抑制作用显著地减弱,进一步提示电刺激ALA可能引起脑内释放GABA,直接作用体感皮层内对C类纤维传入发生反应的神经元,对C-CED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针刺镇痛中海马结构单位放电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记录单个神经元电活动的方法对海马结构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证明CA1,CA2和齿状回有些神经元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应。一是增频反应(伤害性兴奋神经元NEN),一种是减频反应(伤害性抑制神经元NIN)。电针穴位对多数NEN有抑制作用,而对NIN有解除抑制的效应,向动物体内注入吗啡也出现与针刺穴位类似的作用。电刺激中缝大核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对多数NEN和NIN也有影响,结果类似针刺穴位的效应。向动物侧脑室注入或微电泳5-HT,海马单位的NEN和NIN也出现与针刺穴位相同的效应。这些结果提示,针刺穴位对海马单位电活动的影响可能与脑内5-HT能神经元的活动有关。另外,也可能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参与。 向侧脑室内注入大剂量的γ-氨基丁酸(GABA),也可抑制NEN的活动。但这与海马内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生理性活动有何关系,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毒蕈碱胆碱能受体(mAChRs)亚型对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方法在急性切取
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mAChRs非特异性激动剂氢化震颤素M(Oxo-M)对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
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的影响,给予M2/M4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喜巴辛,观察mAChRs在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
递质释放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Oxo-M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的幅度显著降低,其抑制强度
呈浓度依赖性,喜巴辛可以拮抗Oxo-M对刺激诱发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在记录的25个细胞中,92.3%的单突触细胞和75%
的多突触细胞表现为Oxo-M抑制作用被完全拮抗,另有16%的细胞表现为部分拮抗作用。结论mAChRs激活后通过位于脊髓
背角传入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M2或M4受体亚型抑制兴奋性谷氨酸递质的释放,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胆碱
能系统和mAChRs在脊髓水平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毛冬青甲素对脑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刺激海马脑片CA3区schaffer侧支诱发CA1区的电位变化为指标,观察脑片在缺氧、复氧过程中群锋电位的变化,研究毛冬青甲素对其影响及谷氨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IA能明显延长PS幅值在缺氧时开始减小和消失的时间;明显降低缺氧损务电位出现率和提高复氧后PS的恢复率;明显对抗Glu对PS幅值的抑制性影响。提示IA对大鼠海马脑片缺氧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对抗Glu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吗啡对神经损伤性大鼠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hung模型建立慢性神经性疼痛大鼠模型,行为学方法测试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单个神经元记录法记录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放电活动。实验分正常大鼠组(N组),假手术组(S)和神经损伤性大鼠组(I组)。3组在脊髓表面予以吗啡、荷包牡丹碱(BIC)和番木鳖碱(STN)前后,以不同级别机械刺激足部感受野,分别记录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诱发放电活动。结果:脊髓表面用10μmol/L吗啡能显著抑制3组大鼠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的诱发性放电活动。与基础值相比,N组和S组压力刺激抑制了72%±6%(P<0.05),钳夹刺激抑制了76%±5%(P<0.05),但I组抑制作用显著低于N组和S组,压力与钳夹刺激与基础值比分别抑制32%±4%和26%±3%(P<0.05);而予以BIC阻断GABAA受体后,N组和S组吗啡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5),I组吗啡的抑制作用无明显改变(P>0.05);STN阻断甘氨酸受体后,3组吗啡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区别;GABAA受体和甘氨酸受体同时阻断后,吗啡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吗啡对慢性神经损伤性大鼠脊髓背角投射神经元诱发性放电活动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主要与慢性神经损伤性大鼠脊髓GABA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