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脂血症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估高脂血症(HLP)患者肱动脉的内皮功能。方法将155名研究对象分为4组。I组32人为正常对照组,II~IV组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HC)组、高甘油三脂血症组(HTG)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测量肱动脉(BA)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本实验新建参数充血时间,用以反映内皮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P患者EDD值明显降低,其中又以混合性HLP患者损害最重(10.3±3.2vs5.7±3.1,5.4±3.0,3.2±3.4,均P<0.05);HLP患者充血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6.1±4.2vs3.6±1.3,3.8±1.9,3.2±1.3,P均<0.05),但在HLP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HLP患者大动脉及微循环内皮功能明显受损,充血时间可作为反映微循环内皮功能有价值的新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 8周阿托伐他汀片 10mg/d ,口服治疗 ,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 ,治疗前后测定血脂以及用超声多普勒测定肱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以及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后肱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变化。 2 8例经阿托伐他汀治疗 8周后血脂正常的患者停药 4周、8周 ,再次测定血脂以及肱动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量。结果 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 (P <0 .0 0 1) ,而对硝酸甘油反应两组无差异 (P >0 .0 5 ) ,阿托伐他汀治疗 8周后血清TG、TC、LDL C、ApoB显著下降 ,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0 1) ,停药后 4周、8周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下降 (P <0 .0 0 1) ,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以及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明显 ,并显著改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这一作用源于其对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 ,可能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内皮功能对于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临床上,常依据冠状动脉和/或外周动脉血管管径的变化评价血管内皮功能,但以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常用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和血管内超声检查,不易为患者所接受,也不适于评价药物疗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分辨力超声的出现,二维图像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提供了一种无创性方法,临床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内径评价冠心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冠心病各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内皮舒张功能损害,这种损害呈渐进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 型糖尿病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的 型糖尿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 :糖尿病尿蛋白正常组、微量组、大量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P<0 .0 0 1) ;大量蛋白尿组较尿蛋白正常组降低 (P<0 .0 5) ;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各组间无差异 (P>0 .0 5)。多因素线性相关性分析 ,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伤和尿蛋白排泄量、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甘油三酯呈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伤早于蛋白尿出现  相似文献   

6.
超声评价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价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HL P)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80名研究对象分为 4组。 组 2 0人为正常对照组 , - 组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组、高甘油三酯血症组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降低、尤以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为甚 (11.3± 3.1) %比 (5 .7± 3.2 ) % ,(5 .4± 3.0 ) %比 (3.8± 2 .4 ) % ,P均 <0 .0 5 )。结论 HL P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 ,高分辨率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频超声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高频超声探求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前及不同透析时间段的肱动脉、腘动脉内皮功能指标,评价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上、下肢血管内皮功能及随透析时间的变化规律. 方法 据原发病选择糖尿病肾病(DKD)与非糖尿病(NDKD)患者作为受试者,并分别据透析年限分为透析前组(-preHD),透析12月组(-12),透析36月组(-36),每组20例,正常对照(NC)组20例.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扩张系数(DC),僵硬度(SD),肱动脉及腘动脉血管基础状态及加压后血管内径,并计算血流介导的扩张值(FMD).结果 ①肱动脉FMD(%)、腘动脉FMD(%)、肱动脉DC值,NC组、DKD-preHD组、DKD-12组、DKD-36组相比逐渐减低,肱动脉SD值、肱/腘动脉FMD差值(%)逐渐增加,DKD-36组较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②肱动脉FMD(%)、腘动脉FMD(%)、肱动脉DC值,NDKD-preHD组、NDKD-12组、NDKD-36组相比逐渐减低,肱动脉SD值逐渐增加、肱/腘动脉FMD差值(%),NDKD-36组较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③各组受试者,腘动脉FMD(%)明显低于肱动脉FMD(%),差异显著(P<0.05);④组间比较提示,DKD患者肱动脉DC值,肱、腘动脉FMD(%)值小于NDKD组,SD值大于NDKD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损害程度较其他原发病患者更为严重,且随透析年限延长继续恶化;随着透析年限的延长,糖尿病肾病及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均较肱动脉进展快,且糖尿病肾病组进展更快.  相似文献   

8.
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透析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及血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lial cells,CEC)数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透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肝素化后透析前、透析30分钟、透析60分钟、透析90分钟、停机前用酶联免疫法测定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血浆中vWF浓度,同时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对患者血中进行CEC计数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透析30分钟、透析60分钟、透析90分钟、停机前其vWF和CEC计数进行性增高,与透析前相比增高显著(P<0.01)。结论 透析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乏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活动期患者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血液科检查并证实RA活动期住院患者45例,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5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肱动脉超声检查,获取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 IMT)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同时测量右侧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 结果RA组肱动脉IMT、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RA组F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5.09±2.71% vs11.26±5.66%, 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缺乏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的RA活动期患者在出现血管壁形态学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异常之前,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超声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MS)及正常对照组20例。MS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Ⅰ组(无斑块)23例,Ⅱ组(有斑块)19例。应用Celermajer的方法,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及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记录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形成。结果MS组与对照组之间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MS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S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MS无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脂、血糖、体质指数均呈负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损伤,颈动脉斑块组非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亦有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标志物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荧光免疫测定法检测56例高血压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血浆内皮素(ET-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并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56例高血压患者按危险度分层,分为低/中危险度30例,高/极高危险度26例;其中50例用药物治疗后复查血浆ET-1、vWF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高血压组血浆ET-1、vW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3.3±16.2)pg/mlvs(42.5±8.5)pg/ml,(158.2±28.6)%vs(130.6±35.2)%],高/极高危组明显高于低/中危组(P<0.001);高血压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诱导下血管内径舒张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7.5±4.2)%vs(12.3±4.3)%],高/极高危组明显高于低/中危组(P<0.001),低/中危组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浆内皮标志物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相关分析显示,血浆内皮标志物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浆vWF、ET-1水平升高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且与靶器官的损伤相关;血浆内皮细胞标志物可反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及方法 :本文应用血管超声技术对 2 8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 期 17例 , 期 11例 )和 13名正常人前臂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高血压 组及 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后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 (FMD)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 (P<0 .0 5 ,P<0 .0 1)。高血压 组与 组患者充血反应 (RH)均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P<0 .0 5 ) ,而平滑肌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GNT- MD)在三组中无差异。正常人给予左旋精氨酸 (L - Arg)后 ,FMD及 RH增加 ,与用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 (P<0 .0 5 ) ,平滑肌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GNT- MD)在用药前后无差异 ,而两组高血压患者给予 L - Arg后 ,FMD,RH及 GNT- MD在用药前后均无差异。结论 :无创性血管超声检查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中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方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观察该治疗对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NIPPV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机理。方法 3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19例和常规内科治疗加NPPV治疗组19例,于治疗前和治疗72h后分别测定血气分析指标、血浆ET-1和NO水平,将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组内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并对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与ET-1和NO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血浆ET-1水平均有下降,NO均有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6、2.33,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ET-1水平下降、NO水平上升均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3、2.17,P均<0.05)。两组在治疗后动脉血PaCO2均有明显下降,动脉血PaO2及SaO2均明显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7、2.15、2.66、2.47、2.71、2.56,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aO2及SaO2比对照组治疗后升高更加明显,动脉血PaCO2降低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分别=2.05、2.52、3.01,P均<0.05)。相关性检验显示:PaO2与ET-1呈负相关,与NO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0.77、0.72,P均<0.05);PaCO2与ET-1呈正相关,与NO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0.64、-0.67,P均<0.05)。结论 NPPV在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同时,也使患者血浆ET-1降低及NO水平升高,表明NPPV治疗的疗效机制可能有血管内分泌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以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评估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输注乙酰胆碱和数字性血管造影的方法,但这种有刨性检查限制了对疾病早期发生、发展及临床干预治疗后的动态观察。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估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设计: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市级医院超声科和心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2-03信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6-75岁。根据患者血脂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高胆固醇血症组20例,高三酰甘油血症组2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组2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20人为正常对照组,男12人,女8人。所有纳人对象均知情同意。方法: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变化测量采用使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患者休息至少10min后测量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流量。然后用袖套式充气带在肘关节以下加压300mmHg,持续四五分钟,突然放气,测量放气后15s时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及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再休息至少15min,待血管完全恢复正常后,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400μg,三四分钟后,再次测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然后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215;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215;100%。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基础血流量&;#215;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基础血流量&;#215;100%。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观察3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体检者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高脂血症患者60例和健康体检者2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177;3.2)%,(5.4&;#177;3.0)%,(3.8&;#177;2.4)%,(11.3&;#177;3.1)%,P〈0.05],其中以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降低最明显。而3个患者组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高分辨率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评估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输注乙酰胆碱和数字性血管造影的方法,但这种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对疾病早期发生、发展及临床干预治疗后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估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 设计病例-对照. 单位一所市级医院超声科和心内科. 对象选择2001-05/2002-03信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6~75岁.根据患者血脂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高胆固醇血症组20例,高三酰甘油血症组2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组2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20人为正常对照组,男12人,女8人.所有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 方法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变化测量采用使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患者休息至少10 min后测量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流量.然后用袖套式充气带在肘关节以下加压300mmHg,持续四五分钟,突然放气,测量放气后15 s时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及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再休息至少15 min,待血管完全恢复正常后,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400 μg,三四分钟后,再次测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然后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100%.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基础血流量×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基础血流量×100%.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观察3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体检者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 结果高脂血症患者60例和健康体检者2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3.2)%,(5.4±3.0)%,(3.8±2.4)%,(11.3±3.1)%,P<0.05],其中以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降低最明显.而3个患者组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高分辨率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实验动物与冠心病患者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作左室舒张功能测定,同时对实验动物作心导管测压。发现结扎前降支后LAP及LVEDP增高,—dp/dt下降,两组PDE均显示左室流入道正峰降低,A峰增高。其EDC的下降与梗塞心肌重量(动物组)相关佳;0.5A/TA及0.33A/TA,EDC的改变随病变血管数增多而下降显著(临床组)。故上述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与预后评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频超声无创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是否损害以及损害程度与肾功能的关系,以探讨高频超声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60例,分为4组。Ⅰ组:15例正常对照组;Ⅱ组:15例单纯肾性高血压组;Ⅲ组:15例氮质血症期肾性高血压组;Ⅳ组:15例尿毒症期肾性高血压组。各组分别于反应性充血前后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以此评价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是否受损以及损害程度与肾功能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Ⅰ组)相比,单纯肾性高血压组(Ⅱ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已受损(P〈0.05),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肾性高血压患者(Ⅱ组,Ⅲ组,Ⅳ组)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分辨力超声可以早期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肾性高血压患者在肾功能损害之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肾性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且肾功能不全各期内皮功能受血压影响均衡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随肾功能损害加重而严重;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肾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无创、简单、准确,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情况。方法 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3例,分别于单次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30、180min及血液透析结束30min应用组织多普勒检测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及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e峰、Aa峰),并计算Ee/Aa。结果 血液透析30min时Ee、Aa及Ee/Aa值分别为(0.62±0.19)m/s、(0.79±0.19)m/s、0.81±0.36,血液透析180min时分别为(0.70±0.21)m/s、(0.81±0.10)m/s及0.87±0.27,透析结束30min时分别为(0.72±0.22)m/s、(0.83±0.22)m/s及0.87±0.27,均低于血液透析前((0.92±0.23)m/s、(0.85±0.23)m/s、1.10±0.33)(P〈0.05);血液透析30min低于血液透析180min和透析结束30min时(P〈0.05)。结论 单次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心脏左心室舒张功能低于透析前,血液透析30min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具有生理屏障作用,而且具有极为活跃的代谢功能,通过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以及抑制炎性细胞的黏附与聚集,并影响脂蛋白的代谢、摄取以及血管生长和重塑等。血管内皮损伤时,活性物质发生改变,血管收缩痉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血浆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检测5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15例正常血压老年患者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及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同时测定血浆ET-1含量。结果ET-1含量随血压分级水平递增;高血压各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01);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血管内皮受损的ET释放水平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进入影响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方程的唯一因素为收缩压。结论ET测定与超声检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血浆ET水平不能预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损害。高血压是内皮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