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血清IL-6、IL-17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燚  王兴勇 《儿科药学杂志》2010,16(1):11-12,34
目的:研究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ALI)血清IL-6、IL-17水平,以探讨IL-6和IL—17与ALI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0只。静脉注射脂多糖(6mg/kg)复制ALI的动物模型,观察12h后活杀。测定肺湿/干重比,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评分,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影干重比为(5.505±0.237)、肺组织病理评分(2.579±0.146)、血清IL-6水平[(1501.511±402.401)pg/mL]、IL-17水平[(49.830±11.464)pg/mL]均明显增高,t值分别是11.356、32.769、43.875、112.674,P均〈0.05。血清IL-6、IL-17水平与肺病理组织评分相关系数及P值分别为r=0.7168,P=0.0004;r=0.937,P〈0.0001。肺组织损伤程度与血清IL-6和IL—17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7可能参与了脓毒症所致的肺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
3.
《临床医药实践》2017,(7):492-49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35(IL-35)表达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观察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IL-35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为(296.88±128.83)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153.26±58.33)pg/mL(P<0.05);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5为(246.07±85.20)ng/L,低于正常对照组(359.19±90.43)ng/L(P<0.05)。血清IL-17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r=-0.401,P=0.028)。结论:IL-17和IL-35异常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及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octopep-tide,CCK-8)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分泌IL-12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BM-DC表面CCK受体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CCK-8对LPS诱导BM-DC分泌IL-12的影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CK-8对LPS诱导BM-DC细胞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BM-DC表面存在CCK-1R和CCK-2R;CCK-8促进LPS对BM-DC表达IL-12的诱导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0-10、10-8、10-6mol·L-1);并能增加其p38磷酸化水平;CCK的1、2受体拮抗剂CR1409或CR2945均可减弱CCK-8的此种效应。结论CCK-8剂量依赖性促进了LPS诱导BM-DC分泌的IL-12,该作用由CCK-1R和CCK-2R介导,可能是通过促进p38MAPK的磷酸化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甲砜霉素联合异维A酸胶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检测患者血清辅助T细胞17( Th17)相关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2(IL-22)和白介素23(IL-23)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关系,探讨银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治疗组为寻常型银屑病4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40例;治疗组给予甲砜霉素、异维A酸胶丸口服及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IL-17、IL-22和IL-23的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IL-17、IL-22、IL-23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2、IL-23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IL-17、IL-22、IL-2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治疗组治疗前IL-17、IL-22与IL-23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 r分别为0.77、0.76、0.60,P均<0.05)。结论 IL-23/IL-17轴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IL-17、IL-22、IL-23可以作为判断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降低IL-17、IL-22、IL-23表达可能成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依那西普对类风湿关节炎(P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 1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依那西普进行治疗,对2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TNF-α、IL-6以及IL-17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7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西普对RA的临床治疗效果好,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TNF-α、IL-6以及IL-17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为研究白细胞介素 2 (IL -2 )基因修饰后对树突状细胞 (DC)表面粘附分子的变化 ,分析白细胞介素 -2对树突状细胞的活化作用。制备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用重组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 -2基因修饰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树突状细胞表型特征。结果 ,树突状细胞经IL -2基因修饰后 ,能分泌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 -2〔3.2 5ng·(1× 1 0 6)·m1 - 1·2 4h- 1〕 ,其表面MHC -Ⅱ、B7-1、B7-2和CD4 0表达明显上调。提示IL -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 ,能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与抗原提呈相关的免疫粘附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清中白介素-6和IL-1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例NSCLC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IL-6和IL-17的水平。〈br〉 结果 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NSCLC患者血清中IL-6和IL-17水平高低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IL-6和IL-17可能参与了NSCLC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两者水平检测可用于HIE的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18(IL-18)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其中进行期42例,静止期19例,退行期47例)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7、IL-18水平,并与银屑病患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进行期、静止期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退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和退行期(P<0.01);静止期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退行期(P<0.01)。(3)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与PASI评分值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1);进行期、退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与PASI评分值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但静止期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18水平与PASI评分值间无线性关系(P>0.05)。结论IL-17和IL-18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进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HSP)组3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抽取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 HSP组和HSPN组在急性发作时、治疗前抽血检测IL-17水平和Th17细胞数。结果 HSP组和HSPN组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数及IL-17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但HSPN组患儿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与HSP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血浆IL-17水平增高,Th17细胞功能增强;Th17细胞和IL-17共同参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血浆IL-17水平是HSP活动的指标之一,并且可能成为HSP早期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10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42例急性发作期患儿作为A组,64例慢性缓解期患儿作为B组,40例健康儿童作为C组。测定血清IL-17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B组和C组血清IL-17和CRP无明显差异(t=0.7128、0.4426,P>0.05),A组血清IL-17和CRP均高于B组和C组(t=9.3648、7.0614、10.7716、9.6242,P<0.01)。A组患儿血清IL-17与CRP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7026,P<0.05)。治疗4周后随访40例,血清IL-17为(152.3±21.6)ng/L;治疗后血清IL-17明显降低(t=8.7728,P<0.01)。结论血清IL-17可以用于监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的炎症状态,判断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是促炎细胞因子,通过诱导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使粒细胞分化和迁移.IL-17还参与抗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并通过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诱导抗微生物肽来参与宿主防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扁平苔藓患者组织病理的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的表达情况,探讨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在扁平苔藓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来本院皮肤性病科就诊的扁平苔藓患者36例,按照统计学原则随机选取正常人36例,将正常人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临床组,所有患者都经过皮肤病理学确诊,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法和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在扁平苔藓患者和正常人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扁平苔藓组中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的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结论 白介素17和白介素35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扁平苔藓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白细胞介素(IL)-17、IL-10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慢性心衰组)和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IL-17和IL-10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心衰组血浆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46.37±10.57) ng/L vs(32.45±4.55)ng/L],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27.49±4.19) ng/L vs(32.71±4.3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9,5.46,P<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17与IL-10呈负相关(r=-0.63,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可能与体内IL-17、IL-10的水平失衡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6.
殷杰  冯灏  陈速  杨莉 《江苏医药》2013,39(11):1280-1281
目的探讨保肝降酶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IL-17和抗核抗体(ANA)水平的影响。方法对30例慢乙肝患者(慢肝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制剂治疗3周,随机抽取乙肝病毒携带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IL-17和ANA表达。结果慢肝组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制剂治疗前后IL-17和ANA表达均无明显差异[(182.546±17.731)pg/ml vs.(177.201±16.247)pg/ml和0.867±0.446vs.0.645±0.285](P>0.05);但A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55±0.281(P<0.01和P<0.05)。结论仅使用保肝降酶治疗,不能有效降低血清IL-17及ANA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华正东  肖宏  黄铁花  马艳丽 《中国药师》2011,14(9):1317-1319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h7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3例)和卡维地洛组(25例),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检测血清中Th17型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及其相关因子IL-6、IL-23的水平。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IL-17及IL-6、IL-2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IL-17及IL-6,IL-23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卡维地洛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Th17细胞功能亢进,卡维地洛可以明显下调Th17细胞功能,该效应可能是卡维地洛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白介素17是Th17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研究发现IL-17在鼻息肉组织中明显增多,且可能参与了鼻息肉形成过程中的黏膜重建并促进了血管生长因子的高表达,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参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就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产生的IL-17在鼻息肉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的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9例心脏移植的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心肌活检和抗排斥药物血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排异反应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病人出现不同程度急性排斥反应4例,其中死亡1例;慢性排斥反应1例.结论 术后精神状况、食欲变化、心率、淋巴细胞的计数、超声心动图、抗排斥药物血浓度的综合分析能较早地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在环孢素A 骁悉 强的松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基强的松龙能有效的控制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