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琴  吴克雄  胡军 《中国医药》2012,7(2):246-246
患者男,72岁,汉族,以"反复头晕、疲乏8年,加重1周"为主诉于2010年8月入院.患者自2003年4月出现疲乏、头晕,当时入住我院,查血常规:WBC为1.9×109/L左右,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不详、给予升白细胞等对症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包括骨髓穿刺,诊断未确立.2005年5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查血常规:WBC:0.5×109/L,行骨髓穿刺(结果不详),诊断未确定,给予复方皂矾丸、利血生片治疗,血象无明显好转.2006年6月转往上海瑞金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仍未确定.2008年6月再入住我院,行骨髓穿刺后诊断考虑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并将骨髓涂片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会诊,结果诊断"MDS-RA",予对症治疗.同年7月转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相关检查,诊断"MDS-RA",给予十一酸睾酮胶丸、脱氧核苷酸钠、沙利度胺治疗,疗效不佳.血象提示三系均偏低,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疲乏头晕症状,多次入住我院,给予对症、抗感染、输血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恶性克隆造血系统疾病,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地西他滨是目前治疗MDS的优先用药,在国内已开始应用.我院对1例老年MDS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恶性克隆造血系统疾病,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地西他滨是目前治疗MDS的优先用药,在国内已开始应用。我院对1例老年MDS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西他滨是一种低甲基化药物,由于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及较好的临床疗效,被用于治疗各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现对其作用机制、药动学、药效学、安全性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地西他滨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具有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作用。地西他滨被磷酸化后,直接作用于DNA,抑制DNA甲基转移酶,从而使DNA低甲基化,细胞分化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白血病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治疗,研究组采取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控制率、不良反应率、治疗后的6个月、1年、2年生存及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白血病治疗中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临床疗效较好,且毒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好,可提高生存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效果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86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HAG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HAG组采用高三尖杉酯碱静脉滴注,1 mg/d,1次/d,阿糖胞苷静脉滴注,2 mg/kg,1次/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d,静脉滴注,1次/d,3种药物均连续使用14 d.联合组在HAG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西他滨,静脉滴注,15 mg/m2,连续输注3 h以上,每8 小时1次,连用3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随访至2016年1月,观察2组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H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疗效优于H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18,P<0.05).联合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H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减少、腹泻、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肺部感染、恶心呕吐、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AG组,复发率明显低于H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6年1月,HAG组死亡14例,联合组死亡6例,联合组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显著高于H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G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相关血细胞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低剂量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治疗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 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2016年符合纳入标准的IPSS(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评分相对高危(中、高危)老年(≥60岁)MDS患者33例。观察组(24例)给予DAC 7 mg/m2,持续泵入1 h以上,连用10 d,28 d为1个治疗周期,入组患者至少完成4个周期治疗。9例采用最佳支持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33例MDS患者中位年龄73岁(60~91岁),29例MDS及3例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患者缓解状况可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13.04%,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率为8.69%,5例获得骨髓完全缓解(mCR)中2例伴血液学改善(Hematologic improvement,HI);对照组仅1例获得HI。观察组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52.17%(12/23),显著高于对照组11.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8.5个月,较对照组(4.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耐受性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级骨髓抑制。观察组患者感染率(56.52%)略低于对照组(7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剂量DAC治疗老年中、高危MDS/CMML患者疗效显著,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实现显著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HAG联合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MDS患者86例纳入研究范围,随机分为HAG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HAG组给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联合组在HAG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西他滨治疗.比较2组淋巴细胞亚群表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中危-1组MDS患者19例,其中9例接受地西他滨15 mg·m-2 ,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10例接受地西他滨7 mg·m-2 ,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简称15 mg和7 mg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总反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9例中危-1组MDS患者经过地西他滨治疗后,1例获完全缓解(CR),7例获血液学改善(HI),11例病情稳定(SD),总反应率42%。其中,地西他滨15 mg组、7 mg组患者的总反应率分别为44%、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地西他滨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和0%,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10%,同时15 mg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2.2 U和血小板1.3 U;7 mg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0.2 U和血小板0.2 U,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三系均有所提高,其中血红蛋白改善明显(P<0.05)。结论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方案在中危-1组MDS患者中安全有效,而且其感染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提示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郑丽  宫一凡  孙雪林  张卫娜  赵妍 《中国药房》2020,(18):2269-2274
目的:系统评价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Medline、Clinical Key、Google学术、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6月26日,收集地西他滨(地西他滨组)对比传统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治疗MD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2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共计5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西他滨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OR=1.82,95%CI(1.23,2.70),P=0.003]和总有效率[OR=1.54,95%CI(1.05,2.27),P=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OR=0.26,95%CI(0.16,0.40),P<0.000 01]、感染发生率[OR=0.48,95%CI(0.27,0.85),P=0.01]和...  相似文献   

12.
乔娜  杨林花 《中国医药》2008,3(11):685-686
目的探讨JAK2V617F点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的方法检测20例PV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了解其在PV中的发生情况,探讨JAK2V617F与PV血液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20例PV患者中有14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率70.0%),16例正常对照均未检测到JAK2V617F。对部分阳性及阴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证实测序结果与检测结果一致。携带JAK2V617F阳性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升高与JAK2V617F阴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3.81,P〈0.01;t=3.49,P〈0.01)。结论PV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发生率较高,JAK2V617F阳性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高于JAK2V617F阴性,JAK2V617F可以用于临床协助诊断PV。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JAK2基因V617F突变致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全外显子测序(WES)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WES结果显示JAK2基因第14外显子V617F体细胞突变,突变丰度为28%,患儿父母未见该突变。该位点已被报道与真性红细胞增多(PV)、血小板增多症3型、Budd-Chiari综合征、急性髓性白血病相关,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ET。结论:对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增多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MPDs)中JAK2 V617F点突变与锌指蛋白转录因子(KLF4 mRNA)表达,探讨JAK2 V617F点突变与KLF4 mRNA表达水平与BCR/ABL阴性的MPDs的关系.方法 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4组JAK2 V617F点突变,根据结果分为阴性、阳性.反转录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组KLF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BCR/ABL阴性的MPDs的62例患者中JAK2 V617F 基因突变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中有5例,阳性率55.56%(5/9),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中有15例,阳性率57.69%(15/2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有23例,阳性率88.46%(23/26),慢性嗜中性白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白血病(AL)、对照组均没有阳性病例.KLF4 mRNA在每例样本中均有表达.KLF4 mRNA表达水平在PV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Ds患者存在高频率JAK2 V617F点突变,KLF4 mRNA在PV患者中高表达.JAK2 V617F突变导致了KLF4基因表达的增高.JAK2 V617F突变阳性的ET患者,易出现并发症.AS-PCR是一种简单、有效检测JAK2 V617F突变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讨论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性疾病(MPD)中的发生率与血液学变化、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JAK2V617F突变对MPD诊断、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30例MPD患者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常规以及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彩超检查的脾脏大小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30例MPD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率为70%,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阳性率为77.8%(14/1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阳性率为62.5%(5/8),慢性骨髓纤维化(CMIF)患者阳性率为50.0%(2/4)。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比突变阴性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发病的年龄偏大,脾脏肿大更显著,并且发生血栓性事件概率增加。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有助于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MPD的诊断。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与JAK2V617F突变阴性的MPD患者进行比较,存在特点为:发病时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白细胞计数较高,发病年龄偏大,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脾脏肿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25例MPD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说明该基因突变存在。结果 25例MPD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率为72%,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阳性率为92.3%(12/1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率为50%(6/12)。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BCR/ABL阴性的MPD的诊断,使MPD能够早期发现和治疗,预防和减少血栓或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Single-tube bi-directional 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 (SB-ASA)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 assays were developed and performed for JAK2V617F detection on 40 polycythemia vera (PV) samples, 31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samples, 40 acute leukemia samples, and 40 healthy control samples. Differences between detect limitations of the two assay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mutation detection rat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ome samples, the JAK2V617F burden was as low as nearly 1%, and thus more JAK2V617F-positive samples were detected by RQ-PCR than by SB-ASA assay due to the former higher detect limitation. Mutation allele ratios in PV and ET sampl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allele ratio was 0.436 ± 0.261 in PV, higher than the 0.216 ± 0.207 in ET; percentage of certainly homozygous mutation carriers in PV was 40.54%, higher than the 10% in ET. However,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no relevance between mutation allele burden and sex or age. Our result show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PV and ET may be related to the mutation allele burden of JAK2V617F.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2008, 29(2): 113–117 [译自: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9.
王晓培  程家凤  郑茜茜 《河北医药》2016,(11):1617-1620
目的 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常规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伴发血管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共68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伴发血管性疾病28例,无血管性疾病40例.回顾性分析JAK2V617F基因突变与各项指标及血管性疾病间的关系.结果 (1)68例MPN患者中存在JAK2V617F基因突变45例(66%),其中27例(79%)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6例(5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例(50%)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2)MPN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血细胞计数及常规凝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其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与JAK2V617F基因突变阴性患者比较,血细胞计数及常规凝血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8例合并血管性疾病的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血管性疾病发生率更高(P<0.05或<0.01),且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与JAK2V617F基因突变阴性患者比较,血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且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及凝血功能存在明显异常.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血栓危险因素如白细胞的升高较阴性者更显著,血管性疾病的发生率更高.初诊MPN患者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血细胞计数、常规凝血指标可初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预防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羟基脲组18例;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20例;干扰素组18例。结果羟基脲组缓解11例(61.1%),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缓解16例(80.0%),干扰素组缓解9例(50.0%)。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缓解率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缓解率较单独应用2种药物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