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剖宫产术前30min给予头孢唑啉钠3g,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术后用法同术前,每天2次,共3d。对照组术前不用任何抗生素,术后用药方法同观察组。观察2组术后体温变化、退热时间、术后病率、子宫内膜炎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病率、子宫内膜炎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体温、术后退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等特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剖宫产分娩产妇100例,随机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术前30min静注头孢唑林钠,术后12h再次静脉滴注等剂量头孢唑林钠;对照组术后回到病房后静注头孢唑林钠。结果:两组产妇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切口处的感染率、住院时间和子宫复旧的不良率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孕妇在围术期术前就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其用药剂量更少,用药时间更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头孢唑林钠对剖宫产患者围术期中预防用药的疗效与成本。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7月间妇产科收治的需剖宫产产妇136例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头孢替安围术期治疗用药,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头孢唑林钠围术期治疗用药,比较和评价两组患者围术期用药后的临床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用药后的住院时间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用药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子宫腔感染、切口感染和术后发生产褥病率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患者围术期给予头孢唑林钠治疗,有助于其产后的快速康复,缩短药物治疗时间,促进其生命体征指标的改善,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头孢替安。  相似文献   

4.
彭玲  张珂 《中国药房》2012,(24):2245-2246
目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0月剖宫产患者1062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前30min快速以2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在脐带结扎后立即静脉滴注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00mL。术后再以1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bid,3d+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qd,3d。对照组将观察组用药中的头孢唑林钠替换为头孢孟多酯钠,其他用法用量同观察组。观察2组手术后产褥病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切口感染、子宫腔感染、术后第3天血常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2组术后产褥病率、切口感染、子宫腔感染、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第3天复查的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57.30元vs.849.90元,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7,(6):1215-1216
目的:比较头孢唑林钠与头孢替安对剖宫产围术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预防用药的价值及其用药费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婴患者96例临床资料,按照其入院顺序号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剖宫产围手术期内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替安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头孢唑林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各项指标(治疗时间、抗菌药物费用、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用药后各项指标(治疗时间、抗菌药物费用、体温复常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唑林钠对剖宫产围术期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和用药费用均优于头孢替安。  相似文献   

6.
张燕萍 《海峡药学》2013,25(1):219-220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剖宫产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方法对剖宫产围手术期和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各150例预防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组(研究组)胎头娩出断脐后即单次静脉冲击给抗生素1次,术后12h内重复给药1次,术后共预防性用药24~48h。术后预防性用药组(对照组)术前术中不用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结果两组在术后体温、术后2d血象变化、抗生素用量及术后西药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病率、切口感染率、生殖道感染率及术后住院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优于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该院2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于术前30min给予二联抗生素单次预防性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于手术后对产妇给予二联抗生素静脉滴注3-7d.分析比较2组术后治愈率、最高体温、退热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及腹部切口感染情况.结果:2组术后治愈率均为100%.试验组术后退热时间为(39±8)h快于对照组的(63±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为(4.31±1.56)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32±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少于对照组的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该院2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于术前30min给予二联抗生素单次预防性静脉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于手术后对产妇给予二联抗生素静脉滴注3~7d。分析比较2组术后治愈率、最高体温、退热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及腹部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2组术后治愈率均为100%。试验组术后退热时间为(39±8)h快于对照组的(63±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为(4.31±1.56)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32±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少于对照组的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性抗生素在剖宫产围术期中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剖宫产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头孢唑啉组、头孢西丁组,各100例,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术后病率、术后体温、生殖道感染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头孢唑啉组用药费用明显低于头孢西丁组。结论头孢唑啉在剖宫产围术期中的应用足以达到预期效果,且比头孢西丁费用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单剂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100例。A组于术中断脐后立即予以头孢唑林钠1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术后无感染迹象不再加药;B组于术中断脐后予以头孢唑林钠1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术后间隔6h再以同等剂量用药1次,至术后24h停药;C组术前、术中不用药,术后予以头孢唑林钠1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3~5d停药。观察3组产妇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盆腔感染率、泌尿系统感染率、呼吸系统感染率、术后3d血象升高情况。结果 A、B组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术后3d血象升高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盆腔感染率、泌尿系统感染率及呼吸系统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单剂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疗效肯定、疗程短、不良反应少,优于术中和术后多次用药及术后连续多日用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凌秀兰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86-86,88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术期合理选用抗生素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6例剖宫产产妇分为3组,分别给予氨苄西林、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各疗效。结果 3组剖宫产产妇基本情况及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发热和血象异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感染方面氨苄西林组分别与头孢唑林钠组和头孢曲松钠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术期如应用抗生素合理,其预后一般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2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使用青霉素+甲硝唑;对照组使用头孢唑林钠。观察2组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所用药物费用、褥病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药物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3例,停药后好转;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青霉素+甲硝唑用于剖宫产术后预防感染效果明显,头孢唑林钠的应用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53例剖宫产产妇,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n=130例,仅在术后采用2.0 g头孢唑林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2次/日,连续用药3 d)和观察组(n=123例,在术前预防性使用1.0 g头孢唑林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术后予以同等剂量静脉滴注,间隔8 h,共3次),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热病率及经济学差异。结果 两组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伤口感染、最高及平均体温、热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和用药费用、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有效预防感染,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200例产妇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产妇仅术后应用抗生素,实验组产妇术前、术中和术后分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比两组产妇抗生素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产妇临床研究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产妇切口感染率、产褥感染率、体温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剖宫产产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产妇的术后康复速度,因而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陈来凤  孔卫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70-1671
目的 探讨抗生素在剖宫产围手术期中的预防应用效果.方法 将180例剖宫产围手术期患者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于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患者于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成本、伤口感染率、术后退热时间、术后血象变化、术后最高体温等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成本与对照组比较,降低150~200元;两组术后退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3,P<0.05);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25,0.951,均P<0.05);两组术后最高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876,P>0.05).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患者预防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术后感染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峰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8):14-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及用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同期分娩的100例剖宫产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50例采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照组(B组)50例于术后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产妇术后体温、血象、切口感染均无显著性差异,用药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剖腹产手术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方法科学,效果显著,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生素在剖宫产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给予抗生素,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12h用药,用药1d,而对照组则在术后用药,用药3d,比较2组住院时间、体温、术后病率、切口感染率。结果2组住院时间、体温、术后病率、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仅能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同时还能减少用药剂量,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未用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护理工作量及住院费用。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00例产妇产前无感染征兆且正常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针对影响会阴切口感染高危因素的综合性措施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对照组在应用观察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观察并比较两组会阴侧切术后体温、会阴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情况,抗生素副反应,护理工作量,住院费用。结果两组产妇产后体温、会阴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抗生素副反应发生率、护理工作量及平均住院费用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提倡能不用抗生素尽量不用的原则,需要应用抗生素时应该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我院妇产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行妇产科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前后均使用头孢呋辛钠治疗组(A组)与仅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钠治疗组(B组),每组各100例。每组均有剖宫产术、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以及子宫切除术3个亚组。术后测量患者体温,观察与记录最高体温、退热时间、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各亚组在最高体温、术后退热时间、术后感染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后均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配合治疗,更有利于控制患者体温,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术后感染以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研究与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剖宫产围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剖宫产产妇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于手术切皮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对照组术后回病房使用头孢曲松,连用3~5d。观察2组术后切口、体温、子宫复旧情况及术后病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体温、腹部切口感染率、子宫复旧不良率及术后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30min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具有显著效果,且用药时间短、无不良反应、价格低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