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变态反应性脱髓鞘模型,观察其听力学改变和耳蜗及听神经的病理变化。方法选取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分别皮下注射牛坐骨神经髓鞘碱蛋白、完全弗氏佐剂和生理盐水;对所有实验动物在免疫前、免疫结束后1、2、3、4、5、6周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检查。各绀随机抽取2只动物,2.5%戊二醛活体灌注后处死,电镜下观察听神经末梢突触间隙的变化。结果髓鞘碱蛋白免疫后的动物共37耳/20只成为模型动物,听神经近中枢段在给药后1周均出现脱髓鞘病变,给药后第3周达到高峰,随后自行缓解,在第6周基本恢复;神经末梢和毛细胞突触间隙结构上无明显变化;模型动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在实验第1周时增高,然后逐渐恢复;Ⅲ波潜伏期在实验第1周时延长,实验期间无明显恢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给药1周后于0.5、1.0、2.0kHz降低,瞬态耳声发射给药1周后所有频率均降低。结论免疫性脱髓鞘模型有听神经近中枢端脱髓鞘改变和毛细胞损伤,其听力学改变和听神经病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正畸力作用下经釉基质蛋白诱导再生的牙周组织与正常牙周组织中牙齿移动距离的差异,探讨釉基质蛋白治疗牙周疾病后牙齿正畸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2只雌性SD大鼠,将上颌两侧第一磨牙分别设为再生牙周组和正常对照组。再生牙周组采用结扎丝结扎法形成大鼠重度牙周炎实验模型,继而采用釉基质蛋白诱导牙周再生进行牙周重建。重建完成后,两组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牵引4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诱导后的重建牙周具有良好的力学反应性,釉基质蛋白可以应用于重度牙周炎正畸牙齿的牙周再生治疗。  相似文献   

3.
朱艳志  张敏  马海霞  黄林生 《重庆医学》2013,42(12):1382-1384
目的探讨在SD大鼠肝细胞癌中Shh和Gli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取体质量为170~200g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0.01%二乙基亚硝胺(DEN)自由喂养16周,对照组常规标准喂养,诱导大鼠肝细胞癌成功后,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Shh和Gli1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肝癌组织中Shh和Gl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14/16)和75.0%(12/16),对照组肝组织中检测Shh和Gl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3/10)和20.0%(2/10);两种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人工诱导的SD大鼠肝癌模型中,Hedgehog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糖尿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diabetes mellitus-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DM-CIDP)、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及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3组疾病的神经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DM-CIDP、DPN和CIDP共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组患者的腓肠神经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M-CIDP、DPN和CIDP3组患者的神经病理改变在洋葱球、薄髓鞘、轴索变性、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簇、血管基底膜增厚、炎细胞浸润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DP组出现薄髓鞘较DM-CIDP组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DP组出现轴索变性显著高于DPN组(P<0.05)和CID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N组出现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簇较DM-CIDP组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DP组血管基底膜增厚较CIDP组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DP组炎性细胞浸润较DPN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M-CIDP的神经病理改变与DPN及CIDP的病理改变均存在差异.与CIDP相比,DM-CIDP出现薄髓鞘神经纤维较少,而轴索变性及血管基底膜增厚较多;与DPN相比,DM-CIDP出现神经纤维轴索再生簇较少,而轴索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发生、演化及预后与P16、P15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5例石蜡标本中P16、P15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Ⅲ~Ⅳ级胶质瘤中P16、P15蛋白表达阴性率(60%、65%)高于Ⅰ~Ⅱ级(28%、20%),P〈0.05、P〈0.01。结论:胶质瘤发生、演化及恶性程度可能与P16、P15蛋白阴性表达有关;P16、P15蛋白阴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移植治疗脱髓鞘大鼠疗效.方法:选择50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五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A(0.02μl/g),组B(0.04μl/g),组C(0.08μl/g).除对照组外,其余四组按脊髓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为抗原致敏DA大鼠EAE动物模型造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按不同剂量注射治疗,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移植后,大鼠培养1、4周后每组观察BBB评分和电生理传导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BB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组BBB评分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电生理评分(SSEPsN1、MEPs N1波峰潜时、SSEPsN1、MEPs N1波幅)比较,3个治疗组SSEPsN1、MEPs N1波峰潜时下降,SSEPsN1、MEPs N1波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体现出剂量依赖性.结论: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移植治疗脱髓鞘大鼠效果较好,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转染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大鼠系膜细胞相关反应性基因,并观察TGFβ1对其中之一的酸性核糖体蛋白P0的影响。方法筛选经SSHPCR和反向杂交法构建的大鼠系膜细胞TGFβ1相关反应性基因cDNA消减杂交库,并进行测序及与GenBank资料作同源性比较;分别用NorthernBlot、半定量RTPCR观察TGFβ1、酸性核糖体蛋白P0基因在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和动物模型体内表达的变化。结果经筛选获得的28个反应性基因cDNA片段,长度为59~535bp,其中7个片段均和已知酸性核糖体蛋白P0基因同源性一致。在转染TGFβ1的大鼠系膜细胞中P0基因mRNA表达增强;在大鼠抗Thy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的病变肾组织中,P0基因mRNA和TGFβ1基因mRNA的上调表达趋势一致。结论酸性核糖体蛋白P0是一个与TGFβ1基因表达密切相关的基因,可能参与TGFβ1介导的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弓形虫表面抗原P35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构建弓形虫R0H株表面抗原P35基因重组表达质粒P35/pGEX-2T,并在大肠杆菌JMl09中进行表达、纯化及鉴定。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弓形虫CDNA库中扩增出编码P35抗原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2T,并在大肠杆菌JMl09中融合表达,经GSTmp^TM亲和层析柱纯化出P35重组融合蛋白,以SDS-PAGE电泳鉴定纯度、Western-blot鉴定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35/pGEX-2T,融合表达产物的分子质量约为70kDa;该蛋白抗原能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单克隆抗体及弓形虫感染的兔血清所识别。结论弓形虫表面抗原P35在大肠杆菌中有效表达,纯化蛋白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4种纯化的内耳抗原免疫致梅尼埃病样内耳病变的情况,从而了解各抗原的致病性,并明确其在内耳的分布情况.方法: 70只豚鼠随机分成A、B、C、D、E 5组(A组10只,余4组各15只),以豚鼠内耳组织抗原的4种亚组分(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28 000、42 000、58 000和68 000)作为抗原,依次免疫B、C、D和E组豚鼠,观察听觉功能、前庭功能、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和内耳形态学的改变,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其在耳蜗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免疫前后A(对照)、B组平均听阈无显著性差异,亦未见明显的内耳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后B、C、D、E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免疫后B组未发现听损动物,C组3只动物(4耳)、D组4只动物(6耳)、E组4只动物(6耳)出现听损,部分听损耳出现膜迷路积水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减少.免疫组化显示68 000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纹,Corti器也有少量分布;28 000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螺旋神经节;42 000和58 000蛋白则在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和螺旋韧带部位均有分布.结论: 粗制内耳抗原中42 000、58 000和68 000亚组分均能独立诱发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样内耳病变,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的致病内耳抗原组分可能并非一种.  相似文献   

10.
庆大霉素对豚鼠内耳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5只健康幼龄豚鼠,雌雄兼用,体重在350~400g之间,给予庆大霉素(Gen-tamicin,简称GM,河南开封制药厂生产,批号:8004102)中等程度的中毒剂量,每kg体重80mg/d大腿内侧肌肉注射,连用10d,分3组:①耳蜗切片组;②耳蜗铺片组;③组织化学染色组。每组15只,各组均用3只作正常对照,每组动物中对停药后存活24h,72h,14d,30d的动物分别行豚鼠GM中毒内耳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及组织化学染色(耳蜗中糖元及RNA的相应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从耳蜗切片和耳蜗铺片组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方法:2008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4例资料完整的HUA合并DPN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降糖治疗+神经病变的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降糖治疗+神经病变基础治疗+降尿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UA)、神经症状评分(NSS)、神经缺陷评分(NDS)及其他相关因素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uMAL)、血肌酐(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腰围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HbA1c、hsCRP、uMAL、LDL-c、SBP、腰围均有下降,HDL-c均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SS、NDS评分、UA、hsCRP、uMAL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ALB、炎症反应、血压、脂代谢紊乱可能为HUA合并DPN的危险因素,采用降尿酸、降糖及神经病变的治疗对HUA合并DPN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小琴  洪苏玲 《医学争鸣》2007,28(22):2064-2066
目的:建立一种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动物模型,寻求Toll样受体4抗体与Hsp70的关系.方法:提取豚鼠内耳膜迷路组织为抗原.将豚鼠用环磷酰胺预处理,将抗原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一起免疫豚鼠,观测Hsp70在内耳的表达;通过鼓室注射Toll样受体4抗体,再观测Hsp70在内耳的表达.结果:免疫豚鼠后听性脑干反应阈显著提高,内耳出现显著的炎细胞浸润,Hsp70的表达增强,TNF-α,NF—κB的表达增多,血清中检测到抗Hsp70抗体;加入Toll样受体4抗体后Hsp70的表达减弱,炎细胞减少,TNF-α,NF—κB的表达降低.结论:Toll样受体4抗体可下调Hsp70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半规管途径转导豚鼠内耳基因的可行性,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内耳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白色红目健康纯种豚鼠24只,将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5μl经显微手术自前半规管灌入豚鼠内耳,同法注入人工外淋巴液5μl作对照,另一组经圆窗膜注入5μl Ad—GFP基因,分别在手术后7、14、21、28d处死,0.5%硝酸银灌注耳蜗基底膜铺片显微镜观察内外毛细胞缺失,全耳蜗铺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基因导入前后及处死前测定脑干诱发电位。结果:实验组耳蜗铺片内外毛细胞缺失计数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荧光显微镜下见术侧半规管、前庭、耳蜗均有荧光表达,术后7d表达最强,以后减弱,术后28d还有表达;经半规管组前庭区表达强于耳蜗区,主要分布在前庭及外淋巴间隙;经圃窗组耳蜗区表达强于前庭区。对侧耳蜗及对照组动物呈阴性表达。手术前后脑干诱发电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半规管转导基因主要分布在前庭器官及外淋巴间隙,对耳蜗功能影响不大,是一种可行的途径:腺病毒栽体携带的基因表达有一定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年龄、性别与听觉P300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年龄、性别因素对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中P300的影响。方法 对60名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进行听觉P300测试,记录其潜伏期(PL)和波幅(Amp),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59岁的两组正常人分别与≥60岁组正常人相比,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直线相关分析提示:全年龄组内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与年龄呈正、负相关关系。60名正常人中P300各成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年龄对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均有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PL延长,Amp降低;但性别对P300的PL及Am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D)和首发抑郁症(FED)患者听觉诱发电位P50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电生理仪,对33例TRD、37例FED和35名健康对照者(HC)进行P50和认知功能检测,并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TRD患者的S2-P50波幅以及S2/S1,S1-S2和100(1-S2/S1)三种表达式与FED、H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②TRD患者的总智商、操作智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与FED、H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③TRD患者的P50异常指标与其短时记忆中的图片、再生和触觉功能损害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TRD患者比FED患者存在更为显著的感觉门P50异常和认知功能损害,其P50异常与患者的短时记忆损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编码的P16蛋白表达与卵巢癌生物学特性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人卵巢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1)P16蛋白在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卵巢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不同,表现为低分化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交界性肿瘤,两者相差显著(P〈0.05)。(2)术中发现有淋巴结及网膜转移的患者,其卵巢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转移者,两者相差非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1 6在胃癌中的表达 ,探讨P1 6蛋白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 (SP法 ) ,检测 46例胃癌组织中P1 6蛋白的表达。结果 :P1 6表达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伴淋巴结转移胃癌P1 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6.9% ,无淋巴结转移胃癌为 35.3%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P1 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胃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P16基因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基因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7.4%,且为胞浆表达,P16基因表达缺失多见于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恶性程度高的胃癌。结论:P16基因可能在胃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P16基因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1 5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 ,探讨P1 5基因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 (SP法 ) ,检测 46例胃癌组织中P1 5蛋白的表达。结果 :P1 5基因表达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和PTNM分期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P1 5基因单独表达在胃癌发展中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研究不同浸润深度胃癌及淋巴结转移性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浸润浅肌层胃癌为48.00%,浸润深肌层及全层胃癌为47.2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0例原发及淋巴结转移性胃癌的配对标本中,原发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6.67%,转移癌为16.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P16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胃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