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治疗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疗效。方法45例UA患者中,2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23例接受抗凝治疗。结果冠脉介入治疗组显效率、再发心绞痛率均低于抗凝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生左心衰竭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前者能更好地改善冠脉血管灌注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视网膜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1例本病的治疗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对SLE合并视网膜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SLE合并视网膜动脉闭塞患者大多抗磷脂抗体阳性.抗凝治疗可以改善视网膜病变,防止血栓事件再次发生;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明确;溶栓和阿司匹林治疗不能达到视网膜动脉再通和防止再次血栓形成;全视网膜光凝术或玻璃体切割可以延缓视力减退。结论:SLE合并视网膜动脉闭塞应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必要时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或玻璃体切割。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危肺栓塞的治疗方案是采用溶栓治疗还是抗凝治疗,学术界争议较大。该研究拟探讨溶栓与抗凝对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因中危肺血栓栓塞于该院治疗的患者48例,采用溶栓治疗25例,单纯抗凝治疗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长期预后。结果溶栓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6.00%,抗凝组总体有效率为60.87%(P <0.05)。溶栓组、抗凝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事件;溶栓组5例出现小出血事件,抗凝组4例小出血事件(P >0.05)。长期随访,溶栓组肺血栓栓塞再发率为4.0%;抗凝组肺血栓栓塞再发率为8.7%(P >0.05)。结论针对无溶栓治疗禁忌证的中危肺血栓栓塞患者,尽管溶栓费用较抗凝治疗为高,但其疗效好,且副作用与单纯抗凝治疗类似,安全性良好,宜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4.
375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跟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期跟踪随访,调查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患者,且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并在出院后定期跟踪随访。结果:在375例接受随访的患者中,234例达到稳定抗凝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最好,其次为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房颤患者的依从性最差。使用华法林首次负荷剂量者更易达到稳定抗凝效果;在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中,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5d内INR达到或超过目标范围的患者比例高。结论:治疗起始阶段的剂量和INR值以及性别是影响华法林达到稳定治疗和出血并发症的主要临床因素。应加强对房颤患者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引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卒中的风险,但目前我国房颤病人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临床医师应该积极改善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本文结合最新的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就如何提高房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抗凝达标率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静脉血栓栓塞(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抗凝治疗是防治VTE的主要方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华法林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外科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住院病例,旨在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145例,分为对照组和监护组。其中对照组67例患者由医生实施抗凝治疗方案。监护组7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临床药师抗凝监护。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预警值发生率与及时处理率、患者出血或栓塞事件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监护组预警值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21%vs. 52.24%),且预警值的及时处理率也高于对照组(100.00%vs. 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监护组出院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64.10%vs. 52.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在院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现2例小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监护组(2.99%vs. 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药师的抗凝监护服务可有效提高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有关肝硬化合并PVT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3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累计7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抗凝治疗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门静脉总再通率明显高于未抗凝患者[OR=6.06,95%CI(4.24,8.67),P<0.000 01]。安全性方面,抗凝患者的静脉曲张出血率低于未抗凝患者[OR=0.22,95%CI(0.08,0.60),P=0.003],而两组患者的非静脉曲张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63,95%CI(0.98,7.03),P=0.78]。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未经抗凝治疗比较,肝硬化合并PVT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可以提高门静脉血管再通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摘要:管路凝血常发牛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期间,般需使用抗凝药物。普通肝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但其有增加出血风险和发牛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新的抗凝方法各具优缺点。本文综述目前CRRT中使用的抗凝药物及抗凝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过程。结果:临床药师参与了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分析了华法林抗凝过量的原因,对患者实施了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降低患者抗凝治疗风险,提高患者抗凝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单独组各35例,单独组患者仅采用抗血小板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组[80.00%(28/35)相比60.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90 d后,联合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指数均优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凝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7例)实施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17例)实施血管内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临床治疗,两组的VAS与NHI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单纯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常面临管路凝血、出血风险等问题,正确选择抗凝剂是持续有效进行血液净化的关键。枸橼酸在体外循环管路中通过与钙离子螯合起到体外抗凝作用,其在体内迅速被氧化代谢而减少出血风险的发生。结合枸橼酸抗凝机制,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枸橼酸抗凝剂在高危出血患者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液透析、血浆置换、以及在肝功能损害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并分析了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限制点及风险,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全过程。结果:临床药师从患者基因型、肝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华法林抗凝过量原因,对患者实施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并对其进行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的个体化抗凝治疗,可提高抗凝治疗成功率,降低患者抗凝风险。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联合应用增加了出血风险,而出血风险又增加发生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输血和/或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因此,权衡抗栓效应及出血风险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临床疗效.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凝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凝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我院住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抗凝治疗的因素,探讨临床药师在抗凝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 收集我院住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38例,对抗凝药物选择、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功能监测频率、合并用药、基础疾病、出血并发症、用药教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我院CHA2DS2-VASc评分在2分及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规范抗凝覆盖率48.8%,年龄和合并冠心病会影响临床抗凝药物选择,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对患者抗凝治疗接受度影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前PT/INR在目标值范围内的患者仅占38.15%(29/76),TTRs平均值为49.57%±3.68%。年龄、性别、华法林初始剂量、出血风险、合并用药等不影响INR达标情况,合并疾病中仅消化道疾病对INR达标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住院期间患者凝血功能监测频率也影响患者INR达标率(p=0.038)。结论 目前我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规范抗凝覆盖率仍较低,临床药师可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患者抗凝药物用药教育,积极参与到抗凝管理中,提高抗凝期间凝血功能监测频率,提高抗凝达标率,促进卒中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对病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抗凝抗聚集治疗组和单用抗聚集治疗组,每组40例。比较2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联合药物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再梗死几率较小,并发症减少,致残率、致死率较对照组低。结论联合用药有助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再发梗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林川 《北方药学》2013,(7):83-83
目的:探究分析对房颤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房颤患者共50例,根据接受治疗的方式进行分组,为抗凝组与抗栓组,每组各有患者25例。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概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房颤有着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高的特点,正确使用抗栓治疗和抗凝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房颤给患者带来的生命威胁。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有较大的价值意义,但抗凝治疗方法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栓塞风险评分(CHADS2)为3-6分,出血风险评分(HEMORR2HAGES)〉2分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与抗栓组,抗凝组使用华法林钠,抗栓组使用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随访观察4年,比较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重新使用2010版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评分法(CHA2DS2-VASC)和出血风险评估法(HAS—BLED)进行回顾性评分。结果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较抗栓组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风险抗凝组较抗栓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治疗可以减少高卒中高出血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