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osano  G.  M.  C  Collins  P  Gerbara  O  马艳芬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42-43
背景: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许多有利的影响,其中非血管内皮依赖性影响仅仅在体外被证实,而在体内则尚无明确证据。本研究目的是在16例绝经期冠心病女性中评价17-β雌二醇急性给药对甲基麦角新碱所致冠状动脉反应的影响。方法:16例绝经期冠心病女性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内给予17-β雌二醇(20μg/L,1ml/min,共20min;8例)或安慰剂(5%葡萄糖,1ml/min;8例)之前和之后20min,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和冠状动脉内递增剂量给予甲基麦角新碱(2μg、10μg、30μg)后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评价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17例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未异常者,行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用冠状动脉造影判断有无冠状动脉痉挛。结果 9例临床有拟诊冠状动脉痉挛依据者,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阳性;8例X线综合征试验阴性。结论 冠状动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敏感性高,安全性好,但也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青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接受CAG检查的AMI患者,探讨CAG正常的青年人患AMI的临床特点。结果:在486例中,青年AMICAG正常者13例(2.67%),分析其临床特点,本组患者多无梗死前心绞痛、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者较多,多在应激、超量吸烟情况下发病。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青年人患AMI中,心肌梗死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栓塞等因素有关,这些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72例VA病人,均采用标准18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及病变特点做一分析。结果(1)72例VA病人中,CAG检查无异常者26例(36.11%),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20例(76.92%),发生率最高,P〈0.05。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46例(63.89%),其中心电图评价痉挛部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5例(54.35%),发生率最高P〈0.05。(2)在CAG检查存在同定狭窄者中狭窄程度〉70%且发生于LAD者12例(48.00%),RCA者6例(50.0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者5例(55.56%),并分别与同组比较发生率最高P〈0.05。其中固定狭窄〉70%者3支血管比较LAD发生率最高(52.17%)P〈0.01。结论(1)变异型心绞痛可发生于有狭窄的冠状动脉或正常冠状动脉中,前者多见。(2)血管痉挛部位多为LAD及RCA。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VA中,RCA痉挛发生率高于LAD。在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VA中,LAD痉挛发生率最高。(3)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例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右冠状动脉痉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66.7%),左前降支痉挛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16.7%),右冠、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痉挛急性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16.6%)。术中经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冠状动脉痉挛均消失,术后经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及他汀药物等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有效地指导药物治疗,临床上硝酸酯类加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背景: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早期介入治疗伴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观察了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的早期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0例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给予大剂量(25μg/kg)替罗非班快速注射随后以0.15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注18h;与162例应用阿昔单抗治疗的匹配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终点是严重和轻微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TnI)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了TnI测定,并观察1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1个月内TnI值增高至0.1μg/L者24例,TnI增高者发生心性猝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TnI〈0.1μg/,L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钙蛋白I(TnI)检测对无ST段抬高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X综合征12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业梅 《河北医学》2001,7(9):799-801
目的:探讨X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X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对12例典型劳累型心绞痛病人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给予抗心绞痛治疗,部分病人应用倍他乐克,常规使用肝及钙离子拮抗剂。结果:本组病人静息心电图正常或轻微改变,超声心动图基本正常,运动试验均为阳性(ST段压低>0.1mv)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冠状动脉窄或痉挛征象,但冠状动脉内造影剂排泄缓慢。常规抗心纹痛治疗对本组病人均有较好疗效,合用肝素、钙离子拮抗剂及倍他乐克效果尤佳。结论:X综合征的诊断要点是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发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左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麦角新碱激发试验 阴性。X综合征的治疗以抗心绞痛治疗为主,但此病有反复发作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相比,硝酸甘油(GTN)可能更常引起冠状动脉正常患者头痛的假说。这一简单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初步评估胸痛综合征和可能的CAD。患者和方法:研究中纳入了118例初发胸痛患者(66例男性,52例女性)。排除有慢性头痛史、长期应用硝酸盐类药物或接受过任何冠状动脉手术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62.5岁。在给予GTN治疗1个月内。因普通的临床适应证如复发性胸痛、心电图异常或负荷试验结果异常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CTA)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1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冠脉成像,其中65例与常规颈动脉血管造影(CAG)成像作对比。结果CTA显示205支冠状动脉正常,55支狭窄≥50%,CAG显示203支正常,57支狭窄≥50%;双源CT显示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7%、97.5%。结论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无创性检查,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对83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观察预后。结果:83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42例,占5.0%,CAG正常组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明显低于CAG异常组(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较异常组明显降低(P〈0.05),吸烟、起病前诱因较异常组显著增多(P〈0.01)。CAG正常组预后较好,发生心衰及总心血管事件少(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在无创性冠状动脉显像方面的应用及其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厦增强扫描,以对比剂增强图像行三维重建,其中39例患者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对照。结果122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angiography with CT)正常者58例;25例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CTA发现再狭窄8例;39例CTA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者,进一步于DSA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8例证实有冠状动脉病变,另11例正常(即为冠状动脉CTA的假阳性部分)。结论冠状动脉CTA是冠状动脉无创性检查的有效手段,可用于冠心病的诊断璁冠脉介入治疗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3.
40岁以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塞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年轻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探讨其病因,32例40岁以下年轻人AMI患者参加了本研究,在发病后4小时~4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发现:8例(25.0%)CAG正常,且见于下壁AMI,24例(5.0%)共有33处冠状动脉病变,左前降支病变16例,左回旋支病变8例,右冠状动脉病变9例;其中单支病变16例(66.7%),双支病变7例(29.3%),三支病变1例(4.0%)。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多存在危险因素,特别是吸烟(100%)。本文提示,年轻人AMI的主要病因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次之,且见于下壁AMI。冠状动脉病变多单支受累,且以左前降支为多。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目前有关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炎性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痉挛之间的关系尚未清楚。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痉挛与MPV及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显影正常但有胸痛的患者345例,静脉注射麦角新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根据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结果分为两组,痉挛组(60例)和无痉挛组(28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体质指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PMN)、单核细胞计数(MO)、淋巴细胞计数(LY)、血小板计数(PLT)、MPV、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冠状动脉痉挛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 痉挛组患者男性、吸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C反应蛋白水平、PMN、MO高于非痉挛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体质指数、WBC、LY、MPV、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PMN、MO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炎性反应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痉挛的病理生理过程,吸烟、PMN、MO异常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因素,MPV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将620例患者根据其年龄进行划分,将60岁以上的患者划分为老年组(n=380),将31岁至59岁的患者划分为中青年组(n=240)。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平板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将其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1)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3.68%、32.25%)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0.52%、30.00%)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老年组进行平板运动实验的准确度为63.44%,敏感性为70.52%;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准确度为74.03%,敏感性为81.41%;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特异性均为50.00%。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82%、84.4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17%、44.45%。结论: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是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一种操作简易、较为安全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86例AMI患者的CAG结果及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6例中CAG正常者8例,年龄(39+11.4)(25-52)岁;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及家族史;以情绪波动、精神压抑、大量吸烟、饮酒史者居多。结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冠状动脉正常的AMI患者其貌似正常,实属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背景:检测运动相关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疼痛及相关症状的性别差异,并研究这些结果不依赖于其他临床因素的特性。方法:对482例女性和425例男性(平均年龄58岁)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均接受运动负荷试验并采用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查。对运动中出现心绞痛且有心肌缺血MPI证据的38例女性和94例男性进行分析。观察指标:胸痛的部位、放射、强度、性质和各种非疼痛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较之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将其疼痛定位得更强烈,使用与男性患者不同的词对疼痛进行描述,且报告有更多的非疼痛相关症状(P〈0.05);她们出现颈部区域疼痛和其他不适的情况更为频繁(P〈0.05)。在对除了疼痛强度指标之外的临床或心理学变量进行校正后,上述差异中的大部分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伍于斌  潘迪光 《广西医学》2000,22(4):743-745
目的:为了解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情况。方法:选择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心肌梗塞、心瓣膜病变,经CAG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者行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31例CAG正常,无上述疾病的百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结果:(1)CAD正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时域分析的各项参数均下降(P〈0.05)。(2)伴左室肥厚者与无左室肥厚及正常人相比,每5分钟正常R-R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对冠心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7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按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并对运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85例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及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确诊冠心病者(冠心病组)46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39例。冠心病组运动试验阳性35例(76.1%),阴性11例(24.9%)。对照级运动实验阳性12例(30.7%),其中女性10例,运动试验阴性27例(69.3%)。冠心病组的平均年龄及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简便易行,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检查方法。但女性运动试验阳性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较小,而阴性则有利于否定冠心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ECT在检查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60例74处心肌桥患者进行心脏ECT检查(静息+运动),评价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供的影响,进而根据ECT检查结果分成心肌缺血组和血供正常组,给予药物干预2周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心脏ECT检查提示有心脏缺血且运动负荷后缺血加重的患者治疗后症状能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70%;心脏ECT检查(静息+运动)提示无心脏缺血的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25%,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ECT检查可以有效地指导壁冠状动脉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