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总结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7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9%。其中发热反应2例,发生率为0.46%;过敏反应1例,发生率为0.23%。结论: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临床回报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我院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机制血小板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 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黄淑清 《吉林医学》2012,33(13):2853-2854
目的:通过对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手段和措施。方法:通过输血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上较低。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滤白新鲜冰冻血浆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结论: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原因是在于实现了100%的滤白输血,并通过建立PDCA闭环管理,持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  相似文献   

4.
丁娟 《中外医疗》2012,31(1):181-181
目的探讨成分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临床上给予输注全血及输注成分血治疗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率5.6%,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2.1%。结果几年来医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成分血的用量达到99·43%。结论输注全血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输注成分血治疗。应用成分血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5.
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通过输血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机制PLT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其安全防护。方法对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认真防护,迅速有效抢救,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安全防护体系,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其安全防护.方法 对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新乡市中心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 认真防护,迅速有效抢救,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安全防护体系,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临床用血的输血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悬浮红细胞为1.87%、全血为5.62%、冰冻血浆为0.97%;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不良反应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0.16%,去白细胞全血为0.16%,去白细胞冰冻血浆为0.20%。含白细胞类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率为2.19%,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输血的患者共计2031例,各种血液成分共计2532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的年龄、输注的血液成分、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2031例受血者中15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0.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所占比例为80.0%和20.0%,无1例发生溶血反应以及其他输血反应。对输血不良反应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输注的血液成分、年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以及发血至开始输血的时间。结论要高度关注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加以警惕,采用对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受血者的输血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前用药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输血量,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分析其特征。结果共有54 000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8例,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8%。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0.43%),其次为血浆(0.09%)和红细胞(0.07%),其他血液制剂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0.73%),反复输血、耐受性差及免疫功能失调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比例高达45.09%。结论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血液制剂的滥用。输血前预防性用药不宜常规使用,对于有过敏史,反复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适量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制定相关预防措施,降低由于输血所导致的不安全事件产生的概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调查广东中山地区用血量较大的5所医院输注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的病例,共计3275人份,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填写《不良反应调查表》,并通过统计分析《不良反应调查表》计算出输注不同类型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结果3275例患者中共有27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患者共12例,发热患者15例;从血液制品类型方面来看,亚甲蓝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1%),洗涤红细胞发生率最低(0.09%)。结论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需引入新的输血技术,并推广自体输血。医师需严格把握不同患者的输血适应证,减少由于人为及技术原因所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尤柳霞  郑小蔚 《海南医学》2010,21(4):131-132
目的总结输血不良反应,降低其不良反应。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12962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5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27%,其中发热反应7例,发生率为0.05%;过敏反应28例,发生率为0.21%。结论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取从化地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869例输血患者的输血报告,对其中产生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研究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查阅选取的15869例输血病患病历中的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报单,以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查阅的15869例输血病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O.52%。这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其中过敏反应45例(占54.21%),以因输入血浆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发热反应33例(占39.76%)。以因输入红细胞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其他不良输血发应5例(占6.02%)。结论:血站需加强血液的质管工作,为临床输注提供纯度单一、品种多样、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同时,医院需提高血液输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输注血液,积极推广成分输血等措施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12886次输血治疗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886次输血治疗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次,发生率为0.52%,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4次、占65.7%,过敏反应21次、占31.3%,循环超负荷2次、占0.30%;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60%,0.47%,0.41%,0%;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去除或灭活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主要由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呈显著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关;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高的患者可使用去除或灭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保障输血安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异体输血,推广自体输血,可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和常规输血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普通红细胞悬液输注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少白红细胞悬液输注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治疗后2 h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后2 h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输血相比,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明显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建国 《中外医疗》2011,30(12):90-90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血液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抽取670例有临床输血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35例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对照组335例输注非过滤白细胞血液,观察2组输血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率为0.3%(1例),非过滤白细胞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6%(12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去除白细胞输注法,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使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5月格尔木地区临床用血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悬浮红细胞为1.32%全血为5.88%;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不良反应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0.54%,去白细胞全血为0.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8.
巢敏 《当代医学》2014,(24):29-30
目的 了解成份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来源及特点,为临床医生选择输血成份及不良反应处理提高意见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汨罗市人民医院各科室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244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这些患者的输血报告回执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在这2446例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有27例患者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对这些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成份血输注中,输注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15%(2/93);输注浓缩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为1.09%(24/2188);输血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1.05%(1/95)。在不良反应发生上,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发生率分别为59.3%、33.3%。结论 输注成份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浓缩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低;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主要引起过敏反应,浓缩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反应;临床上需要严格掌握成份输血适应证,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及影响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各临床科室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特点以及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共接收输血720次,其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共有16例,发生概率为2.22%,过敏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81.25%。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8.75%,高于其他的血液成分;儿童输血患者以及年龄小于18岁的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高于年龄大于18岁以及血液科患者;有输血史和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高。结论输血风险较高,应该严格控制输血的标准,采用滤器输注的方法进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有过敏史、未成年、有输血史等的患者要严格处理,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各类血液制品共计401 201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共有129份,按血液袋数计算,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03%。其中,重组全血和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0.32%和0.22%。129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有83例,占64.34%,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有37例,占28.68%。结论对待输血要持谨慎态度,尽量输注成分血;血浆蛋白易产生过敏反应,不能常规用来补充白蛋白,提高免疫力;输注红细胞时,尽量使用去除大部分白细胞的滤白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