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夕峰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99-2801
目的观察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47例在该院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观察组,选择47例同期在该院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1、3、7 d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9.57%(28/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55%(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是救治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LTC)治疗急性外伤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给予SLTC治疗。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3、7d颅内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58.8%,对照组2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LTC治疗急性外伤性广泛硬膜下血肿疗效肯定,可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方法 选择2011年3月份到2012年5月份在本院神经外科就诊的130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的手术方法,分析外科治疗的效果.结果 术后恢复良好(5分)的患者比例为77.7%,比例明显高于残疾或死亡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具备手术适应证者应该依据患者血肿量以及意识状态在瞳孔散大或者昏迷前进行血肿清除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价值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切口,在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行大骨瓣减压或颞肌下减压或用不吸收线固定骨瓣。结果手术结果死亡4例,死因为脑疝。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良好5例。结论绝大部分一侧幕上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达到手术要求,它暴露充分,直视下止血明确、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5.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外伤性脑疝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 large traumecraniotomy)对外伤性脑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174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所致的急性脑疝病人行急诊开颅手术,其中92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82例根据不同的血肿和挫伤灶部位采取相应的骨瓣进行手术.结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组与同期行常规马蹄型骨瓣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充分降低颅内压,对降低外伤性脑疝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湘 《河北医药》2016,(8):1158-1160
目的:分析预见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部对冲伤伴颞骨骨折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额颞部对冲伤伴颞骨骨折后畸形硬膜下血肿患者共89例。根据手术方法,回顾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双侧去骨瓣开颅手术,对照组脑疝侧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开颅,再行对侧硬膜外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3、7 d颅内压逐渐降低( P <0蜒.05);观察组术后1、3、7 d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中度残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者的急性脑膨出、癫痫、颅内感染、迟发性出血、脑脊液漏、切口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预见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部对冲伤伴颞骨骨折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快速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杨本国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31-2332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及术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采用患侧顶结节钻孔闭式引流,4例采用骨瓣开颅.结果:采用患侧顶结节钻孔闭式引流术后再出血3例.采用骨瓣开颅术后再出血1例,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适当手术治疗,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合理治疗,可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郝彬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5):134-13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15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标准(GCS)评估:良好21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死亡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迟发性血肿3例,外伤性脑梗死1例,硬膜下积液3例,减压区脑软化灶2例,外伤性癫痫4例;死亡原因:顽固性颅高压、脑干功能衰竭4例,1例家属放弃治疗。结论精细的手术操作,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注意营养支持,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恶化型颅高压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恶化型颅高压是否采用大骨瓣减压仍存在争议 ,本文主要探讨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进展性难治性颅高压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 0例进展性难治性颅内高压应用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颅脑外伤 83例 ,恶化型大面积大脑梗死 15例 ,肿瘤卒中并脑疝 2例。结果  83例脑外伤治愈 3 8例 ,轻、中残 11例 ,重残 6例 ,死亡 19例 ,病死率为 2 9% ,中、重残率为 2 6%。 15例恶化型大面积大脑梗死恢复良好 3例 ,轻、中残 6例 ,重残 4例 ,死 2例 ,病死率为 13 3 %。 2例肿瘤卒中均存活。结论 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有效地缓解颅内高压 ,可作为恶化型颅内高压的首选术式 ,适应于外伤后急性弥漫性半球或全脑肿胀、广泛脑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单纯性广泛硬膜下血肿但出血来源不明者、硬膜外血肿合并晚期脑疝和恶化型大面积大脑梗死的手术治疗。对术前已有脑疝形成的病人同时行脑疝复位或小脑幕切开术能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受伤后未有昏迷的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临床特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0年间收治的17例老年人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受伤至入院时间均在6小时之内,入院时GCS评分9~15分。结果其中11例在受伤后48小时之内急诊手术开颅清除血肿,采用美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愈出院。4例于昏迷后才急诊行以上手术,但术后长期处于植物生存状态。2例昏迷后家属放弃了进一步治疗而死亡。结论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住院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时复查颅脑CT,以便及时手术治疗,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甲泼尼龙激素治疗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上颌骨骨密度 (BMD) 的影响。方法 将 40 只大鼠随机分为 4 组, 空白对照组、 激素组、 阿霉素肾病组、 阿霉素+激素组。阿霉素肾病组及阿霉素+激素组采用间隔 1 周 2 次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 4 mg/kg 建立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 空白对照组和激素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 mg/kg。建模后激素组及阿霉素+激素组给予甲泼尼龙 30 mg/ (kg·d) 灌胃, 空白对照组及阿霉素肾病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 1 次, 连续 10 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骨钙素 (BGP)、 Ⅰ型原胶原 N-端前肽 (PINP)、 β- Ⅰ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 (CTX) 水平; 并行上颌骨 micro-CT 三维扫描检测骨小梁厚度 (Tb.Th)、 骨小梁间隙 (Tb.Sp)、骨小梁数目 (Tb.N)、 骨体积分数 (BVF)、 BMD。结果 与其余 3 组相比, 阿霉素+激素组 BGP、 PINP 降低, CTX 升高(P<0.05)。经 micro-CT 三维扫描分析, 阿霉素+激素组上颌骨发生明显骨质疏松现象, 包括骨显微结构的改变, BMD 降低、 BVF 降低、 Tb.Th 减少以及 Tb.Sp 增宽 (P<0.05)。但各组 Tb.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霉素肾病大鼠本身存在骨代谢异常, 大剂量激素治疗可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 使其骨代谢水平下降, 影响骨小梁结构。  相似文献   

12.
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作为钙调磷酸酶的抑制剂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然而,该药在患者个体间的疗效差异大。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3A4和CYP3A5是CsA体内代谢的肝药酶,此外,肠道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对该药的外排作用也显著影响CsA的吸收。目前研究示CYP3A5*3、CYP3A4*1B、*18B、*22的多态性,以及编码P-gp的ABCB1基因中的3种多态性,即C1236T、G2677T/A和C3435T,与CsA代谢及疗效相关联,但结论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还同时对参与调节CYP活性或CsA药理作用发挥路径中涉及的分子,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CY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POR)、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及甲酰肽受体1(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FPR1)的基因多态性也进行小结,从较全面的角度归纳新近关于基因多态性对CsA在体内的代谢、疗效发挥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刘珏  冯莎  王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5):1434-1438
阿尔兹海默症(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致神经纤维缠结,因此Aβ和tau是开发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的两大靶点。近些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对阿尔兹海默症有疗效。其中,匹伐他汀是他汀类新一代药,对AD的药理作用机制有:以Aβ为靶点的降胆固醇降脂作用、缓解氧化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作用、减少炎症反应作用、以及对神经血管和神经细胞及突触的保护作用,和以tau为靶点的减少tau蛋白总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这些基础研究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他汀类药物对AD疗效的临床报道,而对于匹伐他汀改善AD等神经疾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未见具体匹伐他汀相关临床报道。  相似文献   

14.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peptidases must be tightly regulated to prevent uncontrolled hydrolysis of peptide bonds, which could have devastating effects on biological systems. Peptidases are often generated as inactive propeptidases, secreted with endogenous inhibitors, or they are compartmentalized. Propeptidases become active after proteolytic removal of N-terminal activation peptides by other peptidases. Some peptidases only become active towards substrates only at certain pHs, thus confining activity to specific compartments or condition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roles proteolysis plays in regulating GPCRs. At the cell-surface, certain GPCRs are regulated by the hydrolytic inactivation of bioactive peptides by membrane-anchored peptidases, which prevent signalling. Conversely, cell-surface peptidases can also generate bioactive peptides, which directly activate GPCRs. Alternatively, cell-surface peptidases activated by GPCRs, can generate bioactive peptides to cause transactivation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thereby promoting signalling. Certain peptidases can signal directly to cells, by cleaving GPCR to initiate intracellular signalling cascades. Intracellular peptidases also regulate GPCRs; lysosomal peptidases destroy GPCRs in lysosomes to permanently terminate signalling and mediate down-regulation; endosomal peptidases cleave internalized peptide agonists to regulate GPCR recycling, resensitization and signalling; and soluble intracellular peptidases also participate in GPCR function by regulating the ubiquitination state of GPCRs, thereby altering GPCR signalling and fate. Although the use of peptidase inhibitors has already brought succes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the discovery of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volving proteolysis that control GPCRs may provide additional targets to modulate dysregulated GPCR signalling in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表达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H5N1 avian influenza A virus,H5N1 AIAV)NIBRG14株结构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为研制新型人用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反转录PCR扩增H5N1 AIAV NIBRG14株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编码基因,并将改造的HANA基因克隆至痘苗病毒穿梭质粒 pSCCK。在重组质粒与痘苗病毒天坛株(vaccinia virus Tiantan,VTT)于Vero细胞中发生同源重组后,筛选同时表达HA和NA的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反转录PCR扩增的HANA基因大小约分别为1 700和1 400 bp,与预期相同。DNA测序证实,改造的HANA序列正确。对获得的rVTT-HA/NA进行PCR及测序表明,HANA基因正确插入VTT。蛋白质印迹显示,rVTT-HA/NA感染的Vero细胞表达的HA和NA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表达的HA具有血凝活性,血凝滴度为1∶32。结论  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可稳定表达H5N1 AIAV NIBRG14株的HA和N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托法替布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拮抗剂益赛普分别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RRA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枸橼酸托法替布(5 mg)联合甲氨蝶呤(10 mg)治疗,B组单用益赛普(25 mg)治疗,C组采用益赛普(25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美托洛尔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美托洛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组,美托洛尔组口服给予美托洛尔40 mg·kg-1,美托洛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组口服给予银杏叶片28.8 mg·kg-1(按黄酮醇苷量)和美托洛尔40 mg·kg-1。给药后2,5,10,20,40,60,90,120,240,360,480,720 min股动脉采血,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美托洛尔及代谢物血药浓度。结果:美托洛尔组联合灌胃给予银杏叶提取物与美托洛尔后,美托洛尔Ka和AUC0-t显著降低(P<0.05),tmax显著增加(P<0.05),美托洛尔代谢产物O-去甲基美托洛尔和α-羟基化美托洛尔AUC0-t显著增加(P<0.05),而CL显著减小(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抑制其代谢物O-去甲基美托洛尔和α-羟基化美托洛尔的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优化福司氟康唑合成工艺。方法 以廉价易得氟康唑为起始原料,使用三氯氧磷进行氯磷酸酯化,之后与苄 醇进行缩合,得到中间体 c,将中间体 c 用 Pd/C 催化,以甲酸铵为氢供体,进行脱苄基,经过酸化,析晶,得福司氟康唑。结 果 总收率达 70.7%,纯度为 98.8%,产品结构经 1 H NMR 确证。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该合成过程操作简单, 起始原料便宜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准确快速检测灭活疫苗中β-丙内酯(β-propiolactone , BPL)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BPL含量检测,用外标法计算BPL含量。对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系统适应性、线性和范围、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BPL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在相应保留时间内可见BPL峰,阴性对照溶液未出峰。BPL峰5次进样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且与其他峰分离度大于1.5。BPL的浓度在1.11~35.52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成线性关系。浓度分别为2.22、4.44和8.88 μg/ml的供试品溶液回收率在97.3%~106.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检测限为0.30 μg/ml,定量限为0.49 μg/ml。结论  建立的BPL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系统适应性、线性和范围、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符合定量检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IL-6是炎症反应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参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监测IL-6水平可在临床早期判断疾病类型,对了解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IL-6通路是维持机体平衡和许多疾病失调的关键途径,靶向IL-6通路的抗体药物成为多种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创新疗法,并有可能应用于可产生细胞因子风暴的其他疾病。此文针对国内外已上市及在研靶向IL-6/IL-6受体信号通路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