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研究PICCO技术(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给予CVP监测补液,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1个月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能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O联合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0例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依据PICCO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则联合PICCO及ICP进行液体管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颅脑恢复率及生成率均明显增高,GCS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ICCO联合ICP监测能进一步改善颅脑损失患者液体管理,提高颅脑恢复的几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黄振林  张维 《九江医学》2005,20(2):46-48
目的:探讨适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的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范围,指导临床补液。方法:通过对60例病人低灌注和高灌注补液方法下CV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rO2)的监测,统计分析既能保持有效脑灌注和脑代谢又兼顾内环境相对稳定的CVP适合范围,并依此调整液体及输液速度。结果:CVP数值维持在3-7cmH2O范围内病人的ICP及PbrO2指标相对正常,病人的抢救成活率明显增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对CVP、ICP、PbrO2的联合监测所得出的CVP数值既能保证体循环的稳定又能结合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用以作为衡量临床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的标准能有效防止因输液量及速度不当所造成脑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探讨PICCO(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影响.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技术(PICCO)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入住ICU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实验组17例,采用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技术(PICCO)分析指导液体管理;对照A组17例,采用检测中心静脉压技术(CVP)指导液体管理;对照B组16例,采用无创伤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查分析仪(CBA)指导液体管理.各组通过不同方式检测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通过观测结果进行液体管理.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以及患者病死率等参数.结果①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B组患者住院时间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情况:治疗后,3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所升高,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GCS评分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A:10%、B: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病死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A:6.7%、B: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搏指数连续输出量技术(PICCO)能精确、全面地反映患者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医护人员通过PICCO显示的各项参数,可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血液管理,有效减少患者ICU住院时间、提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降低患者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液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后液体疗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朝晖  叶湛 《浙江医学》2001,23(6):332-33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液体疗法的应用,方法:将1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限制液体与钠入量,B组根据进出量调整液体入量,应用不同补液方法,同时监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变化,比较肺部感染,低血压发生率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B组患者伤后GCS、GOS优于A组(均P<0.05),B组低血压、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A组(均P<0.05),两组颅内压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限制液体与钠入量而保持液体进出平衡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和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及Fugl-Meyer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者比例分别为71.88%和84.38%,均高于对照组,而Fugl-Meyer评分轻度障碍者比例分别为56.25%和81.25%,其也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中的效果较好,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液体疗法通过提高脑灌注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北京东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平衡液+胶体液+脱水剂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剂。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脑灌注压(CPP)、GCS评分并进行比较,评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液体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①实验组平均CPP升高了(10.80±4.84)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平均CPP升高了(7.13±3.29)mm Hg。两组治疗后CPP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CPP[(70.13±4.52)mm Hg]高于对照组[(66.47±3.6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平均GCS评分提高了(1.60±1.35)分,对照组平均GCS评分提高了(1.13±0.64)分。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体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PP,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O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应用。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8例,随机分为2组:A组72例,采用传统液体管理方式;B组96例,应用PICCO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结果2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长、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输液量(3120±52)mL、输血量(800±27)mL明显多于B组[(2064±18)mL、(500±31)mL](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A组(0.6±0.1)mg少于B组(1.4±0.2) mg(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17例)明显高于B组(5例)(P<0.05)。结论 PICCO是一种简单,微创,对重症患者进行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监测的有效工具,可有效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灌注,减少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门诊急诊收治的98例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系统化护理管理分为A组(46例)和B组(52例),A组患者仅给予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护理,而B组患者则给予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B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短(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尼莫通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我院自1996年以来61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其中,29例按常规综合治疗,32例采用尼莫通等综合治疗。结果:29例按常规综合治疗的死亡11例,恢复良好或中残11例,重残7例;按尼莫通等综合治疗的死亡5例,恢复良好或中残21例,重残6例。结论:尼莫通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昏迷时间,减少残存率。  相似文献   

12.
黄伊明 《海南医学》2013,24(1):99-100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胸腔内血容积(ITB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数进行液体复苏指导。结果 16例患者好转转出ICU,4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ICCO容量监测在指导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有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加之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呼吸功能受抑制,不能有效将口咽、气管内的呕吐物、血凝块及痰液咳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则可造成患者窒息、缺氧,加重脑水肿 ,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管理,是抢救患者成败的关键。现将如何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管理的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07例,GCS计分均低于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154例,开放性颅脑损53例。男163例,女44例。年龄4~86岁,平均39岁。全部行CT扫描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评价气道廓清技术(ACT)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在给予抗感染药物、祛痰药物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药物治疗、雾化祛痰、气道湿化、翻身拍背,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传统自体排痰技术协助排痰;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气道廓清技术。比较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PO2、PCO2、SpO2、气管套管带管时间。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均有改善(P<0.05);2组患者PO2、PCO2、SpO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SpO2水平在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套管带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气道廓清技术能够有效排除痰液,可改善肺部通气功能、改善患者的痰液性状,有利于患者尽早拔除气管套管,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T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HBO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高压氧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其后期疗效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后HBOT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7天,HBOT组脑血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HBOT组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从总有效率看,HBOT组在伤后6月的治疗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高压氧的治疗措施,能明显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氧摄取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高压氧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颅脑损伤治疗总有效率94.6%,对照组83.9%,两组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助于脑组织功能恢复,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辉清  谢礼涵 《吉林医学》2005,26(12):1280-1281
目的:总结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护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8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ICP监护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V级(恢复良好)62例,IV级(中残)38例,III级(重残)25例,II级(植物生存)15例,I级(死亡)46例。死亡率24.7%。发现术后IPC水平与患者临床表现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ICP监护有助于发现术后迟发性血肿及指导治疗,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改良颅骨漂浮技术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使用改良颅骨漂浮技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19.
陈汝纯 《广西医学》1999,21(4):713-717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密切的临床观察和监护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呼吸、循环、颅内高压、消化道功能、瞳孔变化、高热、多功能不全方面近年监护技术进展作一综述。1呼吸功能监护1....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伤后昏迷在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改变。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的成功率,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自2000年以来我科重症监护室通过多配备护理人员,采取从细节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质量意识、补薄弱环节,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存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