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木质家具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为职业监管部门做好企业职业卫生许可证发放工作提供参考,对7家木质家具企业的96名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各种检测结果异常人员共42人,其中听力损伤35人,占接触噪声人数的39.3%;血常规异常4人,占接触苯人数的21.1%。复查后发现职业禁忌证7人,其中噪声接触者听力损伤6人,苯接触者白细胞下降1人。建议木质家具企业要改善作业环境,加强职工个体防护、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有效地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汤叶花  方翠萍  沈菊华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94-2896
目的了解和改善印刷业和制鞋业等作业环境中的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上海市奉贤区进行作业环境苯系物检测的企业,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其中的6家企业及接触苯系物的作业人员作为干预对象,分别进行防护设施改进、加强个人防护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等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测定车间环境中苯系物浓度和进行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6家企业干预后车间环境监测点的苯系物浓度有明显的降低(P0.01),125名作业人员的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均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结论改善作业人员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投入以及职业卫生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作业环境中苯系物浓度对作业人员的不良影响,对苯系物引起的急、慢性苯中毒的预防和提高作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新区企业使用低浓度苯的职业危害现状,为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区内36家使用低浓度苯的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同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进行检测和原材料挥发性组份分析,对203名接触低浓度苯作业工人和198名行政办公等不接触苯的工作人员行职业健康检查,将资料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低浓度苯接触者、不接触苯工作人员作业场所中苯浓度均小于实验室最低检出浓度;76份含苯化学物质样本挥发性组份分析苯的相对丰度0.9%~1.4%;接触低浓度苯作业人员、不接触低浓度苯工作人员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心电图等其他身体指标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低浓度苯作业人员白细胞计数低下率8.87%,高于不接触苯的工作人员的5.05%,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5)。203名苯接触者中,不同性别劳动者白细胞计数低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工龄延长其白细胞计数低下率也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P0.05)。结论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对劳动者造血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企业应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北京市某木质家具厂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企业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月,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通过现场管理情况以及检测结果对木质家具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劳动者接触的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甲醛、正己烷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33.3%接触木粉尘的作业岗位木粉尘浓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20.0%接触噪声的作业岗位噪声强度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2017年企业未进行劳动者职业病健康检查;防护设施不符合要求;封边区和包装区的劳动者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符合《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结论北京市某木质家具厂整体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部分接触木粉尘、噪声的作业岗位危害控制效果较差,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家具制造企业职业性苯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评估企业苯职业危害现状.方法 对234家家具制造企业1 521名职业性苯接触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抽取其中39家企业进行作业场所中苯浓度检测.结果 90个采样点中,苯含量超标26个点(28.9%),甲苯超标2个点(2.2%).1 521位劳动者中,白细胞低于正常84人(5.5%),不同性别、不同工龄劳动者白细胞低下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低于正常33人(2.2%),血小板低于正常5人(0.3%);心电图、尿常规、肝功、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7%、2.9%、2.0%、1.9%.结论 廊坊市香河县家具制造企业职业接触苯的部分劳动者造血系统受到损害,企业苯职业危害较为严重,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防护工作,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苯系物作业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该类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检测车间苯系物浓度与工人个体接触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不同工龄组工人血常规各项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甲苯作业场所检测与个体采样结果均未超标,作业场所二甲苯检测点不合格率5.6%,1名工人二甲苯个体采样结果超标。16家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总费用209.8万元,接害劳动者人均职业卫生经费3 240元。 结论 应继续加强宝山区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切实保护苯系物作业工人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查家具工业中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估作业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职业危害程度,为促进职业卫生“一级预防”和改善工人劳动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治对策。1对象与方法 以19家制造家具工业企业(木家具工业企业9家,金属家具工业企业8家,竹品家具工业企业2家)的204个操作岗位的21个工种为调查对象。作业环境中接触生产性粉尘、化学毒物、物理有害因素等工作岗位,按国家标准有关分级法[1,2]和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一劳动卫生分册》中有害作业监督管理分级方法进行职业危害程度评估。2结果与分析2.1职业性有害…  相似文献   

8.
舒春燕  邓力 《职业与健康》2013,(19):2461-2463
目的评估重庆市璧山县制鞋企业职业卫生现况,提出监管建议。方法对制鞋企业劳动者近5年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对相关企业的作业场所空气中苯及苯系物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制鞋业劳动者职业健康整体状况不佳,2008年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合格率最高,为83.99%;2012年合格率最低,为75.04%。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以上岗前和在岗期间检查为主,离岗时检查几乎为零。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苯及其苯系物)检测合格率均不高,主要为苯超标。2012年检测合格率最高(61.70%),2010年检测合格率最低(17.81%)。结论该县制鞋业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不力,应着力提高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李萍  马银龙 《职业与健康》2005,21(12):1922-1923
为了解家具制造业职业危害及作业工人健康状况,促进用人单位做好职业卫生工作,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的发生,为今后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3年8月至10月,对辖区内5家家具制造企业进行了职业危害及作业工人健康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木制家具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的现状.方法 调查该类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情况,对工作场所木尘和"三苯"进行检测,对接触木尘和"三苯"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77家木制家具生产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设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木尘和苯的空气浓度不合格率分别为27.8%和13.9%;接触木尘劳动者中肺通气功能异常率和接触"三苯"劳动者白细胞低的比率分别为4.2%和2.7%,同时劳动者还有不同程度的尿常规和转氨酶异常以及血压、心电图异常等.结论 木制家具生产企业工作场所木尘和"三苯"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已造成一定危害;缺乏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个体防护用品、规章等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木制家具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对2015年无锡地区所有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体检机构的有毒有害因素作业工人健康检查卡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区、江阴、宜兴等地,锡山区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总检出率最高(2.75%);健康检查重点行业为制造业,总检出率较高的行业为建筑业(5.71%)和制造业(0.79%);经济类型以外商经济企业和私有经济企业为主;私有经济企业最多,且总检出率最高(0.62%);主要危害因素以噪声、粉尘、甲苯、高温、苯等为主,接触噪声、矽尘、铅及其化合物作业人员职业疑似职业病、禁忌证检出率较高。噪声、粉尘、苯系物、铅等是本市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应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车间空气中苯污染控制对策及效果。方法分析海门市某工业园区4家企业车间空气中苯浓度变化状况,在企业原有的设备基础上对企业现有防护设施进行改造,结合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卫生指导等措施,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车间作业环境明显改善,4家企业环境苯检测合格率整改前为19.30%,整改后升到91.23%,车间空气中苯浓度控制在国家容许浓度范围内,治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工健康状况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苯危害控制措施较为有效,为今后改扩建企业苯毒危害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调查黑龙江省9家焦化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及职业卫生管理现状。结果显示,焦化企业职业危害严重,工艺自动化程度低。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以改善企业作业环境,从而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制鞋厂苯作业环境健康危害和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和改善某制鞋厂苯的职业健康危害情况,为防治职业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劳动卫生学调查方法。结果与分析车间空气中苯浓度整改前为3.85~52.33mg/m3,整改后浓度降至1.28~4.01mg/m3;作业工人自觉症状在整改后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工月经异常,整改前后明显的改善(P<0.01),接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血红蛋白(Hb)含量异常在整改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卫生指导对促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工人健康监护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是预防医学分支中的一门应用学科。职业卫生主要以劳动者群体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作业环境和体面劳动(decent work)的社会氛围,从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提高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而职业医学则以劳动者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潜在威胁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等临床医学照护[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涵盖预防医学领域"三级预防"的不同阶段,职业卫生侧重于关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中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及其对健康和职业生命质量的影响,采取"第一级预防",从源头上消除或控制接触,构建卫生安全的作业场所(healthy workplace)。职业医学的任务则侧重于"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对可能受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进行早期检测和及时处置,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损害的继续发展,并给予明确诊断、合理治疗,积极促进康复,所以职业医学亦属临床医学范畴,为塑造"健康劳动者"(healthy worker)提供医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大兴区部分企业员工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企业员工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今后开展企业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5月,在大兴区随机选取印刷、家具和机械制造类等共4家企业32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兴区从事职业病危害生产作业的劳动者对职业健康监护、劳动者应享有的职业卫生权利、生产中有害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长期涉苯作业对人体的危害、从事有害作业可能导致的职业损伤等方面知晓率较低。结论今后应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7.
姚利颖  王伟琴  张丽 《职业与健康》2011,27(19):2190-2191
目的了解杭州市江干区印刷企业职业卫生现状。方法收集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和有毒有害工人健康监护数据,对江干区印刷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点检测合格率较低的依次为噪声(70.5%)、苯系化合物(苯98.5%、甲苯98.5%、二甲苯100.00%);劳动者职业健康漏检率较高的依次为汽油(22.5%)、噪声(20.0%)、苯系化合物(17.1%);体检异常率较高的依次为噪声(13.2%)、苯系化合物(8.1%);职业卫生培训率较低的依次为噪声(60.1%)、苯系化合物(72.9%)。结论该区印刷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为噪声、苯系化合物,应加强对该类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好作业人员接触噪声、苯系化合物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制鞋业的职业病危害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卫生干预措施对深圳某区制鞋业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按照GBZ188的要求,对制鞋企业450名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针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建议用人单位改善工作场所,加强劳动者培训与个人防护,实行定期轮岗制,并结合饮食调整等一系列职业卫生干预措施,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其前后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生产岗位劳动者与非生产岗位的血常规异常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胸透、心电图、B超结果、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干预措施后,毒物检测的合格率较干预前好转,生产岗位劳动者复查血常规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数显著降低,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制鞋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危害主要表现在对造血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和加强个人防护以及培训、轮岗、饮食等卫生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具有明显的效果,为制鞋业劳动者的分职业健康检查和防治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苯及其化合物作业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类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检测车间苯系物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作业场所检测苯未超标,作业场所甲苯、二甲苯检测点不合格率分别为4.5%和6.8%。不同性别组工人血常规各项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工龄组工人血常规各项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家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总费用167.9万元,接害劳动者人均职业卫生经费5 750元。结论应继续加强金山区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切实保护苯系物作业工人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汽车制造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方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合肥市某汽车制造集团下属的13个企业177个作业现场监测点进行现场职业卫生检测,对1895名一线员工和部分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作业现场环境噪声检测合格率仅为19.5%,劳动者听力损伤的总检出率高达16.7%;粉尘的检测合格率为84.4%,高千伏全胸片和肺功能检查的总阳性率分别为5.4%和8.8%;苯系物检测合格率为97.3%,苯作业工人血常规异常阳性检出率为8.9%。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粉尘作业工人的肺功能损伤发生率(0.9%),苯作业工人血常规异常检查率明显高于非苯作业工人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噪声是该集团目前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而粉尘和苯的职业危害也不能忽视。应加强监控和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