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以突发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不省人事为特征。以病情轻重,病位深浅,有无神志障碍,中风又分为中经中络和中脏中腑两大类。临床上中脏腑之闭证,往往兼见大便秘结多日不行,这一兼证,多不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中医治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顺权 《中医杂志》2003,44(8):627-628
中风又名“卒中”,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历来按发病时有无神志障碍区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近年来由于CT及MRI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提出了按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分类,治疗上也按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辨证施治。其中急性期脑水肿的治疗是整个病程的关键。为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清热开窍、清肝熄风、通腑泻热、活血祛瘀、益气固脱5  相似文献   

3.
《中医杂志》2009,50(9)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急性期以标实为主,风邪所致气血逆乱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动因,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瘀火热之象渐显,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约有40%~50%的中风患者表现出痰热腑实证[1].急性中风通腑有利于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等症的好转,可减轻或防止中风之变证的发生[2].  相似文献   

4.
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促醒作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腑泻浊中药。结果治疗组神志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泻浊法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患者的疗效,且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风的经络脏腑辨证与病史及颅脑CT影像的关系,以求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经络脏腑辨证分型,将中风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总结出206例中风患者病史及颅脑CT影像规律。结果:病史中高血压与中脏腑、糖尿病与中经络、房颤与中腑具有较高相关性。CT检测中中经络多为局限、非功能区病灶;中脏腑多为大面积、功能区病灶。结论:中风的颅脑CT影像与中风的经络脏腑病位有密切关系,对中风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及时作CT检查和选择治疗方法、判断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冯淑红 《河北中医》1998,20(3):190-190
中风是以口眼(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甚至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分、病情轻者口眼(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称为中经络;病情重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称为中脏腑,中脏腑者必同时山现中经络的症候、现将病情变化观察重点及护理要点介绍如下.1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神志的变化.中经络者意识障碍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亦短;中脏腑得多有昏迷,一般起病急骤,突然意识丧失.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若突然头痛,频繁呕吐,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头痛剧烈、烦躁不安的病员,按医嘱给予脱水剂或镇静止痛剂,禁用吗啡、杜冷丁,慎用冬眠灵,因这些药物有抑制呼吸中枢或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余诊疗本病,略有心得,现录于此,以就正于同道。一、中脏开窍为先中风中脏腑者多表现为闭证,闭而得开可望生机,闭而不开者,或一闭到底或由闭转脱,乃致死亡。故及早地使用开窍剂,促使神志转清,对本病的预后有极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8.
对中风的并证与治疗体会王盛阁乌海市中蒙医院(016000)1994年8月4日收稿中风可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而中脏腑者又可分为闭证与脱证。凡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言蹇涩而神志不清醒者为中经络,以上诸症并兼有神志障碍者为脏腑。现在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  相似文献   

9.
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并伴有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响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中经络者多无神志障碍而病轻,仅表现为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及半身不遂;中脏腑则以猝然昏仆为发病特征,常因有神志不清而病重。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面神经麻痹等病),或称脑卒中。  相似文献   

10.
王曰平 《光明中医》2003,18(4):29-29
中风又名卒中 ,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语言不利 ,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均属本病范畴。本病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 ,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 ,中风分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脏腑有闭症与脱症之分。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 ,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此类病发生都较急骤 ,病死率高 ,后遗症多。病后搞好护理对其康复极为重要。1 严密观察病情中风一病 ,病情变化迅速 ,临床表现复杂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中风后神志清楚或昏迷 …  相似文献   

11.
中风中脏腑阳闭证是中风临床危候,除具有急性中风临床症状外,中腑为病势轻浅,仅有短暂神志昏蒙;中脏为病势深重,有较长时间的神志昏愦,临床治疗十分棘手。近两年,我们运用凉肝息风、清心化痰之“风火煎”治疗此证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50岁以下1例,50~60岁5例,60~70岁10例,70~80岁3例,80岁以上1例;其中脑出血者15例,出血量最大200ml,最小5ml,多数为20~40ml,另有5例多发性脑梗塞。上述病例均经CT确诊。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对此句经文之理解,历代注家多是位文释义,认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胜是以四个不同层次来表明中风病狂的轻重深浅程度.如清·尤在泾《全匮要略心典》云:“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绝大,故络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胜,则邪速深矣。”一般而言,邪人脏腑,当是聪轻而脏重,如《全区·脏腑经络先后病》云:“血气(往:邪气)人赃即死,人腑即愈。”中风中胜多以神志障碍为主,但《金医·中风病》邪入…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通报》2014,(2):13-13
中风证宜从洁古、东垣之论,以中脏、中腑、中血脉为辨证之的。洁古云:中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九窍。东垣亦云: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中血脉则口眼斜。而方书所载,混言外有六经之形症,以大小续命汤为主。夫人身脏腑有十二经,  相似文献   

14.
脏腑病变是中医内科病变的主体。就治疗而言,脏病治脏,腑病治腑,自在情理之中。但由于脏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临床治疗时就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治疗思路——脏病治腑。兹就脏病治腑的理论依据与临床运用加以拙议。  相似文献   

15.
丁元庆 《中医教育》2006,25(2):52-54
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风》一节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商榷。主要涉及:在中风主症方面:“昏仆”是中风主症但却不是必见症状,“口眼喎斜”还是“口舌歪斜”,中风主症不能没有“偏身麻木(偏身感觉异常)”;中脏腑与“中腑脏”;痰热腑实证的归类与主症;选方用药的几个问题以及教材规范化等。  相似文献   

16.
肝胃相关理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理论认为,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指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即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这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如肝与胃,心与胃,肺与膀胱等等。因此,深入探讨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脏腑相关的辨证规律,将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风又名“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要症状。中风证在临床辨证上,有在经在络,入脏入腑之不同,治法上有祛风通络,养血滋阴,平肝潜阳,豁痰开窍亦各异。笔者现就牵正散加减治愈中风偏瘫三例报导如下: 牵正散的组方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常伴头晕,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中风有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之分,而临床上缺血性中风以中经络较为常见,以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笔者运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中经络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并与用西药常规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证的病症。其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1]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不伴神志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中风又名脑卒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好发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其中中脏腑者病情凶险,病人出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等,因此临床上对中脏腑者除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外,还尤应给予辨证施护,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减少病人和家属的负担和痛苦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