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8年有关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39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给药次数、联合用药及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9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15例,占38.4%;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氟喹诺酮类药18例,占46.2%,硝基咪唑类10例,占25.6%;静脉给药29例,占74.4%;无联合用药23例,占59%;发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停药,镇静、抗胆碱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率100%.结论:患者的年龄、病生理状况、药物的脂溶性、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等都是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内核糖核酸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有关医药数据库,下载原始病例报道,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共获得19篇25例核糖核酸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男19例(76%),40岁以上的患者22例(88%),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主(一般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其他不良反应仅为个例报道。结论:注意患者和适应证的选择,密切监测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并及时处理可有效预防核糖核酸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致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干预策略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23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给药途径及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的占96.60%,为导致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因给药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各占34.47%、33.19%,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需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7,(4):807-809
目的:分析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合理用药对策。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从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检索华蟾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共检索出63例患者因使用华蟾素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患者的年龄和不良反应类型以及发生时间,并提出合理用药对策。结果:63例华蟾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患者(占60.32%)明显多于女性为39.68%(P<0.05),患者年龄为18~45岁(占77.7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病例(P<0.05);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的占第1、2位分别为49.21%和38.09%,偶见静脉炎、休克和白细胞计数减少;多次用药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6.19%高于首次用药为7.94%(P<0.0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在给药2~3 d间(占41.27%)与给药4~10 d间(占49.21%)。结论:采用华蟾素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过敏和发热反应,未见死亡病例;临床中应对症处理不良反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2012年度我院10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点评其中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根据我院2012年药物不良反报表103例,按照患者年龄、用药时间、用药途径及药品类型等进行分析,并点评其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中以抗菌药物最多,占总数的42.72%,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68.93%。结论用药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是医、护、药共同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蓓 《中国药物评价》2013,30(1):42-43,48
目的:探讨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规律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哈尔滨市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间的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居多,占22.18%;静脉注射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4.4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5%。抗感染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61.31%。结论:临床应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合理用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的550份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患者占28.0%;抗生素ADR占61.64%;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7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抗感染药学》2018,(1):60-63
目的:分析头孢类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策,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市辖内医院上报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210例报告,分析ADRs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其对策。结果:210例ADR报告中,不良反应涉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4个品种(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等),其中以头孢曲松占30.48%和头孢噻肟占22.86%,在ADRs报告中占比最高;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给药的198例占94.29%,口服给药12例占5.71%;在不良反应中以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112例占53.33%),其次累及消化系统45例占21.43%;在发生头孢菌素类ADR患者的原患疾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132例占62.86%),其次为手术预防感染(25例占11.90%)。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较多见,应重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理用药,规范给药剂量、时间以及给药方式;用药前应做好皮肤试验的测试,全面了解用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等,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7月我院各科室呈报的196例ADR,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ADR患者中,男性100例(占51.02%),女性96例(占48.98%);>18~6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156例,占79.59%),其次为>60岁患者(24例,占12.24%);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共138例,占70.41%;抗感染药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为111例,占56.6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反应为主。结论:应积极开展ADR监测,降低漏报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2):341-343
目的:分析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相关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上报的3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以及涉及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等因素。结果:3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段在18~40岁患者占41.4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药物类别中抗感染药物占36.52%显著高于其他类别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构成比分别占13.91%和10.14%,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占55.65%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口服给药占26.38%仅次于静脉滴注;累及消化系统占56.52%显著高于其他脏器和系统,累及心血管系统占24.93%仅次于消化系统。结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予以全面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一定规律与特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指导,从而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94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疑似死亡病例最为多见(48.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9.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67.4%);超过半数病例在用药后2小时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64.9%);患者死因中,因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最为多见(48.9%),其次为循环系统损伤、循环-呼吸系统损伤致死等。结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广泛应用和药品质量的良莠不齐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和分析269例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不良反应。方法:随机纳入269例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应用药物、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参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判定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新药不良反应。结果:我院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为7类,其中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比为92.57%,其次为口服,占比为4.09%。临床上多对肿瘤患者采用多药联用治疗,因而无法确定何种药物引发不良药物反应,此次研究中,怀疑用药合计326例,其中,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占比34.66%,其他类肿瘤药物占比30.06%。结论:为了提升抗肿瘤效果,临床医师必须对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药物基因为患者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有效抑制用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426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上报的426例ADR报告,对ADR病例的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种类、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53.40%;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占85.6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88例)最为常见;在中药制剂中,舒血宁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占43.42%;他汀类药物的ADR发生率在口服制剂申居首位,占28.33%.结论:应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合理选择溶媒,避免盲目联合用药,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整理我院2015年度上报ADR报告444份,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44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老年患者(﹥50岁)发生较多,占53.6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为主,占60.59%;抗感染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1.0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常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受累组织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多,分别占38.06%和22.97%.结论:临床用药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肽酶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药数据库,下载原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抑肽酶致过敏性休克与患者性别、给药途径与剂量等无关;以速发型(30 min以内发生者占84.3%)为主,缓发型仅占3.9%;皮肤过敏试验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外科手术麻醉期间发生过敏性休克者报告较多(34例);临床表现以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经积极的抗过敏性休克抢救,46例恢复正常,5例死亡。结论:坚持合理用药是预防抑肽酶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平顶山市ADR监测中心2013年上报的3 7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3 750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1 619例(占43.17%),女性2 131例(占56.83%);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患者;抗病原微生物药引发的ADR病例数所占比例最高(889例,占23.71%),其次为中药制剂(628例,占16.75%);静脉滴注是最易引起ADR的给药途径(2 244例,占59.84%)。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病原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7,(8):1529-1532
目的:分析医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上报的107例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为样本,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及其疾病类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和关联性评价等资料。结果:107例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8.88%,男性占65.42%;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46.73%;不良反应关联评价为"很可能"占73.83%;静脉给药途径占66.3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占40.19%;疾病分类中肺癌占57.01%。结论: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给药途径等紧密关联,且可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与系统,而血液系统最容易累及,临床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用药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9年有关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速度、给药次数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2例,占10%;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氨基糖苷类17例,占85%;第1次鞘内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例,占50%;有12例不良反应的表现为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占60%;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有12例,占60%。结论: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鞘内注射的次数和给药速度等都是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收集的69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73.34%;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占57.3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1%);ADR损害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10%),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25.36%和19.02%)。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辛宇峰 《首都医药》2010,(24):39-40
目的通过对493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493例ADR病例,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品分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占66.1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23.9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81.14%)。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后要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地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