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性^125I粒子在涎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罗洪 《贵州医药》2010,34(2):177-178
涎腺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报道,约25%腮腺肿瘤和50%颌下腺肿瘤是涎腺癌,小唾液腺肿瘤中癌的发生率更高,达80%。涎腺癌局部浸润性强,易复发,若采用手术治疗,常常需要大范围切除,从而侵犯面神经、颌骨、牙等重要器官。术后必须放疗,放疗可明显降低癌的复发率。Brow—man等报道了370例涎腺肿瘤患者,约1/3为小涎腺肿瘤,未放疗的患者复发率为62%;术后结合放疗者,局部复发率仅仅为20%。传统的涎腺癌的放疗属外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规范化的治疗方法。方法 52例患者,行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腮腺癌联合根治术20例。颌下腺切除术3例,颌下腺癌联合根治术2例,舌下腺癌联合根治术1例,小涎腺肿瘤切除术6例。结果 2例出现未分化癌,恶性度高,有显著的坏死性出血,4例恶性肿瘤未保留面神经,其余的均保留面神经。恶性肿瘤术后均辅以放疗。所有良性肿瘤者,术后观察3~5年,均无复发。结论涎腺肿瘤规范化治疗是必要的,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涎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本院1998~2003年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0例小涎腺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口腔小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26例占43.33%,恶性肿瘤34例占56.67%,良性肿瘤中的混合瘤多见,占良性肿瘤的69.23%,恶性肿瘤中以黏液表皮样癌为多,共14例,占恶性肿瘤的41.18%,手术 放疗者占恶性肿瘤的38.24%,5年生存率为34.48%。结论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术前X线检查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首次手术彻底性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辅助性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测不同类型的涎腺肿瘤的不同年龄组男女发生率的不同以及评价良恶性肿瘤的症状和表征的区别.方法: 我们从肿瘤发生的年龄、性别、部位、诊断类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几方面对337例涎腺肿瘤的蜡块标本进行研究.结果: 良性肿瘤约占全部被研究肿瘤的79.5%,恶性肿瘤为20.5%.良恶性涎腺肿瘤在发病率上几乎无性别差异.腮腺发生的肿瘤占大涎腺的大多数,为57%(192/337).本次研究中,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腺样囊性癌位居涎腺肿瘤的前三位.多数肿瘤无论男女都在20~59岁的年龄段.结论: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的涎腺肿瘤的发生率相似于其他地区,主要发生在大涎腺,其中主要是腮腺,小涎腺中主要是发生在腭部.肿瘤的快速增长并不是恶性肿瘤特有的,疼痛和活动度差却有较高的恶性肿瘤倾向.儿童没有发现涎腺肿瘤.  相似文献   

5.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中涎腺肿瘤中混合瘤占80%~90%,其中以腮腺混合瘤为最常见。由于腮腺混合瘤潜伏着恶性病变的危险,治疗的原则应是早期摘除。手术时应将肿瘤连同包膜及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复发。因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治疗腮腺疾病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6.
何馨 《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62-26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1例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部位,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涎腺肿瘤发病部位以腮腺为最多,占51.6%(47/91),依次为腭部23.1%(21/91),颌下腺19.8%(18/91),舌下腺3.3%(3/91)。91例涎腺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3年,3例患者于术后复发,涎腺恶性肿瘤死亡2例。余患者随访1~3年均存活,无复发。无眼睛闭合障碍和口角歪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能彻底地切除病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腮腺混合瘤是口腔颌面较常见的涎腺肿瘤。以往治疗方法多采用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但术后常出现肿瘤复发,涎瘘等.为避免出现这些并发症,我科于1992年5月~1995年5月采用全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15例,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本科1 9 9 5~2 0 0 5年经病理确诊的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良性肿瘤6 2例,占7 1.2 6%;恶性肿瘤2 5例,占2 8.7 4%。良性肿瘤均为混合瘤,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多见,占恶性肿瘤的4 4.0 0%,8 7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8 8.8 2%。结论口腔小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肿瘤可行手术+术后辅助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涎腺鳞状细胞癌是很少见的一种涎腺癌,主要发生在腮腺,其它较小的涎腺是很少发生的。笔者收治一例并在保留面神经的情况下使腮腺鳞状细胞癌得到了根治.介绍如下.患者,女性,27岁,于1991—04—13以右侧腮腺区肿物3个月入院治疗.查体见肿物3.0cm×4.3cm.质地较硬,呈结节状,肿物固定浸润性生长.术前根据此病例的病程短,生长速度快,活动度差,考虑为腮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此处的恶性肿瘤本应行肿瘤及面神经切除局部淋巴结扩清术.但因未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未作术前病理,患者本人及家属坚决要求保留面神经,拒绝淋巴结扩清术.所以选用了“腮腺及肿物全切除术保留面神经”,术中可见肿瘤包膜不完整,边界不清楚,与周围  相似文献   

10.
胡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243-244
目的分析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口腔涎腺恶性肿瘤患者10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结果男女比例为1.3∶1,平均年龄为45.3岁,腮腺、腭部、舌下腺发病率最高,病理类型多见腺样囊性癌以及黏液表皮样癌。结论口腔涎腺恶性肿瘤多见于男性,腮腺、倾下腺以及腭腺是高发部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0~1990年收治涎腺腺泡细胞癌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0~53岁。肿瘤位于腮腺9例,颌下腺4例,上腭1例。肿块大小为2~8cm。1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块加腮腺浅叶切除6例,肿块切除加放疗3例,肿块切除加上腭瓣修复1例,颈根治加放疗4例。本组肿瘤复发率为35.71%,淋巴结转移率为14.29%,远处转移率为7.14%。随访至今,13例生存(1例带瘤生存),1例死亡。讨论: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90%以上发生在腮腺,好发年龄40~60岁。临床特征为局部包块,生长缓慢,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常误诊为混合瘤。本组中有12例门诊拟诊为“混合瘤”收住  相似文献   

12.
<正>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涎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涎腺肿瘤的3%~15%,在大涎腺肿瘤中约占5%~10%。我科应用改良耳后切口行腮腺及肿瘤全切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清远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诊断为腮腺黏液表皮样癌19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14~68岁,平均(54±21)岁。  相似文献   

13.
腮腺癌占涎腺恶性肿瘤的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浅叶者约占80%以上。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类型复杂。学者们对其发病、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我院1971—1993年住院治疗并有完整随诊资料的189例腮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71—1993年在我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随诊5a以上者共189例,均经病理证实。以上病例分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加术后放疗、手术加术后化疗、放疗加化疗6个组;其中手术组又分为腮腺浅叶切除,腮腺深叶切除,联合根治。放射治疗采用60Co局部外照射,剂量为单纯放疗:6…  相似文献   

14.
涎腺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约占上皮源性肿瘤的7%左右[1],其生物学特点为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颈淋巴结转移较少见,但局部浸润性较强,且易发生远处转移。目前涎腺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疗等其他治疗。传统外放疗放射区域大,周围正常组织对放射线耐受量低,患者常有皮肤破溃感染、唾液腺及口腔反应、吞咽和张口困难及颌骨骨髓炎等副作用,且化疗对头颈部腺源性肿瘤相对不敏感;而125 I放射性粒子组织内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微创疗法,属于放射治疗的一种,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有效、易防护、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工作中已应用。本文将125 I放射性粒子内放疗在涎腺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涎腺腺样囊性癌1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较为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局部侵袭性强和沿神经血管束扩展的特性,临床上常见多次复发及远处转移.本研究根据我院1971-2001年收治的130例涎腺ACC病例,对单纯手术和术后放疗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104例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发现男女患者的比值为1:1.21;良性肿瘤80例,占76.9%;恶性肿瘤24例,占23.0%;良性肿瘤多见于21~50岁组(63.25%),主要为混合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见于51~60岁组(58.33%),主要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肿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腮腺部、颌下腺部、小涎腺部及舌下腺部。其中腮腺及颌下腺部良性肿瘤高于恶性肿瘤;小涎腺中的恶性肿瘤比重大大增加。诊断中强调了细针吸细胞学检查的价值,并对肿瘤的手术原则及预后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和腺样囊性癌中表达的比较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例原发于涎腺的粘液表皮样癌、16例腺泡细胞癌和18例腺样囊性癌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分析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中有强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是弱表达或阴性表达,与正常涎腺组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三种肿瘤之间异常表达无显著区别。转移和复发病例也显示弱表达或阴性表达。结论: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但与肿瘤类型无明显关系。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可能与E-钙粘蛋白和α-连环蛋白的不正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腮腺混合瘤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瘤发病率较高;而在涎腺肿瘤中,又以腮腺混合瘤最多见。腮腺混合瘤均以手术治疗为首选,但手术并发症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经临床实践,笔者对腮腺混合瘤传统的经典术式进行部分改进,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改进的腮腺混合瘤切除手术方式介绍如下,并对术后复发、面瘫、淤血或肿胀、积液或涎瘘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进行总结和讨论。1临床资料1997年1-12月共施行腮腺混合瘤手术168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85例;年龄4-78岁;左侧83例,右侧85例。2改进术式根据腮腺肿瘤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  相似文献   

19.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又称圆柱瘤(cylindroma),1859年由Billroth首先提出,为涎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常累及腮腺、颌下腺、小涎腺,占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30%,以腭部多见。腺样囊性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40~60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生长缓慢,病期较长,伴疼痛和麻木感,易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其特点。1组织病理学新进展肉眼见肿瘤结节状,平均直径约3cm,剖面为灰白色,多为实性,肿瘤无包膜,侵犯周围组织。肿瘤由两种主要细胞构成,腺上皮细胞呈立方状、卵圆形,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圆形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二维超声(2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58例大涎腺恶性肿瘤进行研究,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探讨超声对涎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依据。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涎腺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供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结合临床病史和感知肿瘤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78%的肿瘤发生于腮腺,高发年龄段为41—60岁,其中25例有白发性疼痛,14例伴有神经症状;45例肿瘤质地硬或较硬,活动度不佳39例。2D显示肿瘤以实性低回声为主,其中21例瘤内伴有砂粒状或族状钙化灶,7例伴有明显周边组织浸润或骨质破坏,14例区域淋巴结肿大,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肿瘤淋巴结转移。CDFI显示6%肿瘤血供Ⅱ-Ⅲ级,且Ⅲ级略多。超声诊断正确率793%。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涎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特点及规律,其超声特征性指标与临床结合综合考察,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