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2.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分两类,即整合素类和非整合素类(表1)。整合素类糖蛋白受体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有其独立的基因编码,两者于巨核细胞组合成一个功能单位,参与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参与血小板聚集的糖蛋白受体只有糖蛋...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Ⅰa-Ⅱa(GPⅠa-Ⅱa)又名血小板胶原受体粘合素azβ1.能介导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基质胶原.为血小板发挥粘附和聚集功能的主要成分,在血栓形成及止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正常人群中该受体数量有很大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与转录该蛋白的基因某些多态性有关。这种遗传素质决定的血小板膜表面受体数量差异.是否为血栓形成及止血异常有关疾病的遗传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膜表面存在许多糖蛋白,在血小板小活化的过程中,这些膜表面糖蛋白会发生分子构象的改变或数量重排,参与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相互聚集和与白细胞黏附等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章就常见的几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特点,在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常用检测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时抑肽酶保护血小板功能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过程中抑肽酶保护血小板功能的机制。方法:检测指标有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溶酶体完整膜蛋白、质膜糖蛋白Ib、IIb/IIa复合物。对象是择期瓣膜替换术患者30例。对照组10例;实验A组(进口抑肽酶组25×105单位)10例;实验B组(国产抑肽酶组25×105单位)10例。肝素化10分、体外循环40分、体外循环结束及结束后1小时4个点对比观察。结果:α-颗粒膜蛋白140及溶酶体完整膜蛋白阳性血小板百分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质膜糖蛋白Ib平均荧光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质膜糖蛋白IIb/IIa平均荧光强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纵隔引流量显示用药组术后6、24小时血液丢失量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1)。结论:抑肽酶通过保护血小板粘附受体和减少其活化而保护血小板功能,体外循环中使用它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并肯定了国产抑肽酶的药效。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h/Ⅲa受体阻滞剂可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Ⅱh/Ⅲa受体的结合,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使用血小板膜GPⅡh/Ⅲa受体阻剂后血小板的功能被抑制以及与此类药物常与其他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合并使用,一旦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将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其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已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报道,  相似文献   

7.
8.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0例老年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含量,同时检测其血小板粘附率和最大聚集率。结果 高血压组血小板膜糖蛋白含量和血小板粘附率、聚庥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组患者GMP-140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膜表面存在着许多糖蛋白 ,在血小板活化的过程中 ,这些膜表面糖蛋白会发生分子构象的改变或数量重排 ,参与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相互聚集和与白细胞黏附等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章就常见的几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特点、在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常用检测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新型的抗血小板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有特异,高效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很有潜力。有一些类别在临床试验评价阶段取得了积极结果,其中C7E3已被联邦食品管理署批准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氨甲苯酸在体外循环中对血小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剂量氨甲苯酸在体外循环术中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  方法 :2 2例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氨甲苯酸组 (n=14)和对照组 (n=8)。氨甲苯酸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滴注和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氨甲苯酸各 15 mg/kg(共 30 mg/kg)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转流 30分和手术结束时测定血浆凝血烷 (TXB2 )、前列腺素 E2 (PGE2 )、血浆 α颗粒膜蛋白 - 140 (GMP- 140 )的浓度 ,并记录 2 4小时纵隔心包引流量以进行对比。  结果 :对照组测定的 TXB2 、PGE2 、GMP- 140的浓度在转流 30分和手术结束时段显著高于氨甲苯酸组 (P<0 .0 1)术后 2 4小时纵隔心包引流量氨甲苯酸组较对照组减少 (P<0 .0 5 )。  结论 :预防性大剂量氨甲苯酸在体外循环中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功能 ,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实验组给予抑肽酶处理。取围手术期2个时段血小板行电镜观察,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对照组血小板明显聚集、脱颗粒、破碎、微管扩张;实验组应用抑肽酶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抑肽酶是一个效果确切的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国产抑肽酶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应用抑肽酶对血小板数及功能的影响。方法:29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分为I观察组(n=10)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国产抑肽酶5万单位/kg,I观察组(n=10)一次性加入抑肽酶8~10万单位/kg,对照组(n=9)常规预充。3组均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和血红蛋白及输血量。结果:术后血小板计数在I观察组为(123.0±3.0)×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5±4.0)×109/L(P<0.05)。血小板聚集功能体外循环中较体外循环前降低,在I观察组降低不明显与I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及输血量在II观察组较对照组分别减少42.7%(P<0.05)和48.1%(P<0.05)。结论:体外循环中应用大剂量国产抑肽酶对术后血小板数及功能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及库血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的:研究体外循环(CPB)时凝血烷A2(血栓素A2,TXA2)的变化。方法:20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CPB开始5分钟,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及停CPB时分别行动脉血和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及TXA2含量测定。结果:①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10分钟,动脉血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静脉血(P<0.05),主动脉开放前、主动脉开放后20分钟、停CPB时,两者无显著差异。②TXA2于主动脉开放后开始升高,10分钟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停CPB时仍高于术前(P<0.05);动脉血TXA2含量于主动脉开放后5分钟、10分钟均显著高于静脉血(P<0.05)。结论:①肺脏是CPB期间TXA2的主要来源之一,可能与肺脏大量白细胞隔离有关。②显著升高的TXA2可能与CPB肺脏损伤及术后右心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内皮素与体外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发现动脉血浆ET-1水平在体外循环期间持续显著地增高并在体外循环结束时达到峰值。峰值ET-1水平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推测体外循环期间肺与循环的“隔离”对血浆ET-1水平的增高起主要作用。显著增高的ET-1可能与长时间体外循环后的心、肾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5例体外循环转流中肝素抗凝不足的分析,总结对其预防和处理的经验。方法:我院1994年和1995年共施行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4325例,在转流中发现严重肝素抗凝不足者5例,均即时追加大剂量肝素,效果不明显者给予新鲜血浆以补充抗凝血酶II,已出现体外凝血者立即更换氧合器和全套动静脉管路,并早期施行脑保护措施。结果:1例因全身多发性动脉栓塞和动脉微栓滤器堵塞而死亡,1例因多发性脑梗塞而致术后长期昏迷,余3例未见栓塞症状。结论:转流中出现的肝素抗凝不足对患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应引起充分重视;在转流前应对高凝因素作出充分预料,转流中严密监测、避免人为性意外,一旦发现须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中体循环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手术中体循环血浆内皮素-1(ET-1)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方法16例心脏病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1、3、5分,分别取升主动脉根部血及冠状静脉窦血,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10分,停CPB时分别取上、下腔静脉血和升主动脉根部血,测定血浆ET-1含量.结果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1、3、5分,冠状静脉窦血和升主动脉根部血血浆ET-1水平无显著差异;停CPB时下腔静脉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P<0.05),也显著高于同时点升主动脉根部血血浆ET-1水平(P<0.05).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10分,两者无显著差异;CPB期间上腔静脉血和主动脉根部血血浆ET-1水平无显著升高,两者也无显著差异.结论CPB手术中体循环血浆中升高的ET-1主要来源于腹部脏器,而不是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3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16)和体外循环组(n=18)。分别于切皮前1min、肝素化前1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h和术后24h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结果: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CD62p从肝素化前1min至术后6h均升高(P<0.01)。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纤维蛋白原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降低(P<0.05~0.01),术后24h升高(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凝血酶原时间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缩短(P<0.01),而血小板计数在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4h均增高(P<0.01)。非体外循环组术中回输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成正相关(r=0.711,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均存在血小板激活。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尽管血小板数量和术后早期止血功能得到一定保护,但术后出血和同种输血量并未减少。  相似文献   

19.
绵羊心肺转流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配合国产ZDM双叶瓣的研制,以获得该种人工瓣膜植入活体后的性能数据。方法:本文采用常温下心肺转流技术对6只绵羊行三尖瓣替换术。就绵羊心肺转流中机器预充与血液稀释,肝素和鱼精蛋白的用量,流量与压力的控制,血钾、血气、直肠温度的调整以及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插管口径进行了测定和探讨。结果:6只绵羊术后有3只存活期>53天,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人工瓣膜通用技术条件”中的要求。结论:成熟绵羊体重、生理、生化等生命体征参数与人类成人相似,适用于心肺转流下人工瓣膜替换术的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