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患者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静脉溶栓治疗 ,已被公认为疗效肯定且安全的再灌注疗法 ,可使患者病死率和心力衰竭 (心衰 )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急性心梗静脉溶栓早期再灌注的建立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我们观察了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梗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并与不伴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对象与方法1.对象 :选择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于发病 12小时之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10 6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者 3 0例 ,年龄 49~ 78岁 ,平均年龄62 .0 0岁± 8.88岁 ,前壁梗死 10例 ,下壁梗死 4例 ,其它及复合壁 16例 ,平…  相似文献   

2.
近 3年来 ,我们在院前抢救中 ,尽力采取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争取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 ,以改善预后。据文献报道 ,3小时以内尿激酶溶栓再通率为5 3 % ,而 3~ 6小时仅为 3 7% ,这被称为溶栓治疗中的时间依赖性。 1997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 ,我们为 2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就地溶栓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观察组 2 0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5 3~ 67岁 ,平均 5 8.5岁 ;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心梗 9例 ,前间壁心梗 5例 ,下壁心梗 6例。另设同期住院治疗的另 …  相似文献   

3.
贝为武  农智新 《山东医药》2009,49(31):58-5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 降纤酶溶栓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下壁心肌梗塞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接受溶栓治疗和选择性冠状动脉成形术的583例急性心梗患者,探讨下壁心梗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者的心脏状况及临床效果。将病例分成三组。组I:前壁心肌梗塞(289例);组II:下壁心肌梗塞伴有心前区ST段压低(135例);组III:下壁心肌梗  相似文献   

5.
溶栓治疗对于急性心梗已是首选疗法。研究者未能从心梗获救的患者中检出冠心病事件(eoronary event)可能复发者。作者对于46例急性 Q 波型心梗(前壁心梗28例,下壁心梗18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期确定早期(平均4.7天)进行口服潘生丁铊201断层成像在检测残留心肌缺血方面是否优于早期(平均5.5天)进行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试验。两项试验均无并发症。运动时间为11±  相似文献   

6.
周继英 《山东医药》2010,50(49):39-39
2006年1月~2010年7月,笔者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失败后补救性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比较,以探讨补救性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明显增多。2000年6月~2001年12月,我院急症科共收治70岁以上AMI患者30例,应用静脉内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符合AMI诊断且无溶栓禁忌症,发病在6小时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0~81岁。梗死部位:前壁心梗13例,下后壁心梗8例(其中2例合并右心室梗死),前壁加下壁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QTc离散度(QTcd)对评估心肌缺血程度,预测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观察了AMI溶栓再灌注对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择发病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8~65岁,平均53.6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18例,急性前间壁12例,单纯急性下壁5例,前间壁并高侧壁6例,急性下壁及右室心梗3例,再发急性前壁并局限前侧壁心梗4例,其中26例给予静脉尿激酶溶栓,22例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所有患者均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同期因心悸、胸痛、临床疑…  相似文献   

9.
在急性下壁心梗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患者中,心梗面积较大,则住院死亡率较高。然而迄今尚未阐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并发 CAVB 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包括373例患者,其中50例(13%)下壁心梗并发 CAVB,且在症状发作6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并发或未并发 CAVB 的患者,溶栓治疗后梗塞区供血冠脉的即刻畅通率相近。在对照和出院前测定心室功能,CAVB  相似文献   

10.
溶栓治疗急性心梗(AMI)与脑出血的关系密切,但作为危险因素,尚有不同看法。本文研讨这一问题。方法与结果有107例AMI患者进入了研究,年龄为 63±11岁,男性 83例(78%),女性24例(22%)。其中,前壁心梗37例(35%),下壁心梗69例(65%),均接受了溶栓治疗。有4例分别给予链激酶(SK)和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各指标的变化.方法 首次AMI者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U)溶栓治疗,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0.5、6、12、24、72小时的血浆总体纤维蛋白溶解活力(GFC)、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G)、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t-PA)及其抑制因子(PAI)水平.结果(1)血浆Fg、PLG浓度在尿激酶静脉注射后6小时显著降低至治疗前的50%,在24~72小时又逐渐回升至治疗前水平,72小时Fg浓度超过治疗前(P<0.05);血浆GFC、PAI则在治疗后0.5小时立即升高至峰值水平,在6~72小时迅速下降甚至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而t-PA水平在治疗后有所升高但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2)溶栓治疗后临床再灌注与无再灌注组血浆GFC的峰值水平及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浆GFC水平比其他指标更能揭示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对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机制,溶栓治疗后血浆总体纤维蛋白溶解活力被激活的程度及时间是决定临床再灌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者前瞻性研究溶栓治疗后左室血栓的发生率。连续114例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后2.1±0.8小时接受治疗。溶栓治疗方案为:头6小时内给予rt-PA 120mg,同时给予肝素5000IU(随后每 24小时连续给予25000IU,至少5天),每天服用阿司匹林250mg。入院后1~8天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本组中,前壁心梗76例(A组),下壁心便68例(B组)。在心动超声图检查,2例前壁心便和2例下壁心梗的病人死亡,均未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心梗患者使用不同的溶栓药物Alteplase(r-tPA)、Reteplase(r-tPA的相似物)、Streptokinase(链激酶)在溶栓治疗前、中、后,对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的结合及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比较不同药物的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SelvesterQRS计分系统,比较ST段测量与QRS终末变形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最后梗死面积和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选择644例第一次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其中398例接受溶栓治疗,246例未接受溶栓治疗。从入院时首次稳定心电图上估计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ST段抬高的幅度(∑ST)及QRS终末形态。根据QRS终末变形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QRS终末变形(QRS+)组,QRS终末无变形(QRS-)组。利用修改的SelvesterQRS计分系统,从出院前心电图上估计最后梗死面积。结果:接受与未接受溶栓治疗者QRS+组∑ST、ST段抬高导联数大于QR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QRS-和QRS+者,溶栓治疗均能减少Selvester计分;但最后梗死面积的减少仅在QRS-的患者有意义(P<0.01)。ST段抬高的幅度与最后梗死面积之间无相关性;ST段抬高导联数仅与溶栓治疗者的最后梗死面积有关(r=0.25141,P≤0.05)。溶栓组QRS+者无复灌流率较QRS-者高。结论:QRS终末变形较ST段测量能更好地估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的最后梗死面积和溶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蕲蛇酶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该院确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溶栓组给予常规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蕲蛇酶注射液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日常生活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随访30 d,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治疗前、治疗后7、15、30 d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溶栓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7、15、30 d NIHSS得分明显低于溶栓组,ADL得分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结论蕲蛇酶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前壁心梗的患者,按照急性前壁心梗发病后至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进行分组,≤3小时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3-12小时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在住院期间临床治愈率、术后半年心绞痛、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心室重构情况的影响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治愈总有效为42例(95.45%),对照组中患者治愈总有效为31例(81.5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半年心绞痛、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减少、以及左室舒末内径减小,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及时的对急性前壁心梗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时间窗对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前壁心梗的患者,按照急性前壁心梗发病后至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进行分组,≤3小时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3-12小时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在住院期间临床治愈率、术后半年心绞痛、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心室重构情况的影响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治愈总有效为42例(95.45%),对照组中患者治愈总有效为31例(81.5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半年心绞痛、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减少、以及左室舒末内径减小,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及时的对急性前壁心梗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降纤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6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予尤瑞克林联合降纤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统计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2.73%(P0.05);治疗后1、2周、1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前壁心梗合并心衰患者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前壁心梗合并心衰患者,按患者行急诊PCI术后是否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NT-proBNP和左心功能.结果 治疗组术后72小时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未观察到明显改善.结论 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加用rhBNP,可快速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相比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再梗死率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而冠状动脉内支架应用 ,有效地降低了冠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9月我们为 2 8例 AMI患者应用了冠状动脉内支架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8例 AMI中 ,男 18例 ,女 10例 ;年龄 47~ 79岁 ,平均 5 6~ 9.2岁。其中前壁及广泛前壁心梗 16例 ,下壁 侧壁心梗 2例 ,下壁心梗 5例 ,后壁心梗 2例 ,前壁 下壁心梗 3例。既往有糖尿病史 12例 ,高血压史 2 1例 ;心功能 1~ 2级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