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疗效。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涉及心理学领域,包括A型行为、生活事件、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等方面,这些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病情的转归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此原理,我们在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上,采用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的心理干预来指导和影响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脑卒中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 研究针刺时机(病程1-7d、7-14d、14-21d),针法(头针、体针、眼针|,刺激量(轻、中、重)三因素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用拉丁方设计,同时安排3个因素,以针刺时机(A:1-7d;B:7-14d;C:14-21d),刺激量(轻、中、重),针法(体针、头针、眼针)三个因素及三个水平对组进行治疗。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 以针刺时机7d内、体针、重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结论 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昼夜节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正常与否是机体健康的一个标志,但是目前造成昼夜节律紊乱的因素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回顾近几年来针刺对昼夜节律紊乱的调整状况,以利于针刺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资料来源:所选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1990-01/2004—12有关针刺调整昼夜节律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针刺(acupuncture)、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资料选择:选择昼夜节律紊乱对机体的影响及针刺在近几年的应用效应等相关资料61篇。资料提炼:在61篇文献中,内容呈不同程度重复的有19篇,给予删除,对其他42篇文章进行整理,其中24篇选作参考文献。资料综合:轮班、跨区域航行或飞行后均可造成昼夜节律紊乱,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方面的失调,引起体温、血压、心率等其他生理指标的波动。针刺对各种不适症状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结论:针刺对体温、内分泌、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消化系统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是调整紊乱的昼夜节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方法众多,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有显著疗效,该文简要介绍了脑卒中偏瘫痉挛的针刺治疗方式,从针具,针刺部位以及针刺方法分类,重点综述了火针、电针、头针、腹针、针刺夹脊穴、恢刺法、透刺法以及巨刺法等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对未来治疗该病在选择针刺方法上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指出了针刺治疗在研究机制、创新性、特异性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推导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最佳疗效方案。 方法:①选择2002—01/2004-01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其中脑血栓形成48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均自愿接受规范化针刺治疗。选用30号华佗牌毫针,于每H14:00左右开始针刺治疗,每穴均按相关要求取得相应针感。同时常规西药治疗。②考察毫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钊刺时机、选穴配伍、刺激量、针刺部位4个凶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的主次作用,同时考察了上述4个因素的各3个水平f针刺时机:病程l一10,11-20,21-30d;选穴配伍:头穴、体穴、头体穴(头穴指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等,视临床表现可加取相应头穴;阴经体穴指”醒脑开窍”法穴组.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副穴为极泉、尺泽、委中。阳经体穴指“上下配穴”法穴组,主穴为上闪电、下闪电,配穴为臂中、足三里。瘫侧刺为单纯针刺瘫痪侧体穴和致病梗死灶侧头穴,健侧刺与之相反,健瘫侧交替刺为两者的交替);刺激量:轻刺激量、中刺激量、重刺激世(轻刺激量:隔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00次/min,行针次数为2次,行针间隔10min,留针20min,15次为1个疗程;中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1次,头针捻转150次/min,行针次数为4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1疗程;重刺激量:每日针刺1次,体针针感为感传或肢体抽动3次,头针捻转250次/min,行针次数为6次,行针间隔5min,留针20min,30次为l疗程);针刺部位:健侧刺、瘫侧刺、健患侧交替刺1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的优劣。⑧应用正交设汁法,对影响脑梗死针刺疗效的4因素3水平搭配组台方案与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脑梗死患者6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针刺时机、刺激量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非常显著,针刺部位因素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亦起到非常显著地作用,选穴配伍因索在临床获效和改善甲襞微循环方面作用不大。在脑梗死患者病程10d内针刺疗效优于10d后针刺;重刺激量和中刺激量手法疗效优于轻刺激量手法(P〈0.05),重、中刺激量手法间则差异不明显(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优于单纯健侧针刺(P〈0.05),健患侧交替针刺与单纯瘫侧刺、瘫侧刺与健侧刺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程10d内。采用重刺激量手法,健瘫侧交替针刺,可实现对脑梗死甲襞微循环相对最佳的改善作用。结论:在脑梗死病程10d之内,采用中重刺激量针刺法.健患侧交替针刺有关腧穴,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优于相应因素的其他水平,健瘫侧交替针刺治疗,可较好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訾明杰  刘志顺 《中国康复》2005,20(4):242-243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血管神经性头痛,偏侧或双侧发病。病因可能多与遗传、饮食、内分泌紊乱及紧张、饥饿、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近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偏头痛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即从不同角度探讨针刺治疗作用的微观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刺时机(病程1~7d、7~14d、14~21d),针法(头针、体针、眼针),刺激量(轻、中、重)三因素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选用拉丁方设计,同时安排3个因素,以针刺时机(A:1~7d;B:7~14d;C:14~21d),刺激量(轻、中、重),针法(体针、头针、眼针)三个因素及三个水平对各组进行治疗。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以针刺时机7d内、体针、重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结论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樊凌  常小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08-112
目的:综合分析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独特优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2000—01/2006—03有关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文献,检索词“针刺,胆囊”,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还参考了相关医学书籍。 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方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3篇相关文献,其中41篇文章符合要求。 资料综合:胆道系统疾病的防治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毒副作用少,因此,其独特优势正逐渐被患者接受。作者从中西医对胆道系统疾病的认识人手,综合分析近年来临床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病、胆绞痛、胆道蛔虫症及胆心综合征等胆道系统疾病的报道,指出针刺在胆道系统疾病预防、治疗方面的作用,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结论:针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疗效确切,优势独特,但其相关实验却较少。因此,其作用原理尚未完全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主要是传统头针、体针、电针及水针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虽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较少见。能够按严格的科研设计进行随机盲法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规范针刺操作,才能提高针刺治疗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加超声波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 方法195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97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加超声波治疗。 结果经治疗,治疗组在临床疗效、病情分级、胆囊功能、1年后复发率及复发次数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加超声波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优于药物治疗,能显著减轻病情,改善胆囊功能,降低复发率及复发次数。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运动神经元病现状进行系统献回顾,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并探讨进一步发展针刺治疗的策略。资料来源:应用网站检索http://www.chkd.cnki.net 1994/2003年中国医学核心期刊的相关献。检索词:运动神经元病,针刺。资料选择:选择运动神经元病针刺治疗相关献100篇,排除重复性献。资料提炼:在100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有53篇,对53篇献进行分类整理,15篇选为参考献。资料综合:中医学将运动神经元病归属于“痿证”范畴,认为本虚为主,治疗上以培肝、健脾(胃)、固肾之本为基本原则。针灸治疗此病有一定疗效。在l临床上,多采用头针、体针,也有伍用或单用穴位注射方法。然而,多数报道缺乏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随机对照、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和随访,且临床观察病例数较少,故针灸治疗此病的客观疗效尚待进一步科学验证。结论: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显示了一定疗效,但仍需要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对针灸治疗进行科学评价,总结针灸治疗此病规范化方案,为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凋亡参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各个过程。近年来,人们在对针刺机理的研究中,也将针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作为突破口,探讨针刺治疗疾病的机制,尤其在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衰老相关凋亡因素以及炎性细胞凋亡等方面的研究,多见报道。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针灸对细胞凋亡影响机制研究的进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翳风穴准确穿刺方法,以及药物注射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CT定位下翳风穴注射配合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2个疗程后开始评定疗效,发现患者在治疗后2个疗程、1个月和3个月,面瘫症状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CT引导下准确定位翳风穴并进行药物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相对于常规针刺疗法,疗效更加显著,见效更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对亚急性期中风作用的一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针刺对亚急性期中风治疗是否存在长期疗效。研究设立了针刺组和对照组,并考虑到两组主要参数的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综合康复治疗,针刺组额外接受针刺治疗。对患者入院时、6周针刺治疗后和出院一年后分别进行评定,采用中风患者运动功能评定、SunnaasADL指数和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ottinghamHealthProfile,NHP),并记录出院一年后患者的社会地位。结果显示在6周治疗内甚至随后一年里,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意义)。针刺对亚急性期中风治疗具有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针刺治疗疼痛的中西医理论基础、治则治法、治疗方法、特定穴的应用及实验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了评述,并客观评价了针刺治疗疼痛的疗效,在今后的几年中,针刺镇痛的临床与机制研究将是针灸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疼痛的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慧荣  黄臻 《现代康复》2001,5(11):10-13
该对针刺治疗疼痛的中西医理论基础,治则治法,治疗方法,特定穴的应用及实验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了评述,并客观评价了针刺治疗疼痛的疗效,在今后的几年中,针刺镇痛的临床与机制研究将是针灸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7.
蔡斐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143-143,155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在颅内血液动力学及脑血管调节方面的良性调节作用,以证实针刺方法是治疗偏头痛较好的方法。方法选择2003—12/2005-08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收治偏头痛患者25例,以“疏通少阳,升清降浊,通经止痛”为治疗原则,针刺为治疗手段,取主穴:人迎,风池(双侧),局部配穴向对侧颔厌透率谷、太阳、禾骼。施捻转泻/补法,1次/d,14d为1个疗程,连续进行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前后经颅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查标准级别变化、血流异常、双侧血流对称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全部治疗,进入结果分析。针刺后经颅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查标准级别正常者多于针刺前;血流异常情况(包括血流增快,血流减慢,血管紧张增高)均比针刺前有改善;血流正常血管支数比针刺前增多;双侧血流不对称血管数少于针刺前。结论针刺可能是通过改善脑血流情况,改变脑组织血供需求,调节血流不对称性.良性调整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以达到缓解偏头痛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刺与易化技术结合治疗儿童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与易化技术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针刺和易化技术治疗246例脑瘫患儿,并进行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显效95例,有效127例,总有效率90.2%,其中34例达正常儿童发育水平;治疗效果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持续时间、类型、病情程度及有无合并症有关。结论:针刺与易化技术结合可促进脑瘫患儿尽快康复,早期、长期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三因素对面神经炎疗效的影响。方法:面神经炎患者72例,按病程分为A组(1~7d)、B组(8~21d)、C组(22d~3个月),分别给予不同刺激部位和刺激量。结果:以针刺时机7d内、健患侧同时刺、轻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结论: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方法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8例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分期取穴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方法,2组患者取穴后行针刺和电针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Brunnstrom分期法对2组患者肩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在减轻肩痛程度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及上肢功能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针刺取穴方法和治疗措施对偏瘫后肩痛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