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评价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价值,比较有无合并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特征,手术分期和预后,取材于1985~1991年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214例。平均随访64(1~135)个月。分期根据1988年FIGO分期标准。复阅所有病理切片。根据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增生,分为两组。子宫内膜增生分类依据WHO标准。末次月经在5年以内为绝经早期。末次月经在5年以上为绝经晚期。92例(43%)在癌组织相邻部位或癌组织内并存子  相似文献   

2.
应用孕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孕激素广泛应用于治疗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和需保留生育能力以及晚期、复发等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取得一定疗效.阐述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及其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孕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孕激素广泛应用于治疗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和需保留生育能力以及晚期、复发等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取得一定疗效。阐述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及其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范围不一,又缺乏一个统一的分类使得临床医师处理增生病变较困难,而且子宫内膜增生发展为癌发生率不清。为评估子宫内膜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选择44例标本:腺癌19例(43%),有内膜增生20例(45%),已无内膜增生5例(10%)。19例腺癌中17例侵犯肌层,7例为Ic或更高。癌患者1/3在50岁以下,70岁以上组合并腺癌较多。上述三组平均年龄无重大差别。30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增生是临床常见妇科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被列为癌前病变,正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对防止病变进展意义重大.传统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多,以防癌变.近年随着发病人群年轻化及对生育的要求、监测随访手段的提高,内分泌治疗发展迅速.介绍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分级及相关因素,并按子宫内膜增生类型分别阐述其治疗方法及孕激素、达那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治疗及手术治疗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增生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增生是临床常见妇科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被列为癌前病变,正确、及时地诊断和治疗对防止病变进展意义重大。传统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多,以防癌变。近年随着发病人群年轻化及对生育的要求、监测随访手段的提高,内分泌治疗发展迅速。介绍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分级及相关因素,并按子宫内膜增生类型分别阐述其治疗方法及孕激素、达那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治疗及手术治疗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内膜癌漏诊的因素及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3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切除前后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内膜取样方式分为宫腔镜组与诊刮组,比较两种方式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术前病理与术中冰冻病理、术后常规病理,分析其主要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32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术后证实为子宫内膜癌者42例(31.82%)。诊刮组的内膜癌漏诊率为32.99%(32/97),高于宫腔镜组28.75%(10/35),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2例内膜癌患者中,95.24%(40/42)为子宫内膜样腺癌,ⅠA期38例(90.48%),高分化癌34例(80.95%)。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者115例,其中11例子宫内膜癌漏诊。长期月经紊乱、未生育患者子宫内膜癌漏诊的风险增高。结论:子宫内膜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有子宫内膜癌漏诊的风险,尤其是长期月经紊乱、未生育的女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增生(EH)有并发子宫内膜癌(EC)的风险,治疗前缺乏可疑EC的判断,会增加隐匿性EC发生率。本文从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组织病理学因素以及遗传和分子学因素的风险预测作一综述,以提高并发EC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存紊(surviving)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探讨生存紊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级别及浸润子宫肌层深度的关系。方法取正常周期、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各20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0例以及子宫内膜癌20例,应用人生存紊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SCP法,观察其表达情况。结果生存紊在2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中全部表达,细胞浆呈均匀染色;20例增殖期子宫内膜,60%呈细胞浆均匀染色染色;10例萎缩型子宫内膜均不表达生存紊;20例单纯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紊,细胞浆均匀染色;2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全部表达生存紊,但问质细胞表达弱于腺上皮细胞;30例子宫内膜癌细胞100%表达生存紊,特点是100%浆表达,间质细胞表达明显弱于腺上皮细胞,同时43.33%核表达,且核表达率与临床期别、病理级别、侵犯基层深度有密切关系,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生存紊不是子宫内膜癌特有的标志蛋白,但可能是预后判断和监测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血小板参数与子宫内膜病理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预测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异常阴道流血或流液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的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子宫内膜癌组211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0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69例,比较刮宫术前获取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比积(PCT)。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的PLT、PDW、MPV水平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的术前PDW及MPV值高于肌层浸润深度1/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患者的PLT及PCT值高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能对子宫内膜癌具有预测价值。术前PLT、PDW及MPV水平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呈增高趋势,且术前PDW、MPV有助于预测子宫内膜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EAH患者48例,Ⅰ型EC患者132例,Ⅱ型EC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但无子宫内膜病变或良性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67例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胰岛素、C肽。分析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与EAH、EC之间的关系。结果 EAH组、Ⅰ型EC组空腹血糖正常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率(43.75%;34.09%)较对照组(17.91%)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腹型肥胖的54例对照组、42例EAH组、122例Ⅰ型EC组患者中,排除年龄、BMI、腰臀比、绝经状态等的影响后,高胰岛素水平是EAH、Ⅰ型EC的高风险因素(OR=1.134,95%CI:1.010~1.274,P=0.033;OR=1.103,95%CI:1.012~1.201,P=0.015)。HOMA-IR≥2.11时,EAH、Ⅰ型EC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3.881(95%CI:1.153~13.058,P=0.028)和2.339(95%CI:0.998~5.484,P=0.037)。结论空腹血糖正常EAH、Ⅰ型EC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比例显著增加。高胰岛素水平与EAH、Ⅰ型E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在美国每年约有 35 0 0 0个新病例 ,2 0 0 0年有6 5 0 0人死于该病。我国虽缺乏大规模的统计学资料 ,但上升之势已见端倪。根据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临床特征 ,有学者提出内膜癌的二元论模式 :Ⅰ型为雌激素相关型 ,占 80 %~ 90 % ,癌组织分化较好 ,常伴有子宫内膜混合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 ,进展缓慢 ,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 ,预后较好 ,主要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Ⅱ型为非雌激素相关型 ,发展迅速 ,多发生于老年妇女 ,预后差 ,以乳头状浆液性腺癌为主。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患者内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凋亡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改良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 15例正常月经周期的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 ,11例增殖性子宫内膜 ,12例子宫内膜癌 ,以及术前用孕激素治疗的 13例异常增生子宫内膜中的凋亡细胞 ,并计算其凋亡指数 (AI)。结果 :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增殖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AI均比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AI高 (P <0 .0 1)。增殖症患者内膜不典型增生组AI比单纯增生、复杂增生组AI高 (P <0 .0 5 ) ;内膜癌患者低分化组AI比高分化组、中分化组AI高 (P <0 .0 5 )。结论 :细胞凋亡与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有关 ,而在增殖性和癌变子宫内膜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良恶性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诊断性刮宫(诊刮)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8例)和子宫内膜增生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结果:①74例患者中37.8%(28/74)并发子宫内膜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年龄≥48岁和诊刮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AEH)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P0.05)。②不伴任何高危因素、伴有1个高危因素和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5.0%(1/20)、46.2%(12/26)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 16.3,95%CI 1.9~140.3,P=0.011;OR 85.5,95%CI 6.8~1071.3,P=0.001)。③28例并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25例为高分化,3例为中分化。平均随诊13.3±6.3月,没有患者复发或死亡。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龄(≥48岁)、诊刮病理为重度AEH的患者并发风险显著增加,但并发的子宫内膜癌多为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为妇女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常不合并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甚至恶性变,严重降低了妇女的生活质量。因此,明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防治该病的基础。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其发生可能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异常分布以及局部内膜增生与凋亡的失衡等因素有关,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此外,有报道称,酶的异常表达、细胞因子及遗传因素等亦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所有相关因素需在严格的质量管理及数据控制下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综述对其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高血压女性与健康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做比较及了解女性高血压患者子宫内膜增生与β阻滞剂抗压治疗的相关性,于1996年12月~1998年3月对停经1年以上、血压高于20/13.3 kPa(150/100 mmHg)的慢性高血压患者及健康女性对照组行常规妇科检查。患者填写包含有不孕史、激素紊乱、吸烟和疾病史等内容的调查表;测量患者血压、体重、身高,检查患者血糖、胆红素、肝酶、雌二醇、黄体激素、甲状腺激素、CA125等指标。行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壁厚度,本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s)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89例经宫腔镜病理确诊为EMPs的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471例)和非典型增生/恶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典型增生者11例(2.20%,11/489),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癌者7例(1.43%,7/489)。单因素分析的各临床因素中,绝经≥10年(OR=15.60,95%CI:2.05~118.57)和绝经后出血(OR=4.08,95%CI:1.31~12.70)是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子宫内膜息肉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绝经≥10年和有绝经后出血症状是发生癌前病变和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近年,子宫内膜癌(EC)的发生趋于年轻化,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EC的孕激素保守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综述孕激素治疗AEH及早期EC的有效性,以及预测孕激素治疗有效性的可能生物标记,并探讨孕激素治疗抵抗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早期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EH)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70%的育龄期患者在确诊时尚有生育需求,诸多研究及临床实践已证实以保留生育功能为目的的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早期EC及AEH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在病变缓解后如果不能尽快妊娠,存在病变复发风险[1-2]。临床数据显示早期EC及AEH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26.7%的患者能够成功妊娠,20.5%的患者获得活产[3]。而关于这部分患者的备孕时机掌握、妊娠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