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节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各生产环节质控小组,制订工作流程,实施环节质量控制。比较实施环节质量管理前后,供应室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存发质量及各临床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结果实施环节质量管理前后供应室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无菌物品存发质量及临床各科室对供应室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毒供应室进行环节质量管理能进一步提高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应室无菌物品放置室空气及物品消毒质量统一采集监测,探讨消毒供应室规范清洗消毒、灭菌技术操作及监测的实施。方法 对我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民营医院的供应室无菌物品放置室空气及物品质量监测采取由一家二级医院统一采样的方法,对供应室无菌物品放置室空气、无菌器械、无菌包质量进行监测。结果 供应室无菌物品放置室的空气合格率为96%,部分单位供应室工作环境无明确的分区,布局欠合理,设备简陋,工作流程欠规范,存在由消毒工兼管;抽查发现有无菌包未烘干及无菌器械有锈斑现象。结论 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护理质量管理、监督、评价、指导,从而进一步规范操作、重视供应室护理质量改进,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用小量杯的清洗方法防止医院感染以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方法比较3种不同清洗方法对使用于麻醉科颈内静脉和桡动脉穿刺及PICC置管术后的量杯清洗质量的监测。结果通过不同清洗方法对比发现,多酶液浸泡5 min后进行手工刷洗再选择煮沸消毒的量杯清洗方法通过ATP检测清洗质量达标。结论全面改进质量管理,有效规范供应室器械物品的清洗流程和人员专业行为,可提高器械、物品的清洗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消毒供应室再生器械物品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再生器械物品的质量管理,以保证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方法从人、物、方法等三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和规范流程,比较改革前后器械包准备差错率和临床科室的满意度。结果器械物品包准备差错率由改革前0.27%下降至改革后0.03%(p<0.05);临床使用科室满意度从91.43%提高到98.57%(p<0.01)。结论科学的方法、明确的责任、合理的流程、严格的监管是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作业流程重组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原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包括班次重组、工作流程重组、质量管理流程重组等。比较流程重组前后器械清洗和灭菌包缺陷发生率、每周用于器械清洁消毒的平均工作时数及临床科室和科内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的评价情况。结果作业流程重组后器械清洗和灭菌包缺陷发生率较重组前低,每周用于器械清洁消毒的平均工作时数较重组前缩短,临床科室和科内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的的满意度较重组前提高,重组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工作流程重组在提高供应室器械清洁消毒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采用目视管理对器械管理效果及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消毒供应室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处理的1111批次医疗器械,33名护理人员,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处理的1202批次医疗器械,33名护理人员,实施目视管理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效果以及护理人员对消毒供应室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包装合格率、物品发放差错率、灭菌合格率、器械洗涤合格率、器械回收合格率等均差于研究组。研究组护理人员对物品标识、消毒质量、团队合作、文书记录以及微生物监测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消毒供应室实施目视管理可有效提高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效果,确保护理人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用手术管腔类器械回收后清洗流程规范化管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7月作为供应室施行复用手术管腔类器械回收后清洗流程规范化管理时间段,即观察阶段。选择2015年8月~2016年7月作为供应室施行常规复用手术管腔类器械回收后清洗流程规范化管理时间段,即对照阶段。比较两个时间段手术管腔类器械回收后清洗、包装、消毒达标率及手术室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结果:两个时间段手术管腔类器械回收后清洗、包装、消毒达标率及手术室医护人员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应室在手术管腔类器械回收后的清洗过程中实施规范管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清洗、包装、消毒达标率,提升手术室医护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器械管理程序表在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7年6月针对消毒供应室外来器械存在的不良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设计及制作"外来器械管理程序表",并根据表格对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环节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提高外来器械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器械回收合格率、器械清洗质量合格率、器械保存完整率高于实施前(P0.05),而实施后器械灭菌后湿包率、数量缺失率、器械遗失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各科室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清洗效果、消毒灭菌效果、包装效果及消毒供应室工作效率等方面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器械准备程序表能有效规范消毒供应室外来器械管理,降低因器械管理不规范而引起的不良影响,提高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阶段递进式管理联合CICARE沟通干预对消毒供应室器械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开始, 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消毒供应室建立基于质量敏感指标的阶段递进式护理管理模式, 对比护理管理模式改进前后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包括器械清洗不合格率、灭菌物品包装不合格率、湿包率和回收器械丢失率、灭菌合格率等指标, 运用自制问卷调查供应相关科室对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护理改进后, 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不合格率、灭菌物品包装不合格率、湿包率和回收器械丢失率均明显低于改进前, 各消毒质量指标护理改进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改进后, 相关科室对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器械回收、器械发放、消毒质量和临床沟通等各方面满意度均明显提升, 改进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室开展阶段递进式管理联合CICARE沟通干预, 可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器械消毒质量, 提升各相关科室对消毒工作室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目标流程图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5月应用目视流程图对消毒供应室室内环境及消毒供应室物品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消毒供应室仪器设备管理效果、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物品管理的满意度及患者医院性感染情况。结果实施后消毒供应室物品回收、物品分类清洗、物品包装、物品灭菌、物品存储及发放等方面合格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5),而消毒供应室物品损坏、物品丢失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消毒供应室物品时间、分类消毒供应室物品时间、发放消毒供应室物品时间较实施前明显缩短(P0.05)。实施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物品管理质量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而患者医院感染率较实施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目视流程图管理能有效提高消毒供应室工作效率及医疗消毒供应室物品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护理交接流程的优化及实施效果。方法:成立床旁交接流程管理小组,评估原有交接流程,对交接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优化;进行组织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优化后的新交接流程;将新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交接流程优化前、后的相关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床旁交接流程优化后,患者对交接环节中部分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对交接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由(4.42±0.50)分提高到(4.76±0.43)分(P〈0.05);责任护士对患者健康状况掌握程度评分由(87.14±3.66)分提高到(91.29±1.86)分(P〈0.01),流程优化后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节省了32min的交接和评估时间。结论:床旁交接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交接的质量、效率、患者满意度,增加了护士对于患者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专业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后消毒供应中心洗涤区人员岗位技能的培训方法。方法选择洗涤区人员作为培训对象,根据制订、讨论、实施、评价4个阶段的培训流程,以洗涤区人员岗位技能、器械清洗消毒效果、人员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对洗涤区人员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培养后洗涤区人员岗位技能有所提高(P〈0.01);器械清洗消毒效果较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96%的人员认为培训后提高了自身在洗涤区的岗位能力。结论通过对洗涤区人员进行岗位能力的培训,达到了提高洗涤区人员岗位技能和器械清洗消毒质量的目的,对保证医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质量,提高洗涤区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管理,对健康体检流程不满意环节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订简化开单流程,增设专职导诊人员,设备升级改造等整改措施,评价结果,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健康体检流程得到优化,平均体检时间由(164.16±6.72)min下降至(105.78±9.34)min,体检者满意度由92.20%上升至9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CA循环管理优化了健康体检服务流程,提高了体检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精益管理在手术室腹腔镜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操作流程,实施5S管理,并进行四级质量控制。结果腹腔镜手术设备缺陷和护士操作缺陷发生率下降(P<0.01),手术医生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精益管理促进了手术室腹腔镜设备规范化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有利于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我院门诊注射室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门诊注射室的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层级培训、实施流程管理与制度管理、加强护理文化建设。结果患者等候抽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实现了注射工作"零缺陷"的目标。结论门诊注射室护理管理模式使工作更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高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质量。方法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儿童保健模式,改造服务流程,合理分工,确定服务内容,实施团队式服务管理模式。结果 0~3岁儿童的系统管理率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儿童保健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唐娜  李春桥  陶敏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40-41,54
目的探讨绩效管理在神经内外综合病区优质护理活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绩效管理计分按照工作年限及职称、工作岗位所承担的风险及责任、工作量统计、护理质量考评、患者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实施绩效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合格率、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1或P〈0.05)。结论实施绩效管理可以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实行连续性排班与小组责任制后护士对工作、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人性化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6个标杆科室的护士、住院患者在实施连续性排班及小组责任制前后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比分析护士对护理工作、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情况。结果排班方式改革及工作模式调整后6~12个月护士的满意度达91.0%~92.3%,患者的综合满意度达92.5%~95.7%,与改革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革后夜班周期缩短,护士的满意度为61.8%,低于改革前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5,P〈0.01);护士的精神压力在改革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P〉0.05)。结论排班方式改革及小组责任制的落实能为住院患者提供无缝隙、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激发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但临床一线护士配置不足,护士的心理压力大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龚梅  丁俭  孙静敏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747-748
目的 探讨提高门急诊输液区患儿和家属满意度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输液床位分区负责制,加强培训和改善硬件条件.结果 实施强化管理3个月后,患儿及家属对输液区环境、人流状况、呼叫护士及时响应等满意度提高(P<0.01);门急诊输液区总体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 成立质量控制小...  相似文献   

20.
分层责任包干制在优质服务示范病房中使用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护士分层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在优质服务示范病房中使用的有效性,改变护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人力的使用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全院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设立专科护士(N4)一责任组长(N3)一高级责任护士(N2)一初级责任护士(N1)一助理护士(N0)五层分层级管理模式,做好护士分层级培训与考核,职责明确,实行责任包干制,改革护士排班模式,实施层级的工作权限与绩效考核。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直接护理时间、护士的职业价值观等改善情况。结果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落实率、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护理差错缺陷发生率等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1),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护士对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明显增加(P〈0.01),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护士分层责任包干制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直接护理时间及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提高了护理人力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