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胆囊运动失调与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十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胆石成因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对胆汁成分的改变、胆固醇磷脂泡、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的失衡病理因素作了较多研究,而对胆囊运动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研究发现,胆囊的运动受激素及神经双重调节.促进胆囊运动的激素主要有:胆囊收缩素(CCK)、胃泌素(GAS)、蟾皮素(CER)、胃泌素释放肽(GRP)、胃动素(MOT)、P物质等;抑制胆囊运动的激素主要有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OM)及胰多肽家族等.神经调节中副交感神经活动保护正常胆囊的紧张性,介导胆囊收缩.胆囊中α受体较少,β受体较多,交感神经作用于α受体表现为兴奋性刺激,作用于β受体则呈抑制性刺激.胆石形成是胆汁成分发生病理变化的结果,胆汁成分异常改变了正常胆汁的流变特性.深入研究胆囊运动和胆道流变学,对了解胆石成因和预防胆石形成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患者的胆石和胆囊胆汁中的 P-选择素 (P- Selectin)及胆石切片磷脂染色来阐明磷脂在成石胆汁凝血激活过程及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胆石患者胆囊胆汁 2 5份及非胆石患者胆囊胆汁1 5份 ,测定 P- Selectin水平 ;提取胆汁中的磷脂作为凝血活性表面行 APTT试验 ;收集胆石 1 5枚 ,制作成石蜡切片 ,行过甲酸Schiff's染色。复制仓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 ,通过注入磷脂酶 A2 (PAL2 )来观察胆石的形成率及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抗原水平。结果 胆石患者胆囊胆汁和胆石中 P- Selectin含量均均较低 ,与非胆石组相比无差异 (P>0 .0 5 )。两组胆汁中的磷脂都能促发凝血 ,而 APTT无明显差异。胆石切片过甲酸 Schiff's染色有阳性网状结构分布。经 PL A2 处理后 ,仓鼠胆囊成石率明显下降 (P<0 .0 5 ) ,F1 +2抗原水平也明显下降 (P<0 .0 5 )。结论 胆汁及胆石中并无活化的血小板存在或血小板并未被激活而参与成石胆汁的凝血激活过程 ,成石胆汁的凝血过程激活所需的磷脂表面可能来源于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泡”。磷脂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胆汁成核效应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成核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纯化并比较各种成核效应蛋白的活性,筛选最具病理学意义的促成核因子。方法 通过Co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和Sephadex G-200、Sephadex G-100分子筛凝胶过滤以及超速离心法从胆固醇性结石病人胆汁中分离提纯70 kDa、200 kDa促成核蛋白以及33.5 kDa泡蛋白,在模拟胆汁体系中观察成核因子促进胆固醇结晶生长、析出过程,比较其成核活性。结果 四种候选的成核效应蛋白中,33.5 kDa泡蛋白是活性最强的促成核因子,成核活性强弱依次为33.5 kDa泡蛋白>200 kDa糖蛋白≈α1-酸性糖蛋白>70 kDa糖蛋白,当浓度为100/μg/ml时,33.5 kDa泡蛋白成核活性指数Ig、Ic、It分别为1.52、1.63、0.57,并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促成核活性亦随之增强(F=678.18,P<0.05),且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胆汁中存在多种促成核作用的糖蛋白,其中33.5 kDa泡蛋白可能与胆石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固醇结石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随着近年对胆固醇磷脂泡、成核时间、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棱因子以及胆囊运动过缓等的深入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胆固醇结石成因的旧观念。目前认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胆汁胆固醇过饱和;③胆汁中成核因子的活性异常导致成核缺陷;③胆囊运动过缓使胆固醇结晶能在胆囊中滞留足够长时间而聚集形成结石。  相似文献   

5.
胆囊粘膜的吸收与分泌功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胆囊粘膜对肝胆汁的吸收作用,使其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各成份浓度成十倍地上升,促进结石形成.胆囊粘膜分泌的多种糖蛋白,也对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猝死新生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探讨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病因。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对 10例新生儿猝死综合征和 10例对照新生儿 (死于非呼吸系疾病 )的全肺表面活性物质作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全肺表面活性物质定性分析得到 11个组分 :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磷脂酸、胆固醇和中性脂类。定量分析显示 :猝死组全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为 ( 8.9± 1.0 ) mg/g肺湿重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 12 .6± 1.4 ) mg/g肺湿重 ( P<0 .0 1)。猝死组的磷脂酰胆碱 ( 4 9.4± 2 .9) %和磷脂酰甘油 ( 2 .6±0 .7) %比例下降 ,而对照组分别为 ( 61.5± 3 .0 ) %和 ( 4 .3± 1.5 ) % ( P<0 .0 1 )。结论 猝死新生儿生前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合成数量的减少和合成品种的比例失调。这种缺陷是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7.
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基因在胆固醇结石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ABCG5和ABCG8基因在胆囊黏膜中的表达与胆固醇结石病的关系。方法采集28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患者和10例无胆石对照的胆囊黏膜和胆汁、胆石。测定胆汁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含量;Real-time PCR测定胆囊黏膜中ABCG5和ABCG8的表达量。结果胆石组中胆固醇摩尔百分比和饱和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ABCG5和ABCG8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胆石组中ABCG5和ABCG8的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2.8倍(P<0.01)和1.9倍(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病患者的胆囊黏膜ABCG5和ABCG8基因表达增高,限制了胆囊上皮对胆固醇的吸收,使胆汁过饱和状态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8.
胆囊粘膜功能与其结石形成的关系(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囊粘膜的吸收与分泌功能与胆囊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胆囊粘膜对肝胆汁的吸收作用,使其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各成份浓度十倍地上升,促进结石形成胆囊粘膜分泌的多种糖蛋白,也对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大鼠肝移植术中相对热缺血(relative warm ischemia time,RWIT)造成胆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胆道相对热缺血0 min(A组)、胆道相对热缺血60 min(B组)、胆道相对热缺血60 min并于术后每日腹腔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C组).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检测各组术后2 h及术后第1、3、5天胆汁中总胆汁酸(total bilirubin,TBA)浓度、磷脂(phospholipid,PL)浓度、TBA/PL值,并留取胆道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并检测胆汁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γ-GT)水平作为观察胆管损伤的指标.结果 A组术后TBA、PL及TBA/PL均稳定,未出现明显变化;TBA浓度:术后早期B、C组明显低于A组(F=19.662,P<0.05),此后逐渐升高,到第3天各组之间已无明显差异(F=1.244,P>0.05).PL浓度:术后B组较C组下降明显,此后缓慢升高,至术后第5天仍低于C组(t=2.832,P<0.05).TBA/PL值:术后早期B组明显高于A组,并于术后逐渐升高,至术后第3天达到最高,术后第5天开始下降.C组术后未出现明显变化,在各个时间点A、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7,P>0.05).胆道损伤评分(胆汁ALP水平、γ-GT水平、胆道病理形态学评分、线粒体平均体积及胆道上皮细胞微绒毛密度)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对照组)大致正常,B组(相对热缺血组)最重,C组(干预组)较轻.结论 胆道相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肝移植术后早期分泌的胆汁中胆盐及磷脂分泌均降低,其中胆盐早期恢复分泌,而磷脂恢复分泌较迟,导致了早期TBA/PL值增高,胆汁毒性增强,是导致胆道损伤的因素之一;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可增加胆汁中磷脂浓度,并降低TBA/PL值,减少胆汁毒性,减轻因相对热缺血导致的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0.
作者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了胆囊胆汁内卵磷脂分子种类的构成和含量,以及在胆汁内的胆固醇运载形式—胆固醇磷脂泡和微胶粒中的分布,同时比较了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人胆囊胆汁内各分子成份构成上的差异。结果在胆囊胆汁中分离并检测出21种卵磷脂分子。胆汁内的卵磷脂分子种类的检测发现,人胆汁内卵磷脂分子的构成基本类似,在胆汁泡和微胶粒的分布上发现饱和和低不饱和脂肪酰卵磷脂主要分布在泡相,而多不饱和脂肪酰卵磷脂主要分布在微胶粒相。胆石患者的微胶  相似文献   

11.
胆固醇结石病胆汁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巍  韩天权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1):657-661
作者运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检测了胆固醇结石患者和正常人胆囊胆汁内的游离脂肪酸和卵磷脂的分子种类的含量和构成,同时运用体外模拟胆汁添加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实验,观察四种游离脂肪酸对胆固醇结晶生长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胆固醇结石患者(25例)胆囊胆汁内总的游离脂肪酸的量和其中的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15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与正常人胆汁内的卵磷脂分子的构成基本类似。在体外模拟胆汁的添加实验中,软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具有显著的促成核作用,为胆汁内的非蛋白促成核因子。我们认为,胆汁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分子构成的变化在胆石形成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胆汁中氨肽酶N的分离、提纯及其促成核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氨肽酶N(APN )在胆石形成中的成核活性。方法 应用伴刀豆凝集素A亲和层析、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及高压液相法从胆石症患者胆汁中分离、提纯胆汁中的APN ,并用模拟胆汁观察APN的成核活性。结果 最终APN纯化倍数达 2 94倍 ,酶的活性为12 .9nM·min-1·μg-1,分子量为 130kDa。随后在模拟胆汁观察到APN有明显的促成核活性。结论 APN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具有促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女性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男性高,性激素影响胆汁成分、肌囊运动功能和胆汁促成核因子是其三个主要原因。但胆囊黏膜性激素受体表达及肠上皮化生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胆囊黏膜性激素受体表达及肠上皮化生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胆石的形成与胆囊离子转运的变化,胆汁脂类的增加和Ca2+的浓度有关已经由前人证实,但对胆石形成过程中离子转运和胆汁脂类变化的纵向联系还来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胆石形成的各个阶段小Na+,C1转运与胆汁脂类成分的关系。方法:选择北美洲牧羊犬18条行常规喂养2!天,另30条子会1.2%胆固醇饮食4~周天,。对肝管及股管的胆固醇(XOL),磷脂(PPL),总胆汁酸(TBA),Ca2+等进行分析。所有胆囊上皮被放置在Ussing槽中,以描记电生理特点及测量Na+,C1的非定向移动。结果:1.动物被分成4组:对照组,结晶前组(胆固醇饮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维生素K2联合磷脂酰胆碱抑制肝癌的协同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增殖实验评价维生素K2(1.25 ~ 500.00 μmol/L)联合磷脂酰胆碱( 1.25 ~400.00 μmol/L)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4、48、72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前体(procaspase)-3、procaspase-8和procaspase-9的活性表达.结果 维生素K2(500.00 μmol/L)联合磷脂酰胆碱( 20.00 μmol/L)共同作用72 h可致使65.1%的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实验组procaspase-3和procaspase-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caspase-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K2联合磷脂酰胆碱对抑制人肝癌细胞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依赖于Caspase-9的活化.  相似文献   

16.
胆汁成核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促成核蛋白体系的组成1.非力豆球蛋白A(ConA)结合蛋白:这组蛋白质因无甘露糖基与ConA不能结合,且易受蛋白水解酶链霉蛋白酶(pronase)作用而致活性丧失。胆囊粘膜分泌的粘蛋白是文献最早报道的非ConA结合促成核蛋白〔1〕,模拟胆汁体系中结晶生长实验证实粘蛋白不仅具有促成核作用,而且能抑制胆固醇结晶的形成〔2〕。Groen等〔3〕在T管胆汁中发现另外一种分子量约为30000的非ConA结合蛋白,对热稳定,37℃孵育24h促成核活性几乎不受影响。因与抑成核蛋白共存于非ConA结合部分,分离纯化较困难,其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7.
氨肽酶N与胆石形成关系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APN活性在胆石病人及致石饮食组动物胆汁中的变化并探索它在成石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测定胆石病人和喂成石饮食动物(兔)的胆囊、胆管胆汁APN活性和酯质成分,探讨APN活性与胆汁CS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胆石病人和结石形成前兔的胆囊、胆管胆汁APN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与自身CSI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胆汁的APN活性[(66.0±24.1)?U/ml]较自身胆管胆汁[(38.4±9.4)?U/ml]显著升高(P<0.05);且2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胆囊胆汁[(23.0±7.7)?U/ml](2者P均<0.05).致石饮食组动物和对照组胆囊胆汁的APN活性均显著高于自身胆管胆汁(2者P均<0.05);致石饮食组胆囊胆汁[(14.50±4.08)?U/ml]和胆管胆汁[(9.13±1.67)?U/ml]的APN活性同样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的胆囊胆汁[(6.05±0.95)?U/ml]和胆管胆汁[(3.09±0.92)?U/ml](P值均<0.05).结论根据胆汁APN具有促成核活性与自身CSI呈显著正相关,提示APN可能参与胆石形成的早期阶段,而检测胆汁中APN的活性可能具有预测胆结石形成危险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胆汁中促、抗成核因子的发现是近年来胆固醇性结石成因研究中的一大进展。我们应用伴刀豆素A凝集素固相化亲和层析结合SephadexG-200分于筛色谱技术,于1991年底从人体胆汁中分离和提纯得到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70KD,具有明显的促成核活性,其中性已糖与蛋白质含量之比为15.88%,一分子量的糖蛋白约含640个氨基酸,其N-末端氨基酸顺序为N-Ser-His-Gly-Met-Arg-Gln-Tyr-Tyr-Met-Lys。本文同时讨论了这一糖蛋白对胆石成因的病理学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未结合胆红素与胆固醇的溶解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含有未结合胆红素(UCB)、胆固醇、磷脂和胆盐的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探讨UCB与胆固醇的溶解方式及相互关系.方法:检测UCB在Small模拟胆汁、胆汁泡(胆固醇-磷脂泡)溶液、泡对照组和本底对照组中的饱和溶解度,并分析比较Small模拟胆汁在加入过量UCB保存、过滤前后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UCB对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成核时间(NT)的影响.结果:微胶粒、泡能结合UCB而使其溶解,UCB能促进胆固醇结晶形成、NT缩短,且其差异显著.结论:UCB溶解依赖胆固醇的溶解方式,同时又可能作为促成核因子参与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20.
单结合胆红素对人胆囊胆汁成核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单结合胆红素(MCB)对人胆囊胆汁成核时间(NT)的影响,应用胆红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技术,从人胆汁中分离、纯化出单结合胆红素,将新制备的MCB分别加入到人胆囊胆汁(胆固醇结石胆汁8份、色素性结石胆汁7份和非结石病人胆汁5份)中,同时以不加MCB组为自身空白对照组,观察MCB对人各类胆囊胆汁成核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组胆汁在加入MCB后其NT均比对照组不同程度缩短,其中,非结石组NT缩短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胆固醇结石组NT与非结石组NT比较P<0.05。结果提示:体外快速成核是胆固醇结石胆汁的重要特征,MCB很可能作为一种促成核因子参与了胆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