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36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方法: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行头CT扫描,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4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CT扫描梗塞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6例有双侧豆状核钙化。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CT扫描和及时复查对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豆状核钙化、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的方法,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总结31例确诊的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治疗措施和结果。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均有较轻的头部外伤史,多见于大脑深部、好发于基底节区,CT检查均有梗塞灶;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3—12个月完全恢复。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理与小儿血管尤其是基底节区血供的解剖特点,伤后局部血管痉挛、移位与压迫、牵拉,微循环障碍,以及脱落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栓子等多因素有关;诊断依靠CT检查;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认识。方法:对12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和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塞灶均位于基底区及内囊区,本病预后良好。结论:小儿有脑外伤史,出现偏瘫及语言障碍时,应考虑外伤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4.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特点、机理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资料。结果:脑叶梗塞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塞22例,占84.6%。18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6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见于婴幼儿,致伤因素较轻,梗塞灶多见于基底节区且多伴豆状核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塞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CT表现、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横断位头颅CT扫描,予扩血管、解痉、神经营养及抗凝等治疗。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区,CT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影,治愈33例,CT低密度影消失,好转2例,CT低密度影范围缩小。结论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病经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7.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1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总结12例经CT证实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儿童外伤性脑梗塞多发于单侧基底节区,左侧多于右侧,其CT表现常迟于临床症状、体征的表现,本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CT复查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药物与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杨扬  殷洁 《中华临床新医学》2002,2(12):1071-1072
目的 探讨小脑梗塞的低场MRI征象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52例小脑梗塞的低场MRI征象学表现。结果 小梗塞灶(病变范围小于20mm)18例(34.61%),其中12例合并基底节区梗塞。6例单纯性小脑梗塞临床症状为头晕、走路不稳为主,大梗塞灶(病变范围大于20mm)34例(65.39%),其中20例合并基底节区梗塞,25例合并脑干梗塞,8例单纯小脑梗塞。临床症状: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昏迷、呛咳等。治疗结果:完全治愈22例,死亡5例,死亡率9.61%,留不同程度后遗症并继续康复治疗25例。结论 小脑梗塞病灶面积大,临床症状重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茹卫芳  陈爱琴 《现代护理》2002,8(8):606-607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证实的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0月-11岁。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是由于外力使基底节区的穿支动脉产生相对运动,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以及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所致。小儿脑外伤后早期的影像学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脑梗塞的可能出现,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和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情况,及对复查CT或MRI,治疗应用尼膜通、甘露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物,配合积极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等,可取得较好疗效。上述患儿经4-6个月随17例(89.5%)痊愈。  相似文献   

10.
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20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220例腔隙性梗塞病例共292个梗塞灶均为0.25~1.5cm大小的圆形、椭圆形低密度灶,平均CT值为15Hu,33例行增强扫描病灶均无强化。结论:对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要密切注意其发病时间及进行第二次CT复查,运用薄层扫描技术,以提高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发热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影响9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面积脑梗塞是指一侧大脑中动脉梗塞或大脑中动脉梗塞加其它脑动脉分支的梗塞,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伴有发热。我院神经科1996~1998年共收治大面积脑梗塞患者98例,发现其发热与患者近期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塞救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严重颅脑损伤早期出现外伤性脑梗塞,临床上并不罕见.有的甚至发生大面积梗塞,从而使病情加重,影响预后.我院近5年来先后遇到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证实的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0月~11岁.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是由于外力使基底节区的穿支动脉产生相对运动,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血栓,以及外伤后脑血管痉挛所致.小儿脑外伤后早期的影像学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脑梗塞的可能出现,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和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情况,及时复查CT或MRI,治疗应用尼膜通、甘露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物,配合积极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等,可取得较好疗效.上述患儿经4~6个月随访17例(89.5%)痊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大面积脑梗塞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大面积脑梗塞病人的年龄,梗塞部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5例重症大面积脑梗塞病人,青年组死亡率50%,中年组死亡率15%,老年组死亡率41.1%;左半球死亡率46.3%,右半球死亡率15.4%。讨论青年人死亡率高是由于顽固的脑水肿、脑疝引起,老年人死亡率高是因为基础疾病多,脏器储备功能差造成。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梗塞在临床上少见,诊断上有一定困难,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预后欠佳,应提高认识,我们自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塞17例,其中,基底节区1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0个月至<17岁,平均15.6岁。均有明显脑外伤史,坠落伤5例,车祸4例,摔伤2例,打击伤1例。受伤部位枕部较多,4例,颞部2例,顶枕部2例,其它4例。梗塞单侧10例,双侧2例,有颅骨骨折者1例,合并四肢骨折者1例。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99- 0 7~2 0 0 3- 10对经颈动脉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发病4 8h之内,其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确诊为急性单侧脑梗塞,且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者。有溶栓禁忌证不入选;共入选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2 7例,女13例,年龄5 2~72岁,平均6 3.2岁;CT:右侧基底节区梗塞2 1例,左侧基底节区梗塞17例,皮层梗塞2例;对照组:男2 5例,女15例,年龄5 1~75岁,平均6 5 .4岁,CT:右侧基底节区梗塞19例,左侧基底节区梗塞2 0例,皮层梗塞1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  相似文献   

18.
小儿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是脑外伤后少见的并发症,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预后不佳,是神经外科治疗护理的难点。我科曾收治小儿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不断探讨提高脑梗塞病人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加溶栓治疗效果,从而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报道1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手术和溶栓治疗经验,从适应证的选择到手术方法技巧等。结果:除2例于术后3-5天死于梗塞后出血,6例疗效显著.术后意识恢复最早8h,最长15h,其中有3例患侧肢体功能由术前0级,术后3天恢复Ⅱ级,住院3周肢体肌力恢复至Ⅳ级,3例术后3天复查头CT梗塞面积明显缩小,中线回位。结论:对急性大面积脑梗塞行手术加溶栓治疗为脑梗塞的治疗开避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探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危险因素,起病形式、临床特点、诊断、转归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在25-89岁之间,危险因素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梗;活动或安静时均有发病,均为急性发病,多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部分有偏盲、二便失禁,双侧病理征及抽搐。结论:大面积脑梗塞起病急,多有意识障碍及颅压高表现,易发生出血性梗塞,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