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腓总神经的分支与阳陵泉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的分支与阳陵泉的关系。方法:解剖观测80例腓总神经及其分支。结果:在小腿上段上区,腓骨头前下方趾长伸肌深面,有扇形分布的胫骨前肌支和膝关节支;在小腿上段中上区即腓骨头下方平均2.15cm~4.99cm,胫骨前缘外侧2.26cm~5.62cm有腓深神经的肌腓骨管段。结论阳陵泉穴略下方有腓总神经的胫骨前支和膝关节支,此穴后下方为腓深神经的肌腓骨管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的分支与阳陵泉的关系。方法:解剖观测80例腓总神经及其分支。结果:在小腱上段上区,腓骨头前下方趾长伸肌深面,有扇形分布的胫骨前肌支和膝关节支:在小腿上段中上区即腓骨头下方平均2.15cm ̄4.99cm.胫骨前缘外侧2.26cm ̄5.62cm有腓深神经的肌腓骨管段。结论 阳陵泉窗略下方有腓总神经的胫骨前支和腠关节支,此穴后下方为腓深神经的肌腓骨管段。  相似文献   

3.
足三里穴与胫前动脉,腓深神经及胫神经的定位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足三里穴位注射时,避免对胫前动脉,胫神经,腓深神经的损伤,方法:解剖70例成人下肢。结果:足三里穴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针体由皮肤穿达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胫骨后肌的后后需针体深方是含有胫神经,胫后血管的血管神经束。  相似文献   

4.
足三里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到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在骨间膜浅层可刺中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扇形分支.针体穿过胫骨后肌后可触及含有胫神经和胫后血管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论针刺足三里穴的适宜深度为2.22 cm,最大深度为4.42 cm.穴位注射时直刺或略偏胫骨方向,接近与胫骨内侧面平行进针,同时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5 cm较为安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的体表定位点,也是值得临床尝试的有效刺激点.  相似文献   

5.
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外踝关节扭伤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筋会阳陵泉穴治疗外踝关节扭伤的作用。方法:将79例外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阳陵泉穴钟刺和局部穴位电磁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穴位电磁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7.39%。总有效率91.3096;对照组痊愈率36.36%,总有效率69.7096。两组比较,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阳陵泉穴对外踝关节扭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内关穴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 DD  Wang HB  Gu H  Lou XF  Yuan L  Jiang SH 《中国针灸》2010,30(12):1003-1006
目的:为内关穴针刺和穴位注射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采用30例男性成人上肢标本,按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 12346-90)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穴区可见3个含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富集部,浅部位于皮肤与指浅屈肌间,为含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及浅血管的结缔组织;中部位于指浅、指深屈肌间,为含正中神经及其掌支和动脉的结缔组织;深部位于旋前方肌、骨间膜间,为含骨间前神经和动脉的结缔组织.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穿及指浅屈肌浅面的深度为(6.68±0.64)mm,由皮肤穿及指深屈肌浅面的深度为(12.37±0.87)mm,由皮肤穿及旋前方肌浅面的深度为(17.83±11 00)mm,由皮肤穿达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的深度为(30.87±1.85)mm,同身寸为(2.20±0.14)cm;针体均经过正中神经干的尺侧,深层均可触及骨间前神经终末支.结论:内关穴直刺3分(6.68 mm)、5分(12.37 mm)和1.4寸(30.87 mm)可分别刺激浅、中、深部的结缔组织富集部的血管神经而发挥针刺效应.穴位注射时在两肌腱中点或略偏掌长肌腱直刺,可避免对正中神经干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合谷穴与正中神经返支的定位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探讨合谷穴药物注射时, 正中神经返支损伤的可能原因。方法: 解剖80 例正中神经返支。结果: 拇指呈伸位时, 针体由手背合谷穴皮肤至拇收肌掌侧面的组织厚度是2 . 56 ±0. 22cm , 为手背合谷穴皮肤至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以上。针体穿达拇收肌掌侧面处与正中神经返支的最短距离为1 . 61 ±0. 34cm ,针体由手背合谷穴皮肤穿及正中神经返支的最小组织厚度为3 .70±0 . 30cm 。当拇指屈和内收时,针体与正中神经返支的距离为0. 94 ±0. 47cm , 与拇指伸位时相比, 距离显著变小。结论: 穴位注射时, 病人手方位的改变, 进针过深, 使用易损伤神经的药物是导致正中神经返支损伤的可能原因。当手平置于桌面, 拇指呈伸位, 使拇指与其余4指在同一平面时进针, 同时, 进针深度不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 则可减少对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提供依据。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肌采用中药熏蒸、口服地巴唑和复合维生素B、肌注弥可保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神经传导速度都有明显好转(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董××,男,10岁,学生。因在学校踢足球后,于1997年9月6日由家长背着来我科就诊。检查:外观跛行,右足下垂,不能背伸。体温正常。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血沉及“抗O”均正常。肌电图检查: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58.2米/秒(正常)。右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4.6米/秒(正常)。伸趾短肌记录,远端潜伏期8.03ms(毫秒),明显延长。2 临床诊断  右腓总神经麻痹。治疗:取穴:条口穴和解溪穴为一组。冲阳穴和下巨虚穴为2组。针刺得气后,连接G6805—2多用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齐刺阳陵泉穴联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功能锻炼,治疗组采用齐刺阳陵泉穴配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针刺1次,1周针刺6次,共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疗效评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结论:齐刺阳陵泉穴联合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传统取穴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