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前动脉闭塞的MRI与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这了探讨脊髓前动脉闭塞的MRI与临床特点以及MRI扫描在脊髓前动脉闭塞诊断中的重要性,对29例脊髓前动脉闭塞进行临床特点及MRI扫描的对照分析。结果:29例脊髓前动脉闭塞均出现运动障碍、尿便障碍和分离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以胸段最多,颈段次之、MRI扫描以胸段最易受累,受累范围较广,多为长T1W、长T2W条索状异常信号,横切面异常信号多偏向脊髓腹侧,脊髓肿胀不明显.增强MRI扫描可见有斑片状或条索状强化.结论:MRI对脊髓前动脉闭塞诊断具有特殊价值,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3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4岁(59~71岁)。其中颈段梗塞1例,胸段梗塞2例。3例均起病急骤,首发症状为肩或背部疼痛,均具有运动及尿便障碍和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1例由于梗塞波及C_5~C_8而出现Honer氏征。 讨论 本文3例诊断脊髓前动脉梗塞综合征无疑。本病典型者较易诊断,但脊前动脉分支梗塞而产生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低信号或等信号、T2W高信号,横断面平扫多数信号偏于脊髓腹侧,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损害平面基本与临床定位符合,多数病例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MRI检查已逐渐成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低信号或等信号、T2W高信号,横断面平扫多数信号偏于脊髓腹侧,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损害平面基本与临床定位符合,多数病例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 MRI检查已逐渐成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1例脊前动脉综合症临床与MRI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脊前动脉综合证的临床与MRI改变。分析了11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MRI改变的关系。发现临床上颈段脊髓病变多,以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征,治疗3~4周恢复较理想,而MRI2周内以脊髓局部肿胀呈长T1长T2信号,2~4周内以等T1长T2信号,脊髓形态正常,且病变以脊髓前部为显著。4周后MRI无异常发现。提示MRI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6.
髓内脊膜瘤     
脊膜瘤在椎管内肿瘤中常见,多位于髓外硬脊膜下,髓内脊膜瘤罕见,迄今只有3例报告.本文再报道1例如下:患者女,67岁,烧灼样疼由颈胸段脊髓向上肢放射10年,近几年四肢运动不灵,括约肌障碍(尿潴留)8个月.神经系统检查:四肢痉挛性轻瘫,腱反射亢进,C_4以下痛、温和触觉减退.X线平片未见异常,X线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显示C_2处完全梗阻.MRI示C_2~C_4髓内占位.术中背侧脊髓切开后显露弹性硬的红灰色病变,籍助超声吸引(CUSA)、手术显微镜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将肿瘤全切除.病理报告为纤维型脊膜瘤.随访12个月四肢轻瘫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脊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视,磁共振是诊断脊前动脉综合征最有效的手段。方法:对16例脊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磁共振检查方法进行重点分析。结果: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神经根痛、截瘫、病灶阶段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病变水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尿便障碍等;磁共振表现为腹侧长条状异常信号影;治疗上应采取以改善脊髓血液循环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对于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早期正确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其预后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syndrome of anterlor spinal artery) 脊髓梗塞中以引起脊髓前2/3受损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最多见,Preobrashensk(1904)首先记载。脊髓后动脉因侧支循环较丰富,故不易引起梗塞和发生脊髓后动脉综合征。柳務(1988)报道的26例脊髓梗塞中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髓梗死的临床及MRI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脊髓梗死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 结果脊髓梗死急性起病,呈卒中样病程.主要表现为疼痛、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MRI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横轴位显示病变位于脊髓前2/3区域.结论 脊髓梗死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扫描,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脊髓内动静脉畸形(AVMs)直接手术切除的危险性和技术上的困难,导致了发展变换新的治疗方法。脊前动脉阻塞因可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行脊髓内AVMs 栓塞常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方法。但是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法的进展已较安全。这些新技术包括使用聚乙烯酒精(polyvinyl alcohol)微粒管,全身性血管数字减影造影及暂时性气囊阻塞来自椎动脉支所供应的颈段AVMs 等。材料和方法:去年一年中,在蒙特利尔神经病医院中有5例脊髓前动脉供应的脊髓AVMs 作了栓塞疗法。颈段和胸腰段髓内AVM 各2例。腰段髓外AVM1例。例1因左下肢根性神经痛和无力首次就诊,脊髓造影显示有许多扩张的血管。脊髓血管造影为胸腰段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肿瘤发生于脊髓、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组织的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椎管肿瘤包括硬脊膜外肿瘤(神经鞘瘤、血管瘤、脂肪瘤)、硬脊膜下肿瘤(神经鞘、脊膜瘤)、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颈段、胸段。好发年龄20~50岁,男性大于女性。症状:疼痛多见,其次是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直肠、膀胱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脊髓血管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缺血性脊髓血管疾病的认识,随着对脊髓血管研究的进展而不断深入.一、脊髓血管的解剖根动脉:根动脉为一系列的节段性动脉,沿神经根走行,通过椎间孔在硬脊膜外分为前、后根动脉.胚胎早期,每一神经根均有其相应的根动脉,出生后,重要根动脉仅占1/3.Chakravorty研究证明:主要前根动脉(0.5~0.75mm),一支可供血脊髓全颈段;主要后根动脉(0.25~0.3mm),一支可供血颈髓3~4个节段;中等前、后根动脉(0.25~0.5mm)(0.15~0.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07例50~85岁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TCD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CCA/EICA)不同回声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1段(MCA-M1)、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狭窄程度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阴性侧比较,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为40%~50%、>50%~70%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两侧狭窄血管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狭窄程度达>70%~90%和>90%时,CT/MRI阳性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与阴性侧之间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或颈内动脉末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CT/MRI阳性侧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发生率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阳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血管两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相同,根据斑块回声和溃疡形成与否不能确定动脉-动脉栓塞的"责任斑块";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以及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者,与同侧脑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萎缩症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对9例脊髓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胸髓萎缩2例,胸髓萎缩7例,均表现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的脊髓病变症状;痉挛性截瘫9例,感觉障碍5例,下肢腱反射活跃、亢进9例,病理征阳性7例,括约肌功能障碍3例;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MRI显示脊髓萎缩性改变9例;脊髓矢状径分别为3~5.5mm,脊髓矢状径与脊蛛网膜下隙矢状径比值<0.5。结论:脊髓萎缩症系脊髓慢性变性疾病,结合临床特征及MRI改变可作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急性截瘫的原因有脊髓恶性转移、外伤、主动脉分离(aortic dissection)和脊动脉闭塞。对于识别外伤或恶性转移可用磁共振(MRI)能不难查出压迫性  相似文献   

16.
脊髓血液循环的解剖和生理脊髓血液循环在本文叙述的是脊髓动脉系统。脊髓动脉由位于脊髓腹侧正中部的脊髓前动脉和脊髓背外侧沟的两脊髓后动脉所组成,三动脉之间有小支沿脊髓表面吻合成网。脊髓前、后动脉的血流在脊髓上端来源于椎动脉。脊髓上部(颈髓和上胸髓)来自椎动脉、颈升动脉、颈深动脉;脊髓中部和下部来自主动脉分出的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等。从这些血管发生根动脉(图1)。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感觉障碍平面定位于胸段的压迫性颈部脊髓病变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2002年经治的22例感觉障碍平面定位于胸段的颈部脊髓痛变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 病因为颈椎间盘突出和小脑扁桃体下疝。首发症状为下肢无力、麻木,呈慢性进行性进展并逐渐向上累及;感觉障碍平面比实际受压平面低8~14个脊髓节段为其突出特征;有轻、中度肌力减退;踝阵挛阳性是另一有重要意义的体征。结论 可能的机理包括机械性压迫和血液供应张障碍。对于有上述临床特征而胸段MRI无异常的病人,应行颈段脊髓MRI检查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4例颈髓内肿瘤较特殊的临床表现:首发根痛的18例中,16例实为脊髓或脊膜痛;上升性感觉障碍,脊髓半横贯损害综合征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多与肿瘤在髓内偏侧生长有关。并主张首选小脑延髓池穿刺,作阳性比衬顺行脊髓造影检查方法为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合并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VHM)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9年手术治疗的10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术前MRI T2像及病人临床表现评估VHM,并总结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合并VHM的诊治经验。结果 单发肿瘤9例,其中肿瘤位于颈段3例、胸段4例、腰段2例;多发1例(颈段、胸段及腰段均有)。术前存在VHM 6例,术前MRI均可见病变节段以外的脊髓中央区MRI T2高信号,存在明显的脊髓功能损伤症状,如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等。10例肿瘤均全切除,其中1例多发肿瘤一次切除3个胸段肿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为富含血管的血管性肿瘤,往往有高流量的血流通过,引流静脉常迂曲扩张并同脊髓表面正常引流静脉沟通导致VHM,有症状者应早期手术,避免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肿瘤切除后VHM自然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