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银屑病患者微血管密度与MMP-2和TIMP-1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银屑痛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银屑痛和正常皮肤组织MMP-2-,TIMP-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4抗体检测MVD。蛄果银屑痛患者皮损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皮损中既可表达MMP-2,又可表达TIMP-1,而在正常皮肤不表达;MMP-2表达强度随着MVD的增高而增强(P〈0.01),TIMP-1表达程度随着MVD的增高而减弱(P〈0.01)。蛄论银屑痛患者皮损组织中MMP-2、TIMP-1的表达与MVD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区域肥大细胞的分布及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将经苏木素一伊红染色筛选出的属于中晚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核心面积大于斑块面积的40%)的组织块和10例尸检正常冠状动脉标本进行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正常内膜、斑块的纤维帽区、核心区、肩区肥大细胞密度(细胞如视野)和新生微血管密度(微血管杉视野)分别为1.2±1.7、2.6±2.1、3.1±2.4、7.2±3.9和0、2.8±1.6、3.6±1.8、8.3±2.6,斑块肩区肥大细胞密度(MCD)和新生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其它部位(P〈0.05或P〈0.01)且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45;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肥大细胞的分布与新生微血管密度具有相关性且可能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微血管密度与MDS分型及治疗的关系。方法:MDS低危组25例,高危组21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骨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骨髓微血管数,取平均值为MVD。结果:治疗前低危组MVD为(18.26±2.62)/HP,高危组MVD为(25.75±3.27)/HP,对照组MVD为(8.10±2.93)/HP;低危组和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危组及高危组治疗后分别有36%和81%的患者MVD降低,两者对治疗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明显,MVD与MDS分型及疗效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p14^ARF表达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改良法检测10例正常胰腺组织、42例胰腺癌组织中p14^ARF蛋白的表达;以Ⅶ因子相关抗原(FVⅢ—RAg)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采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胰腺组织、42例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结果:正常胰腺组织中p14^ARF的表达率为90%,胰腺癌组织中为35.7%(P<0.01);胰腺癌组织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胰腺癌临床Ⅲ、Ⅳ期的平均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淋巴结有转移的胰腺癌平均测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胰腺癌组织中p14^ARF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低于p14^ARF蛋白阴性表达的胰腺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胰腺癌组织的平均微血管密度与组织学分级、癌的浸润范围及肿块大小无关(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p14^ARF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A和CD45RO的表达情况,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A和CD45RO的表达,取10例正常人的躯干皮肤做正常对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CD45RO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45RA的表达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记忆性T淋巴细胞为主,推测细胞免疫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现察活血消银片对血瘀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口服活血消银片,对照组20例口服消银片,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中微血管密度的改变,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活血消银片与消银片对血瘀型银屑病人皮损中微血管密度改善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患者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消银片可明显改善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微血管密度,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这可能与银屑病的复发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的结合蛋白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TGF-βRⅠ、TGF-βRⅡ和CD105在银屑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皮肤相同,TGF-β1、TGF-βRⅠ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均无明显表达;TGF-βRⅡ在银屑病皮损和正常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明显表达,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真皮浅层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的表达在肿瘤生物性行为中的意义,以期对宫颈癌的预后评估和指导临床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bFGF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组织分级、临床分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别研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微血管密度及bFGF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级、临床分期有关;bFGF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微血管密度较高组的存活率低于微血管密度较低组(P〈0.01),bFGF的表达对存活率有明显影响(P〈0.01)。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bFGF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组,说明bFGF有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作用,二者的表达均与预后有关,提示肿瘤微血管化的评估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预测宫颈鳞癌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PUVA治疗银屑病Caspase3、bcl-2和PCNA在皮损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屑病经光化学疗法(PUVA)治疗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指标表达的趋势。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经PUVA治疗前后及10例正常皮肤中PCNA、Bcl-2、Caspase3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表皮中Bcl-2和PCNA在基底层阳性表达,但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Bcl-2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皮损经PUVA治疗后的表达恢复,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PCNA在银屑病皮损为角质形成细胞广泛阳性表达,皮损经PUVA治疗后表达恢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与正常皮肤的表达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处与经PUVA治疗后皮肤的表达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屑病经PUvA后,Caspase3表达增加,PCNA、Bcl-2、表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IL-15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mRNA及蛋白质水平研究白介素15(IL-15)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对2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IL-15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以10例正常人皮肤作为对照。结果2种IL-15前体蛋白的mRNA在所有皮肤标本中都有表达,银屑病皮损中IL-15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处皮肤(P〈0.001)和正常人皮肤(P〈0.001),非皮损皮肤的表达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5低表达于非皮损和正常皮肤的基底细胞层,而在银屑病皮损处高表达,且表达范围可达表皮全层及真皮乳头层。皮损处IL-15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P〈0.001)和正常皮肤(P〈0.001),非皮损与正常皮肤之间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中高表达IL-15,在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KD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SP)检测SLE患者皮损中flt-1与KDR蛋白的表达与分布特征,同时检测皮损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在表皮组织中flt-1与KDR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中均有表达,但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中flt-1与KDR均匀表达于表皮全层,而患者组flt-1与KDR在颗粒层表达最强,其中SLE活动期最强,稳定期次之。(2)真皮组织中flt-1与KDR主要表达在真皮乳头微血管上,且患者组真皮乳头微血管上的表达程度要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最强,稳定期次之。(3)患者组皮损真皮乳头血管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真皮乳头微血管flt-1与KDR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大于阴性表达组的MVD(P<0.01)。flt-1与KDR与MVD三者之间任何两者均存在正相关关系(flt-1与KDR相关系数为0.88,MVD与flt-1相关系数为0.66,MVD与KDR相关系数为0.82,P均<0.01)。(P<0.05)。结论:SLE患者皮损中VEGF受体flt-1与KDR蛋白均高表达。真皮乳头微血管flt-1与KDR的表达与真皮乳头血管的生成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越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8):604-606,F0004
【目的】探讨胃癌超声造影的增强强度和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手术并有病理明确诊断的4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声学定量软件绘制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造影增强强度,术后病理标本应用抗CD34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分析胃癌组织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46例胃癌组织的增强强度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组织的MVD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织的增强强度和微血管密度呈线性正相关(r=0.88,P<0.01)。【结论】胃癌组织的增强强度和微血管密度呈线性正相关,术前胃癌超声造影可以评价新生血管生成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imaging,PDI)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检测乳腺肿块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检测乳腺肿块患者55例(其中良性组25例,恶性组30例),采用计算机对肿块能量多普勒血流信号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彩色像素密度(color pixel density,CPD);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肿块MVD,对CPD与MV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恶性组CPD、MVD较良性组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恶性组中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CPD及MVD均高于无腋下淋巴结转移组(P〈0.01)。良恶性肿块的CPD与MVD间具有良好相关性(r=0.846,r=0.889,P〈0.01)。【结论】能量多普勒超声所测CPD可较好反应乳腺肿块血流情况,有助于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与微血管密度计数相结合,能全面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评价MVD对肾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检测 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 ,并以 10例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结果 :49例肾癌组织中平均MVD为 (5 8.6 2± 2 3.86 ) ,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 (P <0 .0 1) ;与其局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 >0 .0 1) ,而与肾癌的分级、远处转移及 5a生存期有相关性 (P <0 .0 1)。结论 :肾癌组织中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癌分级、远处转移及生存期均密切相关 ,检测肿瘤组织中MVD可作为评估肾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喉部病变组织微淋巴管和微血管的密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喉鳞状细胞癌40例及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各20例病变标本,分别进行微淋巴管及微血管染色.结果 喉鳞状细胞癌、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喉乳头状瘤组织中LVD及MVD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癌组织LVD和MVD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组织,TNMⅢ~Ⅳ期癌组织LVD和MVD显著高于Ⅰ~Ⅱ期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LVD和M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1),声门上型癌组织MVD显著高于声门型癌组织(P<0.05).LVD、MVD及TNM分期是影响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喉癌的发展和转移与微淋巴管及微血管的密度有关,两者都是喉癌预后的负性因子,定量测定可作为喉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间质微血管密度对胃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手术切除胃癌标本74例及其癌旁正常组织17例进行MVD检测.结果:胃癌间质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MVD与淋巴结转移、癌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浸润到肌层以下者,其MV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VD是判定胃癌生长、浸润、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SCC)局部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8例正常宫颈上皮(NCE),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8例宫颈鳞癌组织局部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细胞增殖指数PI(MIB-1标记)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VEGFR-3标记)。结果 CD34标记的MVD在NCE、CIN及SCC组分别为(6.3±2.9)、(18.0±4.7)及(58.2±19.6)条。从NCE到CIN再到SCC,MVD显著升高(P<0.01)。在CIN中,MVD表达与PI显著正相关(r=0.373,P=0.025),而与LMVD无显著相关性(r=0.138,P=0.421)。在SCC中,MVD表达分别与PI及LMVD均无显著相关性(PI:r=-0.033,P=0.790;LMVD:r=0.114,P=0.354)。MVD在SCC组表达与间质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生存率无关(P>0.05)。宫颈鳞癌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MVD显著高于未突破深肌层间质浸润者(P<0.01)。结论 MVD表达上调可能促进宫颈异型上皮细胞增殖及宫颈鳞癌细胞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5例IDC组织和2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CD133的表达以及MVD计数.结果:在癌旁乳腺组织和IDC组织中,CD133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3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计数在肿瘤患者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高低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且CD133的阳性和阴性表达间MVD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33的表达和MVD计数与IDC组织的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均有一定关系;CD133和MVD联合检测对IDC的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78例大肠癌MVD的变化 ,分析MVD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32例有淋巴转移者 ,其MVD平均值 (2 8.1± 8.9)高于 4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 (2 3 .5± 8.2 ) ,P <0 .0 5。 15例有肝转移者其MVD平均值 (33.4±9.3)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 (2 2 .4± 5 .8) ,P <0 .0 1。另外 ,MVD还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有关 (P <0 .0 1) ,而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无关 (P >0 .0 5 )。结论 MVD与肠癌浸润、转移有明显正相关关系 ;MVD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