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行镇静深度监测,进一步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A组),各20例,麻醉中维持BIS值在50~55。监测记录术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min(T2)、切皮时(T3)、去肋骨时(T4)、拔管即刻(T5)的BIS、MAP、HR及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停异丙酚到唤之能睁眼的时间)。结果:插管前即刻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T2、T5时点,GA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GEA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GEA组麻醉药用量较GA组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较GA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脑电双频指数检测下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胸科手术,可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减轻气管插管、拔管时心血管不良反应.减少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2.
王钰  牟婉兰  叶永青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198-119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异丙酚镇静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将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患者40例分为硬膜外麻醉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硬膜外麻醉组先行罗哌卡因阻滞,再行异丙酚诱导;对照组直接行异丙酚诱导。记录患者硬膜外穿刺前(T0)、注入异丙酚前即刻(T1)和OAA/S评分达到1分时(T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并记录T2时异丙酚血药浓度及从T1到T2时每个患者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T0时OAA/S评分均为5分,T0、T1和T2两组间BIS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05),两组T2时点与T0时点BIS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0.05)。OAA/S评分达到1分时,硬膜外麻醉组异丙酚血药浓度和所需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0.05)。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可增强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其可阻断了局部的神经传入信号,降低对网状激活系统的刺激,从而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麻醉诱导前连接BIS监测仪,术中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深度指导用药;对照组术中根据血压、心率(HR)、手术情况及操作者临床经验调整麻醉药用量.记录患者T0~T6平均动脉压(MAP)、HR、酸碱度(pH)、剩余碱(BE)、乳酸(Lac)、血糖(Glu)及皮质醇(Cor)值,记录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结果 两组T0~T6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BE、Lac、Glu和Co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IS指数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可控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脑电双频指数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超 《医学综述》2013,(19):3645-364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汉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实施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 ~60、对照组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70 ~100 mm Hg实施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T5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值及麻醉药用量,拔管和苏醒室留观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缩短了苏醒室留观和拔管的时间(P<0.05).结论 依据脑电双频指数实施全身麻醉能减少老年患者麻醉药用量,准确评估麻醉深度,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6.
杨晓辉 《现代医学》2014,(11):1336-133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91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BIS监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50),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后,手术结束时,清醒拔管前、后5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随访术中知晓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比、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及两组间各时间点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各时间点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与全身麻醉诱导前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术中知晓情况以及术后认知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技术应用于指导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促进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在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250例,患者均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根据镇静深度调控方法分成传统组和研究组,传统组依靠医师的经验判断镇静深度,研究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镇静深度,对比两组的麻醉药用量、术中知晓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知晓病例,且研究组术后无躁动病例,传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1. 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研究组得普利麻和异氟醚用量均明显少于传统组(P <0. 05);研究组苏醒期的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 <0. 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维持期镇静调控中效果确切,保证镇静深度的合理性,减少麻醉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云明 《重庆医学》2006,35(7):595-596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联合对食管癌根治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苏醒时间及用药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全麻组,各30例。联合组先行T8~9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5cm,给药测定麻醉平面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两组的全麻谤导和维持方法相同。连续监测SBP、DBP、MAP和HR;记录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用量、术毕至完全苏醒时间。结果联合组在气管插管后5min和30min的SBP、DBP及MAP均比全麻组者显著降低(P〈0.01),HR也较慢(P〈0.05)。联合组的异丙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以异丙酚为主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全麻醉药的用量,手术结束后苏醒迅速完全,术后躁动少,术后镇痛完善,但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麻醉深度指数(CSI)指导用药,探讨腹部手术不同方式快通道麻醉的差别.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静脉全麻(A组)和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组(B组),每组30例:A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B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两组均行CSI监测,使CSI值维持在(55±5).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 min(T1) 、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0 min(T5)的循环指标(MAP、HR)、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A组MAP、HR均高于B组,且均存在组间与时点的交互作用(P均<0.01);两组患者T0、T4时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2、T3、T5时点的MAP、HR均高于B组(P<0.05).组内比较,A组T1、T2、T3、T5时点的MAP、HR均较T0时点明显地升高,而B组于上述时点则较平缓.B组的异丙酚、阿曲库铵、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小于A组(P<0.05);B组的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早于A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B组的术后躁动率低于A组(P<0.05).结论 CSI应用于快通道麻醉,可以避免术中知晓.CSI调控下,在腹部手术中,硬膜外复合静脉全麻比单纯静脉全麻可以使循环更稳定、术后躁动率更低,可以减少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提早苏醒时间,在快通道麻醉中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和熵指数在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静脉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准确性,并比较其优越性。 方法 选取择期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40例,均采用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的麻醉方法,记录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知晓的发生与否。 结果 应用阶梯式靶控输注丙泊酚诱导、术中维持及停药后BIS和RE、SE均随着意识变化而变化,2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中施行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时,BIS和RE、SE均可准确反映其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判断全身麻醉深度时的准确性及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馈组,对照组按常规速度给予麻醉药;反馈组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节麻醉药物用量,观察麻醉药物用量盼变化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反馈组的全麻用药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反馈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可有效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减少全身麻醉用药,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3):374-37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复合喉罩通气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优势。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BIS监测组(B组)和常规监测组(C组),每组50例。B组术中根据BIS监测结果调整麻醉药物剂量,C组根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和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调整麻醉药物用量。术中BIS值维持在40~60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维持在基础值的±20%。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拔管时间及麻醉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中皆行喉罩通气。结果:B组丙泊酚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罗库溴铵和瑞芬太尼用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中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拔管时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拔管后烦躁低于C组;两组术中知晓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当。结论:BIS监测复合喉罩通气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时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降低麻醉并发症,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理想的麻醉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静脉全麻中置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及麻醉用药等方面的差别。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静脉全麻病人6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与插管组,行机械通气,监测不同时间点病人SBP、DBP、HR、BIS的变化,根据SBP和BIS调控麻醉深度,记录整个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用量,术毕病人清醒拔管。结果麻醉时间、术后拔管患者烦躁发生率,咽、喉疼痛发生率,清醒时间、异丙酚的用量及瑞芬太尼用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出通气管后3min喉罩组BIS高于插管组(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麻醉用药等方面使用喉罩明显优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较为适合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的麻醉方式.[方法]选择40例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静吸复合全麻,手术过程采用的麻醉方式为吸入异氟醚、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芬太尼及间中追加肌松药仙林;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吸全麻,手术过程采用的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阻滞的基础上吸入异氟醚、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芬太尼及间中追加肌松药仙林.两组病人根据BIS(脑电双频谱指数)调节麻醉深度.诱导前、插管后、术中1 h、拔管后分别抽血检查血糖及皮质醇.[结果]Ⅰ组的全麻用药量大,血压、心率在插管后、切皮、断肋及清醒拔管时明显升高,拔管时患者烦躁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血糖和皮质醇在手术后也明显增高.Ⅱ组全麻用药量小,手术过程血压、心率平稳,拔管时患者安静,手术后抽取的皮质醇及血糖升高不明显.[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BIS值的指导下,适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麻醉深度指数(CSI)调控下妇科腹腔镜手术快通道麻醉的效果,评价CSI在快通道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T组),两组均以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并行CSI监测。C组根据麻醉医生经验用药,未以CSI反馈指导用药;T组则以CSI反馈调整异丙酚的用量,使CSI值维持在55±5之间。两组术后进行Steward评分,以术毕10 min内(≤10 min)Steward评分达4分及以上(≥4分)拔管者为快通道麻醉实施成功。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 min(T1)、手术开始后5 min(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前1 min(T4)、拔管后5 min(T5)的CSI值;统计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快通道麻醉成功率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T组CSI值低于C组(P=0.000),且存在组间与时点的交互作用(P=0.000);两组患者T0和T6时点的C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T1、T2、T3、T4、T5时点的CSI值均低于C组(P<0.05)。T组的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C组(P<0.05),而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早于C组(P<0.05)。T组无术中知晓,C组有2例术中知晓,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快通道麻醉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CSI应用于调控快通道麻醉,可以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防止术中知晓;可以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提早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从而提高快通道麻醉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肺癌根治术病人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A组:静吸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B组:静吸复合全麻。监测全麻诱导前、插管后、切皮时、手术探查时及术毕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记录两组全麻药物的用量及术后清醒、拔管时间。结果A组插管后、切皮时、手术探查时、拔管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低于B组;A组用药量(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较B组明显减少(P〈0.05);A组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是肺癌根治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丙泊酚的用量及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方法:将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GEA组),GEA组先行硬膜外穿刺后行全麻,2组均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40~50时气管插管,术中丙泊酚维持BIS在40~60。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结果:GEA组丙泊酚用量、舒芬太尼总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少于GA组(P0.01)。结论:在相同麻醉深度下,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可减少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9.
孙燕 《中原医刊》2011,(16):101-10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全身麻醉手术中异丙酚用量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BIS组,根据BIS值在40~60范围调节静脉麻醉药异丙酚的用量。观察异丙酚的用量及患者清醒拔管时间。结果BIS组在全身麻醉手术期间异丙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缩短(P〈0.01)。结论BIS指导静脉全麻药异丙酚有非常现实的临床价值。控制异丙酚的用量,可以防止过度镇静,及早清醒拔管,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减少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同时镇静药物的减少,也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单次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ASAⅠ~Ⅱ级全身麻醉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曲库铵组(A组)和琥珀酰胆碱组(S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后停用肌松药,全程仅用得普利麻、瑞芬太尼静脉泵注维持电脑双频指数(BIS)麻醉。观察两组麻醉药用量、肌松恢复时间、术中体动次数、气道压、拔管时间、残余肌松发生率、拔管时间及外科麻醉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术中体动,S组2例发生呛咳;A组肌松恢复时间较S组长(P〈0.01)。两组其他手术条件、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肌松药全身麻醉下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是基本可行的,但在这种麻醉状态下不宜进行气管内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