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霍乱孤菌(VC)O139群CTXφ和nct—CTXφ基因组共存新类型的结构研究。方法分别扩增CTXφ或nct—CTXφ基因组串联体的第一个基因组末端和第二个起始端之间的基因,扩增片段再经RsaⅠ和BglⅡ酶切、型特异引物PCR方法,区分rstR—ig2类型;扩增TLC和RS区之间片段并区分rstR—is2类型;扩增RTX与CTXφ或nct—CTXφ核心区之闻片段。结果O139群VC代表菌株及CTXφ和/或nct—CTXφ的rstR—ig2类型(以上标表示)如下,FJ9510株CTX ETφ、FJ98352株CTXETφ+nct-CTXφ+nct-CTX calcφ、FJ99364株CTXETφ+nct-CTX newO139φ+nct-CTX calcφ、JS9803株CTXETφ+nct—CTX newO139φ、JX94484株CTXETφ+nct—CTX newETφ;不同rstR—ig2类型CTXφ和nct—CTXφ基因组zot基因3’末端46bp序列中20个位点不同,推测的15个氨基酸序列中11个位点不同;O139群VC CTXφ基因组附近序列均为TLC和RTX基因簇,而nct—CTXφ基因组附近均为未知或新类型序列。结论阐明O139群VC CTXφ和nct-CTXφ基因组共存新类型主要变异区及染色体插入位点附近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我国新疆分离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93006菌株)的基因组文库,为研究我国O139群霍乱弧菌的来源及其基因组特征提供资料。方法:制备霍乱弧菌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基因组DNA,用Sau3AI酶将基因组。DNA部分酶切成平均大小为32∽40kb的片段,将部分酶切并经碱性磷酸酶(CIAP)处理的DNA片段与经XbaI、CIAP、BamHI处理的粘粒载体SuperCosl的载体臂相连接,连接产物经体外包装并转染大肠杆菌XL-BluelMR,经氨苄抗性筛选得到阳性克隆,构建霍乱弧菌的基因组文库。结果:该文库共获得了1200个单克隆,平均插入片段的大小为32kb,空载率为0.05%,相当于9个库容量,从本文库中筛选到任一霍乱弧菌的DNA单拷贝序列的机率为99.98%,该文库能承受7次反复冻溶。结论:成功构建了我国新疆分离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93006的基因组文库,为进一步克隆霍乱弧菌的基因和研究我国O139群霍乱弧菌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并分析其变异性。方法:收集我国散发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40株,用PCR方法扩增NhaA基因,克隆至pcDNA3载体,通过序列测定分析其同原性和变异性。结果:分别从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扩增出约1.2kb的NhaA基因片段,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我国霍乱散发O1群和O139群的NhaA基因与GENEBANK中霍乱弧菌O1群野毒株参考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96%。编码氨基酸的突变率相近(均为2%),NhaA基因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簇(Asp133,Asp163,Asp164,His225,Leu73和Gly338)未发生变异;第204、222位的氨基酸,O1群和O139群发生相同的变异(Gly→Ala,Gly→Glu)。结论:成功扩增并克隆我国散发霍乱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为研究霍乱流行规律和基因疫苗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NhaA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变异可能是霍乱弧菌适应外环境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vpa0961基因突变株及其回补株,并初步探究VPA0961对副溶血弧菌运动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副溶血弧菌RIMD2210633野生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vpa0961的同源臂融合片段,并克隆至自杀质粒pDS132多克隆位点。将pDS132重组质粒通过结合转移的方式转入野生株,进而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替换原始vpa0961,制备vpa0961无痕突变株(Δvpa0961)。PCR扩增vpa0961整个编码区序列,并将其直接克隆入pBAD33质粒,获得重组回补质粒。将回补质粒结合转移到Δvpa0961中,然后通过特异性引物PCR鉴定并外送测序以获得回补株。将副溶血弧菌的预培养物接种于游动(swimming)和爬动(swarming)平板,37℃静置培养,比较不同菌株间菌苔直径的差异。采用qRT-PCR分析鞭毛蛋白基因lafA、flaB和fla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特异性扩增及序列分析显示,成功构建vpa0961基因突变株和回补株;与野生株相比,Δvpa0961游动能力和爬动能力明显减弱(t=14.06,36.37,P<0.05);与野生株相比,Δvpa0961 lafA、flaB和flaF mRNA转录水平明显降低(t=185.2,56.36,50.24,P<0.05)。结论: 成功构建vpa0961的基因突变株和回补株,且VPA0961对鞭毛基因的转录具有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5株不同群型霍乱弧菌(VC)黏粒文库的构建。方法染色体DNA提取、酶切,质粒DNA提取、酶切及去磷酸化,连接、包装、转染、铺板,克隆子鉴定和保存、菌落原位杂交,PCR和测序。结果成功构建吴江-2株(EVC流行株产毒株)、86015株(EVC流行株非产毒株)、JS32株(EVC非流行株非产毒株)、JS9803株(0139群VC产毒株)和GD98200株(0139群VC非产毒株)等5株霍乱弧菌的染色体基因组黏粒文库,文库克隆子中插入35~45kb的染色体DNA片段,库容量分别为3000~5000克隆子。从JS9803株文库中筛选出分别携带CTXφ或net—CTXφ基因组的克隆子,后一克隆子携带的rstR—ig2基因为新类型。结论成功构建5株不同群型霍乱弧茵染色体基因组黏粒文库,并对JS9803株文库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敲除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的espF基因及其核苷酸片段;建立以pBAD 33质粒为载体的espF
基因回补实验平台。方法设计1 对同源臂引物扩增卡那霉素抗性打靶片段,将抗性打靶片段电转入含有PKD46 质粒的
EDL933w,在PKD 46介导的重组系统帮助下,打靶片段和菌体espF基因发生同源重组,PCR和测序验证;PCR扩增espF及其核
苷酸片段的整个ORF区序列,将其克隆入pBAD33质粒,分别将重组质粒转入相应的缺失株,以构建出相应的回补突变株。采
用RT-PCR的方法验证在相应的回补突变株中espF及其核苷酸片段是否转录。结果构建了espF基因及其核苷酸片段缺失的
EHEC O157:H7 EDL933w突变菌株和相应的回补株,且espF基因及其核苷酸片段在回补株中均发生转录。结论本研究运用
Red重组系统构建了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 espF基因缺失株,并建立以pBAD33质粒为载体的EHEC O157:H7基因回
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中espF基因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芮勇宇  阚飙  高守  王前  裘宇容 《中国热带医学》2009,9(6):988-989,1001
目的研究霍乱弧菌(VC)O139群新类型ig1—rstR—ig2结构及功能。方法分别扩增CTXφ或net—CTXφ基因组串联体的第一个基因组核心区末端和第二个基因组RS区起始端之间的基因,PCR产物测序及序列分析。扩增rstA的操纵区,克隆入pRS591质粒lacZ基因前,转化入JM109菌株,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以反映rstA启动子强度。将不同类型rstR及启动子区分别克隆人pACYC184质粒,再将重组pACYC184质粒转化入携带不同重组pRS591质粒的JM109菌株中,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以反映rstR表达产物RstR对rstA表达的影响。结果cale、ET和newO139类型ig1—rstR—ig2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5.1%~91.6%、9.4%~17.7%和8.0%~26.2%。不同类型rstA的启动子强度不同,calc和ET类型的较高,newO139类型的较低。RstR对同类型rstA启动子活性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不同类型的则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阐明了霍乱孤菌(VC)O139群calc、ET和newO139类型ig1-rstR—ig2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霍乱弧菌O139和El Tor菌株毒力岛区域分子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O139霍乱弧菌(VC O139)菌株MO45基因组与O1群El Tor霍乱弧菌(EVC)菌株N16961基因组中毒力岛(VPI)区域分子特征.方法:制备霍乱弧菌VPI上游VC0815基因探针.从VC O139菌株MO45基因组文库中筛选一个既含有VC0815基因又含有tcpA基因的克隆,命名为pCOSVC081545,绘制pCOSVC081545 VPI上游片段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并与N16961同段序列的限制性酶切图谱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pCOSVC081545和N16961中VPI上游约1 500 bp片段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基本相同,支持O139霍乱弧菌是EVC O抗原突变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荧光PCR)方法,并进行优化和评价。方法根据O1群和O139群霍乱孤菌O抗原编码基因设计探针和引物,建立同时检测霍乱孤菌O1群和O139群的荧光PCR方法,并对体系中的引物、Mg^2+、dNTP和Taq酶进行优化,然后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的评价,并进行224份河口水样本的检测。结果建立了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双重荧光PCR方法。对非O1群和O139群霍乱孤菌无扩增反应,敏感度比常规分离培养高。结论以O抗原编码基因为目标检测片段建立了O1群和O139群霍乱孤菌双重荧光PCR检测方法,可用于疑似霍乱弧菌感染的样本常规分离前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携带自杀基因HSV-tk和免疫相关基因H60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IRKS-H60、pIRES-TK和pTK-IRES-H60。方法;以质粒pUC19-H60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H60基因,并亚克隆至pMD18-T载体,构建中介载体pMD18-H60。双酶切质粒pMD18-H60和tgCMV/HyTK,获得H60和TK基因片段,再克隆至逆转录载体pIRES,构建重组载体pIRES-H60和pIRES-TK。然后把HS0基因片段克隆至载体pIRES-TK,构建重组载体pTK-IRES-H60。转染重组载体至包装细胞PA317进行病毒包装,用病毒液感染NIH3T3细胞,检测病毒液的滴度。结果:测序结果显示PCR扩增的H60基因序列正确,重组载体经PCR和酶切鉴定得到相应的基因片段。经筛选得到稳定的产病毒细胞株PA317/pIRES-H60、PA317/pIRES-TK和PA317/pTK-IRES-H60,病毒滴度分别为8×10^4、1×10^5、7.1×10^4cfu/mL。结论:成功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pIRES-H60、pIRES-TK和pTK-IRES-H60,建立了稳定的病毒细胞株,所产生的假病毒颗粒具备一定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胸苷激酶基因(TK)自杀基因并测定其结构,为该自杀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方法以人类单纯疱疹病毒Ⅰ(HSV1)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出约为1 100 bp TK基因,定向克隆到载体PEGM-T,构建克隆载体。两端分别引入限制性内切酶NotⅠ、XholⅠ酶切位点,经PCR及酶切鉴定初步证实为重组体后,测序认证。结果经PCR、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完成TK基因的构建,同源性高达98.70%,完全具备表达该目的基因的要求。结论成功扩增出TK基因,为继续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的人骨肉瘤细胞株(U-2 OS),为进一步研究野生型p53基因在骨肉瘤自杀基因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提供体外实验模型建立与鉴定的方法。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技术将人类野生型p53基因cDNA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pIRES-EGFP中,得到重组质粒pIRES-EGFP-p53,并通过PCR、酶切电泳等方法进行质粒鉴定;然后用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细胞,转化菌落经PCR扩增后,将提取的质粒DNA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导入U-2 OS细胞中,经荧光显微镜下人工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骨肉瘤细胞系。结果成功地构建出包含有野生型p53 c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IRES-EGFP-p53,通过PCR、酶切电泳等方法鉴定质粒大小和位点均符合实验设计;并将该重组质粒成功导入人骨肉瘤细胞株U-2 OS细胞中,经荧光显微镜下人工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骨肉瘤细胞系,命名为U-2-p53 OS。转染后的骨肉瘤细胞出现散在的凋亡现象。结论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建立了稳定表达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的人骨肉瘤U-2-p53 OS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野生型p53基因在骨肉瘤自杀基因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含人乳癌DF3/MUC1启动子转录调控序列和白喉毒素A链(DTA)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方法:利用PCR技术从人乳癌细胞MCF-7中扩增出DF3/MUC1启动子的转录调控序列并克隆入pMD18T载体中,再从pMD18T-DF3重组质粒中切下DF3/MUC1启动子的转录调控序列并亚克隆入pGL3-Basic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L3-DF3。从质粒pIBI30-DTA中切下DTA片断,以DTA基因替换重组质粒pG13-DF3中的虫荧光素酶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L3-DF3-DTA。结果:构建了含人乳癌DF3/MUC1启动子转录调控序列和DTA的表达载体,酶切和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相符。结论:重组质粒pGL3-DF3-DTA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基因的发现与克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将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EST)策略及同源性搜索发现的日本血吸虫新基因-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AK)cDNA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2a( )上,为下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做准备,方法:将插入于pTriplEx2质粒上的cDNA进行,测序,用BLASTn程序搜索测序结果,根据表达质粒pET32a( )上的克隆位点及该cDNA序列设计PCR引物,将PCR产物纯化后连接到pMD 18-T载体上,将重组T载体经EcoR I/Xho I双酶切后切下的SjAK基因导入原核一表达质粒pET32a( )中,结果:本研究所发现的新基因与曼氏血吸虫AK基因的同一性达86%,PCR产物的片段长度与预期大小一致,重组T载体及表达质粒经EcoR I及Xho I双酶切后有具有与目标片段工度相符的插入片段,结论:发现日本血吸虫的cDNA与曼氏血吸虫AKcDNA高度同源,并且成功地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SjAK。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结核分支杆菌分泌性抗原85B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方法:设计85B的特异引物,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含85B基因质粒DNA中扩增85B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经测序分析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PCR和双酶切鉴定阳性菌株。结果:PCR扩增获得85B的基因片段,测序获得的正确片段被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VAX1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VAX1-85B。结论:成功构建了85B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VAX1-85B。  相似文献   

17.
球形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克隆球形幽门螺杆菌(HpC)vacA基因全长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作用,使幽门螺杆菌(Hp)标准株NCTC11637发生球形变异,收集球形Hp。从HpC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vacA基因片段,扩增的目的片段经纯化回收后克隆到pMD-18T中,转化人大肠杆菌JM109。阳性重组质粒用PCR及双酶切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HpC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888bp的vacA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D-18T-vacA,酶切产物的大小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显示,HpC与已公布的Hpvac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9.8%。结论:成功地对HpC vacA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及构建原核重组质粒pMD-18T-vacA,并经酶切及序列分析所验证,证明HpC含有完整的vacA基因,其可能与Hp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实现人补体受体1型(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活性片段SCR15-18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方法 用PCR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R1-SCR15-18上扩增CR1-SCR15-18的编码基因,并克隆到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质粒pPIC9,构建重组质粒pPIC9-CR1-SCR15-18,鉴定后测序;重组质粒电转化整合到毕赤酵母GS115基因组中,菌落PCR技术筛选阳性转化株;经摇瓶发酵和甲醇诱导,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N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并用体外抑制补体溶血反应实验测定目的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9-CR1-SCR15-18;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目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分泌表达;表达产物经镍柱快速纯化后,能够明显抑制补体的体外溶血.结论 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实现了CR1-SCR15-18蛋白的分泌表达,该蛋白具有较高的抑制补体溶血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获得粉尘螨Derf 2cDNA克隆及亚克隆 ,并进行测序。方法 :设计合成引物 ,从粉尘螨螨体中提取RNA ,经RT PCR获得cDNA ,PCR扩增目的片段经纯化回收后克隆至 pMD 18T ,转化大肠杆菌E .coliJM 10 9,经PCR初筛挑选阳性克隆并测序 ,将PCR筛检阳性重组子及 pET 3 2a( +)表达载体分别用SacⅠ和NotⅠ双酶切 ,连接转化至E .coliCompetentCellJM 10 9中过夜培养 ,挑选菌落进行酶切鉴定。结果 :从粉尘螨基因组RNA中扩增出Derf 2cDNA片段 ,成功构建 pET 3 2a( +) Derf 2亚克隆 ,酶切产物的大小与预期相符。结论 :成功地对粉尘螨Derf 2cDNA进行体外扩增并构建 pET 3 2a( +) Derf 2亚 克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